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记者 沈晓琳
关键词 有机农业
目前,有机农业价值链面临的主要是规模效益的挑战。尽管如此,风投还是毅然地向有机农业伸出了橄榄枝。
近日,有机农业企业受到了各路资金的更多关注:利农国际背后有红杉资本的影子,多利农庄在去年年底获得了青云创投1000万美元的投资,正谷农业也受各路风投觊觎。而位于浙江宁波的七禾有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夏红芳也接到了不少来自国内外媒体要求采访的电话。之所以如此受关注,夏红芳坦言,除了是冲着对自己外贸跨界做有机农业的存疑,更是“因为政策环境、行业发展产生的共振效应。”
这是个不争的事实:中国经济会持续增长,中国人会越来越富裕。通过消费升级摒弃有缺陷的生活方式,同时淘汰发展阶段中的“过渡商品”,如苏丹红鸡翅、三聚氰胺奶等。吃得健康,绿色生产,“有机概念”恰逢其时地喊出了声。
“很甜,很香,像老南瓜蒸熟后那样的糊状味。”夏红芳说起自己在日本北海道吃到的有机哈密瓜时,神情里浮现回忆好东西时的满足感。在日本销量第一,不到2公斤重的一只瓜,售价折算成人民币高达2000元——高溢价,潜在市场预期,这无疑是吸引资本的内在动机。
从掘地三尺开始
多数刚接触有机农业的人会很天真地认为只要不用化肥和农药,就可以算得上“有机”了。然而,过程绝不是这么简单。土壤改良是有机种植挥起的第一把犁。
“刚开始有想法的时候,根本没有概念到底该怎么种,比方土壤改良要向下挖60多厘米土地的常识我当初都不具备。”夏红芳在老家浙江宁波的上万龄村承包了100亩土地,根据日本北海道土壤改良专家出具的分析报告,他的土地需要向下挖掘40厘米来破坏硬积层;然后挖出鱼骨状的水渠,放入贝壳、竹炭、沸石等来排除残留农药,净化水质;最后翻地发酵,培养有益菌以杀灭有害菌。与之合作的日本专家长期驻扎在当地,除了每天监控土地温度,每过一个时间段要测量一次土壤成分。经过这样3-4年的改良期,土壤中的农药残留才会降到最低。“保证安全绿色的说法在源头上就站住脚跟,这也是我们与其他号称做‘有机农业’有区别的地方。”
三年的改良期,也就是三年的低产期。而有机农业天生的一大“缺陷”就是前期投入大,回报慢。“土地改良就投入了500万元,从德国进口的育苗土只能一次性使用,中间没有任何收入。我在村里雇的几个农民都担心我这样要赔钱。”夏红芳说。
投入不仅仅是在土地改良上。国内的有机食品行业还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准入机制和行业标准,“市场上打擦边球的现象严重,十分地中有一分地是有机种植,其余的九分地也有可能会被贴上有机标签。”夏红芳说。
而七禾从第一颗种子放进地里开始,就同步推行一套质量可追溯系统。“从播种,收割,到蔬菜上桌,保证每一个细节都有可追溯记录。”夏红芳说,“实名制蔬菜,通过蔬菜包装上的条形码,消费者可以方便地从网上查到这棵菜是从几号大棚里种出来的,甚至可以知道是早上几点收割,几点包装完运到市场等这样的细节。”做这些是为了与消费者之间建立起持续的信任,“大棚里装有摄像头,而一旦瓜果出现质量问题,公司也能很快追溯到生产源头,查明原因。”
规模效益的挑战
有机种植要求零使用农药,意味着一旦蔬菜长虫,只能依靠生物制剂或物理杀虫,种植区域的选择就尤其重要。“炎热潮湿的地区,病虫害状况严重。比如海南,就不太适宜有机农业的发展。气候寒冷的地区作物生长慢,不利于大面积种植。”成本和收益一权衡,广袤土地上适合有机种植的地方屈指可数。
“有机农业适合在四季分明的江浙地区发展。”尽管如此,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OFDC)公布的最新一期GAP(良好农业规范)获证企业名录中可以看出,东北多有机稻米,江南多有机蔬果,但是品种也仅局限于茶叶、葡萄、草莓、西红柿等,种类少得还不足以凑成一桌有机盛宴。对于选择一期种植哈密瓜,二期种植西红柿、青瓜的方案,七禾有机农业合伙人朱永涛解释为,除了口感好之外,它们也是日本销售排名在前的产品。
生产有机果蔬、有机大米的新迪稼园农业有限公司业务发展部何经理告诉《浙商》记者:“公司的有机蔬菜生产基地里只种植有机草莓和有机甜瓜,除了做出口业务以及本地企业的配送,还是以示范效应为主。”
土地种植面积决定了产量供给,“规模种植才能分摊前期成本”,夏红芳面临的困难也是很多有机企业碰到的。“要想保证当天吃到新鲜的有机蔬菜,必须在收割之后,马上运到最近的一线城市。”
既要顾及拿地成本,又受到消费市场和运输半径的限制,导致大多数有机农庄的种植面积不过百亩,企业要想做大非常困难。七禾首期的一百亩地类似于多利农庄的做法,“拿多利创始人张同贵的话来说,这得益于与当地政府的‘协同’效应。”这样的“协同”作用能发挥多久,要再拿下100亩或1000亩土地的时候,该怎么办,夏红芳心里还没底。
风投眼里的好项目
“目前多以低附加值,初级农产品生产为主。做高附加值,有机食品加工和产品种类较少。目前,有机农业价值链面临的主要是规模效益的挑战。”尽管揭示了现阶段出现的问题,风投还是“毅然”地向有机农业伸出了橄榄枝。青云创投管理合伙人陈晓平表示,之所以投资多利农庄,除了看中有机农业的市场潜力外,还在于多利打通了产品的营销通路:即采取了完全绕开大卖场的模式,用B2B的理念做B2C的客户,直接把蔬菜送到了客户手里。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给这种模式提供了实现的可能。
以礼品卡、会员的直销模式,加上点对点的宅配运输,也是七禾卖有机哈密瓜的方式。“超市进场费和运营专卖店,对现金流要求高。另外,能接受有机产品高价格的还是小部分消费人群。”压缩中间环节更能建立品牌依赖度。
一位创投业内人士说:“如果以十步为满计量有机农业发展的进程,我国的有机农业只走到了两步半。只有出现行业的财富效应才能算是走过一半了。现阶段有机食品的市场份额不足0.1%,远低于2%的世界平均水平,并且产品以出口为主。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有机农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
这确实是一档必须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的事业。初衷是“想让人人都能吃得起有机哈密瓜”的夏红芳言称,自己做好了前三年不盈利的准备。经过四年多的大规模投入,多利农庄近期才基本实现盈利。看来,追求财富效应的资本和已经举起刀叉的有机食品爱好者都要放平心态。“与别的行业不同,风投和企业都要避免单纯追求短期收益。这是一个教育市场的过程,就看在市场迎来井喷之时,你是否还活着,是否做好了准备。”上述创投人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