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年轻人常说的话。在Ta看来,节俭必然等于生活品质的降低。可是,这其中有个秘密,就是生活品质的高低是个主观感受,并无量化指标。这就有意思了。
我曾经到过一位朋友C的房子。那是一次非常难忘的经历。
C是一位真正的理财高手。可以确认,C只有40岁,但已经完全实现了财务自由,提前退休了。当我进入C的房子时,惊奇地发现,屋子里没有沙发,没有床,椅子,总之,几乎没有任何“常规”的家具。
不仅如此,他也不购置音响,不装修,不用昂贵的护肤品,不买车,不嗜好烟酒。他把电视送给了弟弟,然后在电脑上获知信息、听音乐、看电影。最后我发现,C几乎砍掉了所有能砍的家居用品。“奇怪”的是,他仍然过得很好,很快乐。
“我把省出来的钱投资****(一只他长期持有的股票)了。还有,买书,旅游。”C两手一摊,轻描淡写地说,“生活本来就是这么简单的呀。”
可以发现,节俭并不意味着生活品质的必然降低,而且,还为持续理财提供了或多或少的资金补给。
我们不主张所有人都过和C一样的生活。但是,在“节俭可以维持结余资金的保有量”这一点上,C确实给了我们感性的启发。
节省效果表
(每月按30天计;单位:元人民币)
如“节省效果表”所示,真是不算不知道:平均每月节省1500元,这对于一线城市居民不是一件困难的事,但仅此一举,30年就可以省出54万元!
这54万其实就是你挣的。
更重要的是,54万,如果放到一项科学的理财行动中,其财富放大效应将是惊人的!
第一节 养老保险能帮多大的忙
说起养老,我们最常谈起的,是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目前,法定强制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商业储蓄养老保险,是中国养老保险体系的基本构成。其中,“基本养老保险”的涉及面最广。
不过,现在很多人并没有把“基本养老保险”了解清楚。我们不得不进行一点普及。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实行单一的养老保险制度。1991年,开始改革,要求在此基础上,与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在这个“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中,基本养老保险又是最主体的。我们所言养老保险,狭义地说,就是这个一般通过单位来缴纳费用的“基本养老保险”。
经济新闻中经常提到的“社保基金”,就是把居民缴纳社会保险的资金集中起来形成的基金。当然,作为补充,还包括国有股减持、转持划入的资金,国家发行彩票划入的资金,以及各类投资回报等。“社保基金”的原始资金来源,不仅包括养老保险,还有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习惯上说的“三险”,就是养老、医疗和失业三项保险。再加上工伤险,就是“四险”。再加上生育险,就是“五险”了。
我们在这里说的,单指基本养老保险。那么,这个“基本养老保险”,对于现在年轻人将来的养老,到底能帮多大的忙?
回答这个问题,要分解为两步:
第一步,按照规定,现在的老年人是如何缴纳和领取养老金的?
第二步,30年后,养老金体系的支付能力如何?
先看第一步。
目前,中国的规定是,养老保险的最低缴纳年限为180个月,即15年。可以累计计算交纳年限,多缴多得。到退休年龄,拿上身份证、有关缴纳材料、退休申请书,到社保部门办理申请领取手续即可。
达到条件、实际领取时,养老金计算又分两部分:个人账户养老金和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的计算方式为:
个人账户养老金=(本金+利息)/系数
男性系数为139,女性系数为170,因为女性退休早,领取时间长。
基础养老金,则是依据缴费工资基数和当地平均工资基数的关系,确定参保人领取的基数。综合实际购买力、社保基金支付能力等各类因素,基础养老金也在不定期上调。
以北京为例。自1994年建立基本养老金调整制度以来,北京退休人员的养老金经历过16次调整,待遇逐年提高,截至2008年末,北京市统筹范围按月领取养老待遇的约173万人,平均养老金水平为每月1630元。2009年1月1日起,北京市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人均增加200元,达到每月1830元。
在此要提示两点:一是,1830元是平均水平,具体到个人的数额,由既往的养老保险缴纳状况确定,就是说,如果过去缴纳标准、缴纳时长达不到平均水平,领取的养老金自然要低于平均数;二是,每月1830元,平均到每天就是60元,根据当地消费水平,你由此可以衡量“基本养老”的准确含义……
这就是“基本养老保险”在你退休后能帮的忙!
再看第二步。
就以北京2010年的人均基本养老金1830元为例,看看30年后,中国养老金体系的支付水平,能否支撑同样水平的购买力?也就是说,30年后我们领到的养老金,能否像2009年在北京花1830元那样,买到同样多的东西。
这个问题谁能回答呢?没有人。但是,我们可以把影响养老金支付水平的因素,及其变数,进行大致的评析:
——第一个影响因素是,30年后,需要领取养老金的人数将比现在更多。
为什么这么说呢?1949年建国后,中国经历了三次生育高峰。他们对30年后养老金领取的影响,如下表所示。
可见,2010年左右,中国养老金体系需要支撑的,仅仅包括了一次出生高峰的老人。但是30年后,到21世纪40年代,养老金体系需要支撑的,是两次出生高峰老人的领取压力的叠加!
