第一章 30年后,养老需要多少钱
你的青年时代已经够辛苦了,不能再继续有一个这样的晚年!
第一节 这一代人!
70年代的中后段和80年代的中前段!
当然,说的是上世纪。
本书关注的核心群体,正是出生于这十几年间的一代人。从数量上看,应该是包括了“70后”和“80后”群体的大部分。
他们还年轻,但不会永远年轻。
80年代,是他们记忆的起点。
他们有着相对幸福的童年。那时候,文革已经成为父辈不堪回首的记忆,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吹起,全中国人民正在激情和迷惑中探索。
根据年龄的不同,依次铺满了他们童年记忆的,可能是以下标志性符号:
——毛主席画像,当然也包括墙壁上残留的文革标语;
——小人书,题材广泛,最好是手绘的,影视截屏的次之;
——刘兰芳或单田芳的评书,杨家将、呼家将、岳飞传和三国、水浒,各有粉丝群;
——向雷锋叔叔学习;无论如何,这类活动最早培养了这代人的纯净感和荣誉感;
——聪明的一休、花仙子、黑猫警长、蓝精灵和变形金刚;在革命题材之外,他们开始看到另外一种的智慧、爱、美、快乐和正义;
——皮皮鲁和鲁西西,舒克和贝塔,总之是郑渊洁叔叔童话的天下;
——少林寺和霍元甲,西游记和红楼梦电视剧;他们最早的影视偶像发源地;
——对于这个群体中年龄较小的人来说,小虎队、“四大天王”、费翔出现在他们的小学阶段;其实那时候崔健已经开始流行了,不过他们要再大一些才能听懂;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这是使用最广泛的作文用语,主要见于70后的那部分人。
当他们已经不再这样写作文时,无忧无虑的童年结束了。
稍微晚些时候,出生于80年代的中前段的小朋友们,也将开始自己的中学生活。
这个时候,准确地说,1992年,市场经济的方向在中国被完全确定了下来,经济和社会变革开始加速。如今回头去看,这将确定无疑地影响着他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90年代,他们仿佛从童年一下子进入了成年。
国家和社会变化之快、之大,几乎没有给他们留出太多缓冲和过渡的时间,很多人甚至连青春期应有的躁动都显得不足。
在这一代人的成长中,国家的三大进程与其紧密相关:城市化、市场化、全球化。
这都是事后的概括。当他们正经历其中的时候,还不太可能如此明晰看清楚这一切。几乎是懵懵懂懂,甚至是跌跌撞撞地,被推进了一个和童年完全不同的世界。
1992年之前,中学教科书还在谨慎地辨析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的优劣。突然之间,市场经济成了扑面而来、势不可挡的最大实在。
仍然是由于年龄的差异,这一代人依次地进入了思想上的早熟。他们过早地开始反思自己童年的记忆、父母和老师的教导,并且,必须立刻、马上、快速地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保持合拍。
整个90年代,他们都在进行着无比艰辛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建——尽管绝大部分孩子,此时还不知道也不必知道“重建”这个有点学术味的名词。确切地说,不只是他们,是全社会。这个过程至今仍在继续。
21世纪这么快就来了。
关于21世纪,此前他们已经听了和说了无数个年头。现在,它扑通一下就来了。像一只高速射进门的足球,期待已久又猝不及防。
当城里的孩子可以不太难就能出国留学的时候,“海归”已经不太好找工作了。
当农村的孩子越来越多地通过高考进入城市的时候,大学生已经不再是稀缺的了。
当他们知道了股票可以赚钱的时候,股票能不让他们赔钱已经谢天谢地了。
当他们知道了房子可以升值的时候,房子已经不知道还能不能升值了。
当这一切都发生了的时候,他们已经、正在或即将跨过30岁的门槛,越来越成为社会的中坚。
这个时候,父母开始老了。年龄大的,孩子有了。年龄小的,正考虑独身、裸婚或者可以背负多大重量的房贷款。大部分人的状态是,手里握着工作,身上背着房子,心里藏着理想和自由,脚下踩的是机械和现实的日子。
不定哪天,对着镜子顾盼,就突然发现,年少轻狂早已换成了瞻前顾后,激情澎湃改作三思后行。这是早熟的一代,甚至中年危机都可能提前降临。
在很多情况下,其中的一部分人,是需要心理援助的。这当然不是危言耸听。在浏览都市报的时候,只要你稍微感性一小会儿,都可以在一些程式化的新闻背后,读出各类年轻的新闻主角们看似无声或低声、其实格外生动的倾诉。
30岁是一道坎儿,男人女人都很敏感。
如果你是这代人的一员,那么,这个时期前后,有一个提示随时可以从天而降:30年后,你将老去!
遭遇这个提示,你可以发一会儿呆,或者发几天甚至几个星期的呆也可以,但是接下来,必须面对的是:
你将如何老去?
