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能够侵蚀历史建筑,而无法侵蚀思想文化,伟大的思想在岁月的涤荡中更加熠熠生辉。圣贤博义逾千年,百家争鸣始未休,本文纵论简析,只为对比寻思,揄个人之浅见。”
——前序
有世人做了一个奇梦,梦见了孔子,说:“现在您的学说已被宣导为国家治世的正统思想,但是知道学习的人越来越少了”,孔子诧异悚然。其人又问韩非子:“您的思想已被传承继用两千多年了,但老百姓习用者不足万分之一啊,难道您的学问只是‘帝王之术’吗?”非子说:“我之所愿,乃国有正行正策,民有正气正知”。其人同时问及孟子、荀子,“人之善恶,本为如何?”孟子荀子异口同声答道:“善恶本同体,在人的心态中可以即时转化,世人应行思向善,不避首始善恶”。其人仍有困意问于老庄,“人生丛野,到底为还是不为?”答曰:“顺道可为,不逐浮末。”
随着社会科技的高度发展,人们对外部世界进行了一次又一次探险与超越,却对“人本”意义日益漠视与麻痹。信息科技为人类的及时、深入沟通提供了条件,许多人却遗失了宽让礼和的心性;建筑艺术为人类提供了优越的住所,让人类终身不识左邻右舍;越来越多的人知道韩佳人,越来越少的人知道韩非子;越来越多的人信仰耶稣、释迦牟尼,越来越少的人信任老婆、孩子甚至自己。现代文化大师余秋雨说:“在生活节奏日益紧张的现代社会,人们更需要一份心灵的闲适与淡定”,确有一份“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纯”的适意。
东方古老的思想文化在西方商业社会中大放异彩,《易经》、《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韩非子》等古老名著,被英国剑桥大学、欧洲商学院等国际前沿学术机构广泛译读,并融合运用于市场经济管理,推进了一大批国际品牌的兴起,而中国的国际化品牌寥若晨星,落后的社会-爱华网-物质形态,源于精神文化的空虚。
古今中外各类思想哲学,唯其派别及研究领域不同,实则异曲同工,因此,“英雄所见略同”。真正弘远深辟的思想,不分种族、肤色与性别,而是基于对自然规律的科学探究及人性本源的深入思考,“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而各有所侧重,因此,小工各以为器,大工一脉相通。如:佛学《金刚经》中讲述的“明心见性,顿悟成佛”,因无所住而生其心,这种心灵的禅意在道家思想修行中也有较多的体现;法家思想主张“法无二出,正厉直行”,德国哲学大师尼采则说,“兄弟,如果你是幸运的,请选择一种道德而不要贪多,这样你过桥会容易一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与孔夫子“吾道一以贯之”深远契合,可见智者人生之智慧与主见大异而同。
对于《论语》的学习,我所领悟的是一种普世的人性道德以及练达的学习态度,而这两者又合而为一。大德之士,大善于学;大学之士,必居大德,所谓——“德学同体”。善于学习的人,必是谦、仁、礼、爱之士,唯有荒蛮无知者才会践踏道德准则。
孔子之圣,修积于学,尊为“万世师表”。他对于学习的伟大思想,深切地指导着我对于百家思想文化的学习与体悟,从而促进了个人社会价值观的树立。纵观百家,法家乃笃实进取之首学,集法、术、势为一体,精简利骇,行而得法,其峻骨,其要虑,旷古烁今。
譬如,关于立身处世,著名的儒学、法学大师荀子在《不苟》篇中论述:“君子宽而不僈,廉而不刽,辩而不争,察而不激,直立而不胜,坚强而不暴,柔从而不流,恭敬谨慎而容,夫是之谓至文。”后世推崇的“中庸,中道之学”与此如出一辙。
关于治业,《王霸》篇中论述:“主道治近不治远,治明不治幽,治一不治二。主能治近则远者理,主能治明则幽者化,主能当一则百事正。故明主好要而暗主好详。主好要则百事详,主好详则百事荒。”多么精辟的醒世名言!至于现代管理者仍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法家之学始于春秋末年,至于战国时代大行于世,此乃笃实进取大正大工之学,而后世多有曲解。
法家之学开宗明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圣贤续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绝非一纸律制典章。法家之士多有峻骨、怀大仁大爱,甚至视死如归,著名人物有古代的商鞅、现代的朱镕基,等等,而后人多假以其人之结局诟病其深义。秦始皇读韩非子著作后大为惊叹:“寡人得见此人而与之游,死不恨矣!”韩非子怀旷世奇才,正合于世,而因忠贞爱国不负韩,终为他人寻计所害,此仁此爱感召天地,谁说法士无情义?!
战国时代的法家思想,倡导仁爱,并注重以切实的举措亲民爱民,“法之魂魄在于朝,法之根基在于民”。抑工商,奖农耕,废井田,励军功,车同轨,书同文,建立郡县制,统一度量衡,通过这些切实的途径真正达到富国强兵,保国安民,这些法治条略,才用真正的行为阐述了什么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因此,韩非子非常崇敬孔子对于人性普世道德的修为,尊之为“圣贤”,而犀利地鞭辟孟子“空洞仁爱的论述”,曰“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案饰其辞,世俗之沟犹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在学习方面,两位大师所见略同,而至于政见,韩非之学行贯千年,至今受用。用现代商业贯用的话术来讲,“不仅要有主张,更要有行为方案”。
现代著名的企业家余世维,素含法士之威,而趋于中正,其培训中流露了大量的法家思想。从人性论的层面讲,德国、日本人们颇具法家风骨,这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们能从废墟堆里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强国的精神内因。
即便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我们仍不失有一些选择判断的标准,得失之际,进退之间,仍需一份淡定从容之心态,而良好的心态与我们的思想精神与价值标准息息相关,因此,重读历代先贤,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