2040年领取养老金人数趋势估计
——第二个影响因素是,30年后,养老金体系的原始资金来源,是否会比现在减少。
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将在2013年至2015年达到峰值,之后就会开始下滑。而按照现有的规则,社保基金的保险金来源,主要就是这些劳动年龄人口。通俗地说,可以理解成“现在的年轻人出钱,养现在的老年人”。|!---page split---|
如下表所示,这种养老金支付方式现在可以持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就连第一次出生高峰的人,也刚刚开始进入领取养老金时期;后两次出生高峰的人,都还作为劳动年龄人口,为这个养老金体系进行“资金输血”。
几乎可以说,目前的状态,是后两次出生高峰的人,开始养第一次出生高峰的老人。但是,如果计划生育政策不变,30年后,会导致“非出生高峰的劳动年龄人口,出钱aihuau.com养后两次出生高峰的老人”的局面!虽然2007、2008年出现了“金猪宝宝”、“奥运宝宝”的生育热潮,但那充其量只是一次短时间的小的生育高峰。
养老金体系在这两个不同时期,压力区别之大,已经一目了然!
——第三个影响因素是,中国何时放开现有的计划生育政策,允许更多家庭生第二个孩子。从养老金的原始资金来源上说,即便现在就放开生育政策,等这一代新增的孩子最初开始缴纳社会保险金,为社保基金提供增量,也是差不多三十年之后的事了。到2010年,我们还看不出这方面政策有大力度改变的迹象。
——第四个影响因素是,政府会采取何种方式、以多大力度使社保基金实现大幅增值,以应对不断增加的养老人口的压力。
早在2005年,世界银行就公布了一份关于中国养老金窗体顶端
收支缺口的研究报告,指出,在一定假设条件下,按照目前的制度模式,2001年到2075年间,中国基本养老保险收支缺口将高达9.15万亿元。
一个参照系是欧洲。
2010年,有媒体援引来自欧盟的统计数据:到21世纪中期,欧盟国家的退休人口将比现在翻两番,这意味着,“4养1”的比例将变为“2养1”。这一态势就可以作为中国未来养老金体系面临压力的参照。有媒体披露,许多欧洲国家纷纷计划把退休年龄延后,某岛国甚至可能延后到68岁,如果得以实施,这就要破世界纪录了。而欧盟内部已经出现了把退休年龄延至70岁的声音。那么,假如中国在未来把退休年龄延长到62到65岁,我们可以不用感到奇怪。
在以上四个影响因素中,前两个因素的变数不大,第三个因素要看政策变化的时间和内容。那么,对30年后的养老金支付能力影响最大的,应该是第四个因素了。在这方面,我们可以有很高的期待,但在成为事实之前,它只是一个未知的期待。
作为个人,对于养老,除了相信政府的智慧,更多的,也是最可控的,就是自己开动脑筋,现在就开始制定和实施持续的理财计划,为未来的生活准备充足的资金。
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在中国养老金体系中,是上述“基本养老保险”的补充形式。为叙述完整起见,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一般而言,企业年金基金由三部分组成,包括企业缴费、职工个人缴费和年金基金的投资收益。按照规定,职工在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时,可从本人企业年金个人账户中一次或定期领取企业年金。未达到退休年龄的,不得从个人账户中提前支取资金。
要明确的是,企业年金和基本养老保险相比,有几个不同:
前者是由企业自愿决定是否建立,并自主选择管理和运营模式;后者是政府强制实施的、统一的养老金计划,管理机构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由政府统一安排。
前者属于私人产品,政府不承担直接责任;后者是公共产品,政府机构进行管理。
前者多采用资金积累制,取之于企业内部,用之于企业内部;后者一般采取现收现付制,本质上是通过更大范围的“代际赡养”来实现养老保障。
前者的增值方式更加灵活,投资手段多样;后者保值增值的方式更加稳健。除了银行储蓄和购买国债之外,也进行股市投资,但选择投资标的非常慎重;
前者的运作特点是更注重效率,甚至在企业内部可作为一种激励手段;后者更注重公平,可以理解为一种收入再分配,其伦理基础是一种“代际信任”——我们这一代供养上一代人,也希望下一代人可以供养我们。
那么,企业年金是否可以作为你未来养老的期待呢?自然要看你所在的企业是否愿意建立年金;如果建立了,还要它能否有效地保值增值。由于企业年金运作有更大的灵活性,因此也有更大的变数。30年后它将在多大程度上帮助你养老,那只有30年后才知道。
在此,提供一组数字作为参考:根据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到2009年年底,全国参加企业年金计划的人数为1179万人,累计基金2533亿元,最近4年新增1853亿元,平均每年增加463亿元——这是“基本养老保险”之外的“第二种养老产品”,按现状看,只有极小比例的人,能够从中获得保障。
那么,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呢?
说得通俗一点,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就是个人把一定数额的钱拿出来,由社会保险机构经办,放到社会保险机构在银行开设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按不低于储蓄存款的利率计息,最后,本息还是归个人所有,退休之后,再把个人账户里的本息一次性或分次支付给本人。
看起来,和个人把钱存进银行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但又不能说一点区别都没有。比如,这样一来,由社会保险机构“看着”,专款专用,你必须用来养老,不到退休不能提取,更不可能中途挪作他用了。在提高居民的养老保险意识方面,是有些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