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面对欧盟对全球液晶面板巨头们的巨额处罚,众多中国彩电企业不知是该拍手叫好,还是暗中叫苦。据了解,在2001年10月到2006年2月间,LGD、奇美、友达等五大液晶面板巨头操纵液晶显示器价格,在这6年间中国彩电企业的采购规模已超过500亿美元。不过,由于缺乏对上游核心部件的议价权,一些国内彩电企业为了获得稳定的面板供应,只能处在“敢怒不敢言”的尴尬状态中。此外,无法及时保障的供货量和时间,还让不少国内彩电企业损失了市场销售的最佳时期。日前,随着被誉为中国彩电业最赚钱的企业——创维数码净利润下降三成的半年报结果公布,国内彩电业在今年整体经营质量的下滑或成定局。行业性的库存危机、不断下滑的市场需求以及液晶面板价格的持续下降,让国内彩电业集体步入新10年拐点。实际上,长虹集团董事长赵勇早在2000年第一次掌舵长虹时就注意到液晶、等离子等新型显示技术并着手准备,但由于职位变动当时未能实施。而在赵勇2004年出任长虹集团董事长时就提出“如果不能做屏,长虹还不如不做彩电”的观点,在其提出的“三坐标”战略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就是布局上游核心部件领域,在经过短暂的筹备后,2006年长虹终于通过跨国并购来迈出了进军上游的第一步。2007年,长虹在四川绵阳投资上马中国首条等离子屏生产线,并在2010年初实现了年产能216万片的全球第三的等离子面板产能。同时与友达建立液晶模组的合资公司,并在下一代显示技术OLED开始布局。
![挺进地牢 中国彩电企业挺进上游战略首尝胜果](http://img.413yy.cn/images/a/06020206/020611271382784034.jpeg)
在长虹带动下,在国家电子信息振兴与调整规划以及彩电战略转型的政策推动下,TCL、海信等彩电厂商从液晶模组开始布局上游,而在4万亿元投资计划的推动下,华星光电、京东方的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也开始布局,三星、LG、夏普等外资企业也纷纷抢滩中国高世代液晶面板市场。今年11月下旬,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这个被外界称为新的4万亿元投资计划的决定,将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七大新兴产业作为下一步投资的重点,其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中强调要着力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等核心基础产业。长虹集团新闻发言人刘海中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当时我们进军等离子屏在行业中有很大的争议,有的嘲笑长虹在自取灭亡,有的质疑长虹有没有做屏的技术实力,但是从今天来看我们的决策是正确的,也是超前的。”据悉,2010年初总产能达到216万片的虹欧等离子屏一期工程全面投产,同时虹欧等离子一期扩产项目启动,计划形成300万片的年产能,并在扩能基础上通过后期建设最终形成600万片产能,成为全球前三大等离子面板制造商。当前长虹等离子面板产品的单日最高综合良品率已经达到91.21%,较高的良品率以及产业链的本土化使等离子电视的市场优势更加明显。与此同时,全球等离子电视市场2010年第二季度开始出现了转机,由此前的连续下滑到出现大幅增长,Displaysearch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全球等离子电视出货量同比增长35%至480万台,第二季度也同比增长53%,而液晶电视出货量增长只有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