你是否为退休后的养老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假如在有劳动能力的青壮年,都对自己的生活心存不满足,那如何面对逐渐失去劳动能力或劳动机会的老年?
你不得不承认,与此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即使你刻意回避,它们仍将与你如影随形。或者,它们甚至不是影子,而就是你自身!
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将使你健康、阳光、自由和幸福。
你的青年时代已经够辛苦了,不能再继续有一个这样的晚年!
第二节 “夫妻养老需700万元”算耸人听闻吗
别老谈钱。俗。
可是,为了不俗,还得先谈谈钱。
即便是静态的,关于30年后的养老成本,也要先算个数。在静态数字的基础上,我们才可能继续探讨种种变化,以及它们对你的含义。
要算这个数,总共分三步:
第一步,以年轻白领为例,你所在城市的每人的各类生活成本,现在一年总计是多少。考虑到中国正处于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中,30年后的绝大部分老年人,将生活在城市。当然,这肯定会伴随农村生产模式的渐进式变革,但那不在本书主题之内。|!---page split---|
第二步,考虑到持续、必然和全面的物价上涨态势(这就是通货膨胀了),30年后,那个成本又会是多少。
第三步,把其他的主要影响因素也考虑进去,得到相对准确的预测数字。我们话题的真正出发点,就由此开始。
先看第一步。以一线城市为例,来计算现在的年轻白领大致的每月生活成本。
年轻白领“双人”生活成本明细
(2010年,以北京为例,依据常规情形,单位:元人民币)
注:如果你不是生活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而是在哈尔滨、济南、西安、武汉、成都、石家庄等二三线城市,也可以相应地在上述数字基础上,乘以某个适合自身的系数。
这个表是按照“双人”的成本来计算了,单人成本计为一半,是28400元。
可以看出,上面的表格,对实际的支出项是有取舍的。选入的主要标准是:哪些费用在30年后仍可能存在。像子女抚养、教育等项目,自然就不必体现在内。30年后,子女一般都可以自立了。
但是,不能认为30年之后,你转而像目前的老年人一样,去过低成本的生活。年轻人的消费习惯和生活习惯,会伴随其直到老年。关于这一点,只要看看你父辈和祖辈的巨大差异,就一目了然。我们相信,现在的年轻人,直到老年都会严重依赖网络生活,并保持年轻时的大部分休闲方式,而不会像现在的老年人一样,经常欢天喜地跑到小区空地上去扭秧歌、下象棋。
可以认为,28400元的年度支出,在目前的北京等一线城市,不是一个脱离实际的消费数字。相反,它反映了大部分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和支出额度。
再看第二步,考虑年度通货膨胀率。我们以28400元的“单人每年支出”为基础,继续计算30年后的年度支出。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可以计算出过去30年该指数的平均值为5.51%。即使我们选取一个更保守的数字,即5%,作为年通货膨胀率的值,这也意味着,30年来,物价上涨了4倍多——得到这个数字非常简单,你只要找个计算器,把1.05连续相乘30次就可以了。
为了一目了然,我们还看一张表:
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的30年内支出表
(不包含购房、子女抚养等支出大项,以北京为例,单位:元人民币)
有人计算出,中国人平均生存年龄为:男人72岁,女人74岁。我们说,这两个数字仅有统计学意义。对于个人计算养老成本来说,没有任何意义:谁会准确地踩着这个数字去活呢?从做规划的意义上来说,你至少要把自己懂得寿命设定在85岁。这还是保守的。我们相信,随着医学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对身体和心理保健的重视,30年后,90岁以上的老人将大量出现。
作为个人,在女性55岁、男性60岁退休后,至少为30年的养老生活做好资金的准备,是一个非常现实的考虑。这是个很严肃的话题。
那么,这30年要花多少钱呢?12.22万×30=366.6万!
没错,如果只是静态地计算一个数字,就是366.6万。计算器不会说谎。
现在来看第三步:影响这个数字的其他因素。这些因素aihuau.com包括:
——如果你是一位男士,按照中国人的思维,男人是要养老婆的。那么,两个人的费用,就超过700万,达到733.2万元。
——更重要的是,每个人老了都会得病的,是人概莫能外。区别仅仅在于,它什么时候来,击中你身体的哪个部位,以及严重程度如何。我们刚才的计算中,没有也不可能为每个人估计这笔费用。但是作为本书的读者,你自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我们不排除有很大的好事儿发生,比如,30年后,中国为公民提供福利的能力会大为改善,甚至每个人得病都是国家承担费用。但既然是站在现在计划未来,就只能以现在或预期中未来的大概率事件作为依据。
——在这里,需要提示,我们还“故意”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当你退休之后,通货膨胀率仍然会存在,逐年体现,而不是像我们刚才计算时假设的那样,停留在30年之后的那个时刻就不动了。
到这里,这个话题还没有完。关于“30年后,夫妻养老需700万元”这个静态的数字,如何解读才是比较正确的?这是接下来一节要说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