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看到某个人对日本经济复苏的一些看法,内容是:“日本的经济会容易地复苏吗?尘埃还没有落定,今天判断可能太早。怎样说我也没有美国名家JefferySachs那么乐观在电视见到他说日本经济复苏容易。尘埃未定而不乐观,有几个理由。其一是日本的经济不振了二十多年,遇上大灾难不会那么容易翻身这跟中国三年前的四川之灾有大分别。其二是不管核电反应堆的辐射今后如何,今年日本的樱花时节外来的游客会下降至近于零。断了一季对日本的一个重要行业会有很大的杀伤力。其三是如果读到的报道没有错,核电的辐射已经严重地污染了日本的农产品。若如是,政府当局不能不大手开放农产品进口。这是好选择,但对日本的经济结构会有很大的冲击。其四是目前看,日资与人才大量外流很可能出现。”
好在2008年初时,有一天全球股市暴跌,印度股市甚至整体跌停,那天,我一天就损失了7万港元的市值。所以看到这种令人费解的说法,我也没有昏倒。
其实日本的经济已经经历了两个“失去的十年”,特点就是通缩,物价不断下跌,房价不断下跌,收入下降,居民节衣缩食,经济更是低增长。但之所以很多人看好日本两个季度以后的经济,就是因为根据GDP这一套核算经济增长的体系,日本的灾后重建投入,将推动经济的增长。GDP-爱华网-这套体系之所以害人害国,就是因为它只注投入,不重视效果。如果有一个农民,把自己的房子炸掉,再重建一套,他将损失房子建设成本的财富,但对于整个国家来说,是增加了GDP。当然,GDP这套体系之所以能得到广泛的运用,是因为它虽然不完美,有很多缺陷,还是可以反映一个社会的经济活动和某种角度看的经济成果。比如日本在1990年的经济泡沫破灭后,日本政府大力举债,修一些利用率非常低的基础设施,虽然利用率低,没有现金流回报,是一种财富净损耗的行为,但增加了社会需求(比如钢铁水泥),也增加了一些就业。我想没有多少人认为日本在老龄化将不断恶化,银行坏账问题难以得到根本解决的情况下,会因为一场地震恢复象它在1960年代那样的快速增长。
日本并不是一个旅游大国,来自国外游客的收入相对于日本庞大的经济来说,是小菜一碟。日本樱花节的游客下降到零,对日本经济的影响是完全可以忽略不计的。
日本的核辐射虽然已经污染了日本的农产品,但并没有污染整个日本的农产品。而且对于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恩格尔系统是非常低的,即使增加一些食品进口,也减少不了多少日本的顺差。日本出口一输汽车,可以换回多少大米?这和中国出口几亿件衬衫才能换回一架飞机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这对日本经济复苏的影响同样可以忽略不计。
美国三里岛发生核辐射后,有多少美国的资本和人才外流了?美国在1950年代左右,麦卡锡主义盛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被迫害,以奥本海默的声望和学识,有很多外国政府诚心邀请他去,但奥本海默流着眼泪说:“我他妈的就是爱这个国家。”我的意思是说,真正决定一个人才离开原来的地方,是需要较大的利益诱惑,或是较大的“驱赶力”的。中国的环境一直不太好,很多中国的富人,或是人才,对一些社会问题恨之入股,但真正移民的人,其实少之又少。对于资本来说,日本一直是个资本输出大国,日本还是一个资本过剩的国家。本国根本不缺资本,资本外流又如何?丰田在全球开了多少工厂了?
日本发生地震的地方,人口稀少,核污染也仅限于当地,人才聚集的东京、横滨、大阪等地的生存环境并没有恶化,怎么可能有大量的日本人才因为这场地震而离开呢?日本长期以来一直是个多地震的国家,有多少日本人因为受不了长期在地震威胁之下而离开日本?
这里再介绍一下理论,就是比较机会。以前在我博客里可能讲过。有人说,日本人的英语水平很烂。有一个数据似乎也可以证明这一点。在亚洲学生中,考美国的托福考虑,菲律宾的成绩第一,印度人第二,中国人第三,日本几乎排在最后。为什么?难道说菲律宾人比中国人还要聪明?根本原因是机会比不同。日本学生通过托福考试,去美国,也许可以令未来的收入增加一倍,而对于菲律宾人来说,可能会增加10倍,对中国人来说,可能增加5倍。所以菲律宾会比日本人更加努力地学习英语,这样日本人怎么能和菲律宾人比呢?
日本在它还比较贫富,或还是中等收入国家的时候,日本的年轻人确实有非常强的“走出去”闯世界的热情。这里有一个故事,是在20年前的《读者文摘》杂志上看到的:
在大概1930年代,有一个英国纺织业巨头的老板开车撞断了一个日本人的腿。这个日本人说,自己不要求赔偿,但已经残疾了,希望到这个英国老板的公司里当门卫,英国人就同意了。这个日本人工作非常认真,老板也很放心。过了几年后,这个日本卫门不辞而别,但并没有偷什么财物,英国厂长也不以为然。几年后,日本有家纺织企业推出了可以达到英国水平的纺织机器。其实被英国人撞断腿的,恰恰是一个日本纺织厂的老板。现在日本人普遍都比较富裕,他们怎么有动力再做当年这样的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