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会和几个做市场或者自己创业的朋友交流一些推广问题,在大多人的理解中,推广还是大规模的做广告,去主流媒体去投放广告,可以是电视,可以是网络媒体,也可以是报纸甚至电台,这就是大多数人对品牌对推广的理解。
有钱能使鬼推磨,这句话用在品牌或者市场推广来说,也是对的,但是这样的认知的结果就是,对于百分之八九十的中小企业而言,就不要做品牌了,事实是这样吗?个人认为这个认知是错误的。
无论是中国的海尔还是联想乃至于华为这些国内甚至国际有知名度的企业,都不是一天成为知名企业的,成为知名企业有什么好处呢?无疑产品销售会更容易得到大家的认同,企业招聘对人才的吸引力更大,政府的扶持力度政策倾斜会更多,好处多多。名和利是永远联系在一起的,有名就会有利。那么这么多知名企业或者说成功企业,是不是成立的那天就去央视打广告了呢?毫无疑问,不是。联想成立初,柳传志也卖过旱冰鞋,海尔也曾差点破产,那么怎么成为知名企业呢?怎么从不可能去央视打广告到可以去国际上做广告创品牌的跨越了呢?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有知名度的企业,就是品牌企业,这句话其实是有问题的,不符合品牌的定义,但是我们姑且就认为这是对的,那么问题是怎么成名?在一个企业不具备去央视烧钱甚至地方省级卫视都烧不起钱的时候,怎么成名?没很多钱,能不能成名?毫无疑问,可以,否则海尔不是今天的白色小家电全球占用量第一的海尔,联想也不是今天的能够收购IBM个人电脑的全球有影响力的联想了。
如果大家关注过海尔的话,对海尔的一些创业历程上的故事应该有所了解,在记忆中最深刻的就是张瑞敏把有产品质量问题的新冰箱全部用锤子砸毁了,这是不是一个神经病的行为呢?这其实是一个推广高手的行为,品牌专家的行为。从这件事的本身来说,这在那个年代,是一个让人匪夷所思的能够震惊人让人谈论的事件,哪怕在现在都是为人所道,能引起人关注,能让人震惊,能引起人谈论,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并且会得到这个公司是个有前途的公司、产品是可靠的产品这样的结论,有多少央视的广告还能达到这个效果呢?这个事件给我们的启发是,做市场推广,还是有低成本非常规手段的,当然不是让人去砸东西,如果有人这么理解,那么个人认为,这个人的智商比我要高,无法沟通。|!---page split---|
奥康现在是知名品牌,当它还是小企业的时候,毫无疑问,不是。那么它曾经做过什么事呢?在温州企业刚刚开始发展的时候,温州产的货,是假货的代名词,是一次性产品的代名词,奥康的成长路上,作为一个温州企业,也毫无疑问遇到过这个问题,知道奥康是温州的企业,到最后让经销的人害怕了,质量太差,但是奥康它能成名,就说明它不是一般的企业,那么它是怎么做的呢?对于市场上可以发现的模仿奥康的假货,配合工商部门,进行收缴,集中到某一城市的某一广场,进行集中烧毁,邀请媒体消费者共同见证。这次事件,被关注了吗?被谈资了吗?有好结果吗?毫无疑问。
无论是海尔的咋冰箱行为还是奥康的烧鞋事件,一直到现在,都还在被媒体报道,海尔和奥康付钱给媒体做报道了吗?没有,那是媒体的自愿行为。
有人说,我砸不了冰箱,我没有冰箱,我也烧不了鞋,因为我没有鞋,甚至我的鞋子都是质量很好的,我产品都很好,就是没很多钱做广告,我刚起步不久,钱都花在设备质量上了,我是不是就这样等待着老天发发善心让我成名了?这么想的话,永远成不了知名的海尔知名的奥康,你不用去砸产品也不用烧产品,对你没有意义,你有消费者吗?你有客户吗?你的产品能满足市场需求吗?只要你的产品,是有用的,那么一切皆有可能成为知名品牌,至少让大家来关注你。你的客户有老年痴呆症的吗?没有一个能够买你产品的人不懂人事有老年痴呆症。你的客户很在意什么?你的客户平时关注什么?你的客户对你的产品有多大的需求?这些都可以成为你成名的捷径。一切能够成为消费者关注的东西,结合你的产品或者企业或者品牌,都能让你知名,为什么我们的城市这么热衷于造摩天大楼呢?为什么一定要成为标志性建筑或者世界第几高大楼呢?因为老百姓会关注,因为这个这座城市可能会出名。
读书时曾经有室友说,我的手机从二楼掉到了一楼,没问题。我记住了,我问了这个手机是什么牌子了。无论这个是真的还是假的,但是这个效果无疑是良好的。为什么现在的汽车企业都要去玩达喀尔拉力赛呢?同样是这个道理。企业分大小,实力分大小,但是消费者关注的也许都类似,消费者关注你了,你就成功了一半。如果真的不懂小企业该怎么成名,那么学学凤姐,把凤姐的成名历程的视频,看个一千遍。如果还看不出来,我很佩服高手的境界我不懂。
从小区域成为知名企业,用成为小区域知名企业挣回来的钱发展企业成为大区域知名企业,进而进入央视等全国大媒体,你的成功之路很通畅了。
不去央视,能成名吗?不能成名,但是有办法让你走在去往央视参加年度广告投标的路上。转变思维,成为知名企业的办法,不只是烧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