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杜文/文
美国量化的宽松货币政策导致新兴经济体成为国际资金聚集的洼地,推动了全球性资产价格的上涨。近日,据专业资金流向监测机构EPFR(新兴市场投资基金研究公司)公布的数据显示,环球股票基金累计吸引了37.8亿美元的资金净流入,其中,新兴市场基金吸引到的资金超85%,30多亿美元的资金流入新兴市场。
引发通胀和资产价格高涨
11月3日,美联储正式宣布启动新一轮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在未来8个月内购买6000亿美元长期国债。这是继去年3月美联储1.7万亿美元注入流动性后的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美国意欲通过注入流动性的方式来刺激经济增长。同时,美联储表示0—0.25%的基准利率区间将持续“相当长时间”。
美元作为重要的国际性货币,既是全球性储备货币,又是大宗商品交易、投资、金融市场等领域使用的货币。美国新一轮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会给全球经济,特别是新兴经济体的流动性带来泛滥,使新兴经济体面临输入性通胀的压力,推高资产价格,造成更大的泡沫。
在市场表现上,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正式出台后,全球大宗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出现了明显反应。黄金价格飙升到每盎司1400美元,全球石油价格也在快速上扬。据专家预测,石油价格年底可能突破百元大关。同时,粮食、金属等大宗商品价格都出现大幅度上涨。
目前,全球资本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走强已经非常明显。专家担忧这种由多发美元推动的价格走强存在不可持续性,新一轮的泡沫会带来严重后果。全球性通胀和资产泡沫出现的可能性已经大大增强。
近日,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称,美国量化宽松政策会对全球经济造成伤害。“美国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对创造美国国内的就业和保持本土的低通胀水平有利,该政策虽然对美国本土是一个优化选择,但对于全球经济而言会产生副作用”。
新兴经济体成为热钱逐利目标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石建勋认为,以美联储为代表的西方新一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已经或正在给广大新兴市场带来新的风险。美元发行不受控制正在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输入性通胀“冲击”,新兴经济体实际上已被推到承担潜在恶性通胀和货币无序贬值的边缘。
石建勋分析,虽然新兴经济体的央行可以通过推迟加息来避免更多热钱流入,但这可能引发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同时,这些经济体一方面面临要求其允许本国货币升值的压力,同时又担心资金流入激增会破坏本国经济的稳定,这使得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国家面对的两-爱华网-难局面进一步恶化。
在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实施宽松货币政策的同时,印度、澳大利亚及中国等一些国家正在为应对通胀压力而上调利率并在逐步收缩流动性。这种差异导致更多的资金会流向利率和汇率更高的国家。
周小川表示:“短期的投机性资金要进来的话我们希望把它放在一个池子里,而不让它泛滥到整个中国世界经济当中去。等它撤退的时候我们把它放出来让它走,这样在宏观上可以减少资本逆差流动对中国经济的冲击。这个措施就是在这里强调一下它的重要性。”
周小川的话被分析人士解读为,短期投机性资金(也就是热钱)流入中国不可避免。在热钱进入不可避免的情况下,中国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在11月9日举行的国际金融论坛上表示,为了缓解自身压力,美联储再度推出定量宽松政策,对全世界输入通胀,将导致热钱流入一些国家,给这些国家带来货币升值压力,这将给世界经济带来灾难性后果。
对于近来被人们关注的热钱问题,成思危表示,热钱流入途径很多,尤其在中国提高利率而西方国家利率不变的情况下,热钱流入更甚。中国控制热钱就要切断跨国公司和地下钱庄等热钱流入渠道。
跨国经营面临更复杂环境
美国二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质是美元贬值,向市场投入更多货币。这就造成全球流动性泛滥,导致原材料价格上涨,企业成本大大增加。同时,美国二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使其他国家本币相对升值,这不利于出口贸易。
在美国宽松货币政策出台后不久,为合理引导跨境资金流动,应对打击“热钱”违规流入,维护我国涉外经济和金融安全,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关于加强外汇业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提出:“加强对外商投资企业境外投资者出资的管理。若实际缴款人与外商投资企业的境外投资者不一致,外商投资企业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向外汇局验资询证时,须提交经公证的相关代为出资证明。”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经济研究者认为,在美国二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下,跨国经营除了直接面对美元贬值带来的压力外,还将会面临各国政府在应对通胀压力过程中的困难。这位人士分析,在面对通胀压力的时候,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会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应对因美元贬值而带来的输入性通胀,同时又要采取措施防范热钱的副作用。那么,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可能会加强对国际间资金流动的监管,这不可避免地为跨国经营企业在日常管理中增加了困难。同时,还会有误伤跨国经营企业的情况出现。
在美国启动二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后,为金融危机后的全球经济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也使全球经济形势变得日趋复杂多变。专家提醒,在这种复杂的经济形势下,跨国经营企业不得不采取更多的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