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和盖茨 我所经历的巴菲特与盖茨慈善晚宴](http://img.413yy.cn/images/a/06020206/020611303220203092.jpeg)
随着巴菲特和盖茨抵达深圳,他们开始了不可避免的“被围观”之旅。有媒体同行争取到了深圳比亚迪招待晚宴的报道机会,在网站上开辟了专门页面,时时更新晚宴的每一个细节。于是,包括巴菲特给晚宴嘉宾带来了皇后雪糕、巴菲特弹吉他唱了两首歌等诸多细节都通过网络、微博一一传递开来,成为大众热议的话题。9月29日,昌平的拉菲堡酒庄可能从来没有这样热闹过。越是有严格的一、二、三层安保,越是引得媒体在警戒线外围堵守候。当我和我的同事开车进入时,不少媒体拿起机器拍摄我们,以为是赴宴的某位富豪。听见有人说:“记车牌,回去查查是谁的车。”如果不是因为上午的飞机晚点,我们的采访原本应该是下午在中国大饭店进行。但也正因为晚点的航班,使得我们能被允许进入“神秘”的酒庄。盖茨明显喜欢巴菲特在自己身边,每一个问答过程中,他都会频频与巴菲特互动交流。就像一个大男孩,和自己的哥儿们闲话,完全忘了有摄像机对着他们,很自然。巴菲特与盖茨是风格截然相反的两个人。巴菲特好热闹,像个老顽童,喜欢媒体,高调。而盖茨则更似一个书生,沉浸在自己的逻辑世界里,不喜欢媒体过多关注自己。因此两人更像是一个“互补”的组合。在我的采访结束后,盖茨得知后面还有采访安排,有些不悦。他看起来并不喜欢公关公司给他的这些安排,但也还是给了他的朋友巴菲特十足的面子。他对我说:“其实我和沃伦的风格不同。”| http://www.aihuau.com/darticle3/list.asp?id=153111|30有意思的是,在下午采访巴菲特的投资搭档芒格时,芒格也对我说,他自己并不认同如此高调的做善事。“默默做就好了,为什么要这么大声?”晚上采访巴菲特时我向他传递了芒格的观点,他哈哈大笑,说:“你知道,每个人做事的方式都不相同的。”不过,巴菲特与芒格在对比亚迪的支持上,方式是完全一样的:力挺。戴的领带上都印满了比亚迪的Logo,谈到王传福时,言语中充满了爱意。而我觉得,巴菲特的这种浓浓的爱,主要是因为“爱你等于爱自己”——手里握了10%的股份,“你好,我才好”。很商人。盖茨则不同。2008年辞任后,他对商业的关注大大减少。我问他,看到周围的人,人手一个ipad或者iphone时,是种什么滋味?他说,这很好,苹果公司促进了整个IT行业的发展。他的回答是站在行业领袖的高度去俯瞰整个行业发展,而不是把乔布斯看作自己的竞争对手,颇有种“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洒脱。而他本人,依旧像一个大男孩,朴素简单。为了今晚的会面,他难得的系上了一条爱玛士领带,尽管他从不喜欢西装革履的束缚。不过他仍旧不喜欢也没有戴表,尽管与他谈话的大多数来宾,腕上都戴着价值不菲的世界名表。实际上,巴菲特和盖茨在会谈结束后就离场,并来接受了包括我在内的三路媒体的采访。后来盖茨告诉我,“我们就是和他们聊了会儿天,一场对话而已。”事情往往这样,你越是遮掩,越是撩动人的神经,就越会引来关注与追踪,惹来诸多猜测与流言。这个所谓的“慈善晚宴”,其实后来发现,这是一场没有晚餐的“晚宴”。巴菲特与盖茨和到场的中国富豪们主要是圆桌会谈,场外备了些酒水餐点,类似小自助的形式,以便现场有谁饿了可以随便吃点。其实这一切本没什么大不了,不过就是两个美国人邀请一些中国人,聊聊彼此感兴趣的话题。没有任何“劝捐”的说教,也不是什么豪华的晚宴。问题在于,组织者把一切搞得很神秘,而透露出来的又是“富豪”、“裸捐”、“仅限邀请”等这样的玄乎字眼,将公众的神经撩拨到兴奋的高点。而媒体们也发挥了各自最大的功力,绞尽脑汁地要得到哪怕一点点独家消息。造成的结果就是,流言四起猜测不断,越传越走样。最后反而对这样一个普通的中国之旅起到了一些负面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