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是中国群经之首,是华夏五千年的文明源头。《易经》自诞生以来,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时代的变迁,它早已成为指导中国人思维和行为思想准则。它所揭示的感性和理性哲理已成为中国人精神思想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易经》里易传的这句话昭示了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历史长河中,大到社会的发展、民族的融合、时代的更替,小到百姓的生活琐事,无不闪烁着《易经》易理思想的光辉。见仁见智之人,每个朝代都有。易理已人文化成中国人的人文精神,伴随着中华民族的生息、发展,融汇进了中国人的社会生活、文化艺术、心理结构等方方面面中,它是民族思想的瑰宝。“百姓日用而不知”一语点破了其实易理精神早已充斥在中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了,它早已成了老百姓习惯了的生活准则,只是没有象君子、圣贤那样究其根源罢了。
我们今天很多的日常语都是《易经》中的易理。比如“不三不四”、“否极泰来”、“乐天知命”、“乱七八糟”、“大有作为”、“三阳开泰”、“文过饰非”、“防微杜渐”、“自强不息”、“不速之客”、“无妄之灾”“风雷激荡”、“反目成仇”、“立竿见影”和“物极必反”等等。这些成语是一种思想的表述,这些思想渐渐的影响了每个中国人。中国人在行为和思想上自觉不自觉的遵循着这些祖宗留下的易理法则。数千年来,炎黄子孙始终都在实践着易理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出自《易经》的这两句名言一度被冠以中华民族的精神概括。易理精神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文化最基本的精神内涵。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记述,把“天人合一”的易经精神表述为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中国人的一切行为活动都与“天人合一”思想有关,包括传统节日,如春节、腊八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爱维龙媒发现,古代民族与百姓的活动大多数是围绕能实现“天人融合”而进行的,北京的天坛、地坛、日坛和全国到处可见的道观都是为实践“天人合一”思想的产物。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都以合天为其最高-爱华网-准则。在没有政治信仰之前,“天地良心”和“皇天及列祖列宗在上”曾是中国古代为官衡量自身行为的一把道德利剑。为什么总有人在问,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没有在历次的文化大变革、大清洗中遗失?其实答案也很简单,就是易理精神早已渗透于每个中国人的血肉之中,它不会被某时的洗涤而退却了它本身鲜活的印记,每一次只不过是颜色的浓淡而已。“天人合一”是中国人的最高审美境界和人生境界。而“天人合一”的思想是易理精神的主脉络。
“居安思危”,是历代开明的君王治国方略中最重要的原则, “否极泰来”是中国人面对逆境而自强不息的精神寄托的最好诠释, “谦虚慎行”是中国人修身养性而最重要的品质。 “纯正守中”是中国人处事治国的最重要的追求。 “阴阳平衡”是中医及宇宙观最根本的理论依据。“各司其职、分工合作”是中国人组织中最重要的管理指导原则。所有这些都是易理的集中体现。从儒释道兼容并奉的宗教,到华夏几千年文化的各种现象;从老庄的逍遥人生,到儒家的“齐身,治国,平天下”都无不体现了易理博大精深的无限容量而又周流旁通的宇宙精神。
易理精神早已成为中国人血肉中的一部分,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一个重要载体,也是中国人血脉中永远清除不掉的DNA。
笔者认为,中国的崛起不仅在于经济上的腾飞,也是以《易经》为代表的易理精神和传统文化所蕴藏的深厚人文精神的力量使然,经济与文化的对立统一最后到互补和谐是中国自立于世界强国之首的真正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