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的社会,催生出浮躁的思想。
现在市面上或论坛里,标准化、模块化的言论、观点或书籍越来越多了,并且呈现出泛滥的趋势,这些所谓的专家们,旨在通过给中小企业提供一种所谓的标准化的模板,让一些贪大求全,总想走捷径的中小企业一步登天。
这种出发点,也许是好的,但在这里,笔者却想泼一泼冷水,并认为,不分青红皂白地对企业实施标准化、模块化,是不负责任的引导甚至误导。过早导入标准化,无异于让企业慢性自杀,是一种“图财害命”的行为。
笔者在这里跟大家探讨两个现象:
一是大企业的人到了小企业,为何会出现“水土不服”? 原因最少有二:一是以前的企业较为规范和标准化,结果到了没有具体标准的企业,一下子变得无所适从,这是文化上的不适应。二是从大企业到了小企业之后,总是抱着“拯救企业”的态度或初衷,把自己原来在“老东家”接触到、用到的各种规范、制度甚至表格工具等等,统统复制给小企业,结果就出现了大企业的框架与制度,小企业的管理与执行,这种“四不像”导致的“消化不良”,大量浪费了企业资财,因为小企业缺乏一个循序渐进的管理平台,妄想一下子跑步进入“共产主义”,是一种痴心妄想。
二是为何咨询公司的业务越来越难做?当然,原因也有很多种,但其中有一种原因是,咨询公司过早地给这些五花八门、规模并不大的中小企业,植入了过于宽泛而并不适用、实用的标准和规范,这是一种“华而不实”。其实,咨询公司给企业做咨询,就相当于专家给企业看病,有时要象医生对病人,要根据病人的年龄段、病的程度、以往病例等实际病情,给予不同剂量的药品,且不可不分具体情况,搞一刀切,这只能把病人医死。现实中,不是有一些中小企业,本来还活的好好的,结果被一些“半仙”大师给治残的吗?
这两个命题,其实都牵涉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企业的标准化。那么,企业到底需要不需要标准化呢,答案是肯定的,需要,但一定要根据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其企业实情,比如,要结合部门、岗位、职级等,量身定制标准化,过于超前,只能让企业陷入一厢情愿的思维陷阱。
标准化的意义和价值是显而易见的:让企业好的东西可以复制和传承,建立一套可以检查的运营系统,不用人盯人,而让制度、系统盯人,但它的缺陷也是明显的:过早流程化、标准化,只会让团队僵化,这种格式化会扼杀企业团队活力,尤其是在企业缺乏有效授权时,危害会更大,它会让企业的内部管理陷入极度“官僚”的误区。 |!---page split---|
因此,对于企业标准化、模块化等,笔者的建议有两点:
标准化之前,要有前提条件。如果把企业的发展阶段,分为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的话,不同的阶段,要有不同的管理模式,比如,在创业期,就没有必要引入什么标准化,只需制定一些大家都遵守的规章制度就可以了,也没有必要将阶层分的那么清楚,以致像个大企业似的,否则大家推诿扯皮,内讧内耗,就会贻误战机。而成长期的企业,是最需要导入流程化、标准化的,因为这个时候,业务拓展迅速,如果大家还是各自为政,各干各的,就难免出现步调不一致的现象,从而让企业的形象难以统一,这个时候,就需要出台标准,约束大家的行为。而成熟期的企业,则是流程再造,持续改善,通过提高标准,提升管理,让企业高效运转,最终提升企业效益。
标准化要循序渐进。作为中小企业,且不可一下子跌入“模块化、标准化”的伪科学、伪命题当中去。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阶段,稳步推进。大企业是极小部分高人的演武台,真正能够实施其思想的,不外乎企业高层和企划或市场部人员,销售人员基本上都是执行者。大企业就象一个帝国,需要有思想、工具为其“统治”和管理服务,就象中国儒家文化下的国人,奴性十足,只要有饭吃,绝不闹事,大企业的文化和标准化,实质就是让员工成为一种“活工具”。而中小企业,则是大部分人的平台,因为小企业往往缺乏“高人”,“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要想发展,就必须从“民间”汲取智慧,需要大家群策群力,这从中小企业的营销人员,往往要身兼两职:销售与策划,你就能感觉到。因此,中小企业,形象点说,象一个小国,需要保持灵活,以让自己在内外交往中左右逢源,从而保持活性。因此,中小企业,要分阶段实施标准化,比如,我们可以把标准化手册,从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开始,慢慢地再由薄变厚,但不要一下子就很厚,妄想一步到位,往往会欲速而不达。
总之,人不是工具,人都有思想。因此,过早标准化,人的思想就会被压制,人就会变得象工具一样,只有因地制宜地实施标准化,并适时分级授权,企业才能在流程化、标准化、制度化之后,保持小企业的活力,才能避免成为标准化的祭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