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和蒙牛,这两家同是来自内蒙古大草原的乳业巨头,近十年来的恩怨纠葛、明争暗斗几乎从来就没有停止过。10月20日爆发的伊利指责蒙牛对其进行恶意网络攻击的“诽谤门”事件,将彼此的互相残杀推向了高潮。苦命的中国乳业真是灾祸连连,先是“大头娃娃”后是“三聚氰胺”,加上 “性早熟”传闻,接二连三的打击将原本茁壮成长的中国乳业折腾得气弱游丝。这种互相揭底,曝光内幕、黑幕的卑劣手段,影响的是全行业的信用度,也伤害并摧毁了消费者对中国乳业仅存的那点信心。
细想起来,这种血雨腥风的恶意商战,并不是今天才有的事情,也并非发生在中国乳品行业。同行业内你死我活、穷追猛打的喧闹丑闻,在现代商战史中绝非首例,屡见不鲜。在国内,空调行业的美的与格力、洗衣机行业的美的与海尔、IT行业的360与腾讯;在国际,肯德基与麦当劳、尼康与佳能、奔驰与宝马、波音与空客,都曾经或者正在上演着类似的商战大戏。这种几乎忽略道德底线的“商战模式”,累及甚至伤害的不仅仅是某个行业,而是整个商业体系。
酒水行业的商战也在天天上演,企业为了争夺市场份额的最大化,难免也会短兵相接、针锋相对,互挖墙脚、互泼脏水的现象时有发生,上升到肢体接触的例子也不是什么秘密。个别企业的商业谋略和市场操作手段粗俗甚至野蛮,使本应自由、文明的市场变成了相互拆台和恶性竞争的竞技场。凡此种种,或许能够暂时取得一城一池的胜利,但最终的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甚至损害整个-爱华网-行业的形象,使消费者对这一行业的信任度整体降低。特别是进口葡萄酒抢滩中国市场的今天,本土酒水企业的无规则混战和内斗无异于将市场拱手相让。因此,这种情况下,本土品牌更需要抱团作战,在竞争中携手共进,从竞争中走向双赢,在维护自身合法利益的同时树立行业整体形象。
可以预想,如果我国的酒水品牌最终能够强大起来,成为真正的国际品牌,那一定是建立在荣辱与共、整体强大的基础之上的。
当然,面对竞争激烈、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企业采取适量有度、无损他方的商业手段无可厚非。但是,对抗不等于打架,竞争不等于诋毁,这应该是现代商战中应该把守的起码的底线。
更深层次的剖析,在商业规则缺失的氛围下,道德和善念有时是不堪一击的。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纷争,表象上看只是企业间利益驱动、诚信缺失的原由所致;其实最重要的还是市场环境不完善,法律约束不到位,监督体制不健全的恶果。所以,当务之急是要完善制度建设和市场管理体制,用立法保护来约束和规范企业的商业行为。
原载自《中国酒业》杂志2010年第11期卷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