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年终营销盘点
5.联系方式不会帮你赚钱,
人脉才会
在参加一些讲座、座谈会时,我看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有些人一入座就开始和周遭的人换名片,一个换过一个,一个晚上下来就看到他们收集了厚厚的三五十张名片,但也没看见他们和这些人有进一步的互动;有时候跟朋友聊起人脉时,朋友也说:“我的人脉资料库里已经有三五千人的联系方式了。”听到这个话,我会反问他:“这些人你都认识吗?他们知道你在做什么,或是你真的知道他们是做什么的吗?”
联系方式丰富,不等于人脉广阔
在职场上要想有好的发展,人脉非常重要,这是不变的定律。但是储存人脉前请弄清一件事:人脉与联系方式完全不同。很多人误以为收集到的名片够多,知道这些人的头衔或联络方式,就以为自己的人脉很丰富。但以刚刚提到的座谈会场合来说,与其在会场里跟很多人换名片,但名片和脸对不上来,还不如在现场找几个看上去比较聊得来的人,进一步去换名片、攀谈,借机互相了解,这样对你的未来发展还比较有用。
不仅大家误认联系方式就是人脉,还有许多人常说要累积“人脉资源”,我就很不认同人脉资源这个概念。因为资源应该是石油、天然气、金矿、铁矿等等。如果把人脉当资源,只会让人想要利用人脉得到资源,评估人脉时也会以对方可以帮助我多少来衡量,甚至只去经营对自己有利的关系,这样未免过于功利。
我一直认为人脉不是资源,而是“支援”,这是对等的关系,通过双方需要的资源来互相帮助。所以,当关键时刻到来,说不定公司里的清洁阿姨都能帮得上你,或是刚进公司的新人,两年后可能就成为拉你一把的贵人,这些缘分都很难说。而把人脉当资源的人,却对这些关系不屑一顾,等到他需要别人的帮助时,自然没有人愿意帮他一把。
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其实本来就需要彼此支援,职场上更是如此。在互相协助支援的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变得更为紧密。但如果只是想到让自己好,只是想要更多人帮你,而从不去想怎样协助别人,当然得不到帮助。因此,结交人脉的同时更要清楚,你可以怎样帮助这些你认识的人,这比对方能帮你什么更为重要。
先付出才会有回报
我每次到企业讲课,都有一个习惯,在和主办单位或公司的总经理换过名片之后,我会习惯性地问一句:“今天很高兴来到贵单位讲课,但可否告诉我,待会我在讲课时,可以多帮贵公司什么忙?”虽然先前双方就已经定好主题,但对方被我提醒了之后可能会突然想到:“最近办公室的气氛比较低迷,是不是在演讲中多鼓励鼓励他们?”或是:“公司最近人员流动比较大,请在演讲中多分析一下跳槽的利弊。”
不管对方需不需要帮忙,我传达的一个观念就是:在关键时刻,我愿意帮你。而未来我请求他帮忙时,也就比较容易了。因为对方知道我帮过他,我已经在他的人脉存折中有了“存款”,等到我需要援助的时候,他自然愿意帮忙。
台湾地区的“中华电信基金会”(编者注:中华电信创立于1943年,于1996年7月1日由台湾地区“交通部”电信总局营运部门改制成立)执行官林三元,就是一个用付出累积人脉的最佳例证。林三元在科技业界已经有二十多年的经验,但他对于人脉经营一直采用“无为”的态度。他不会为了得到什么好处去接近或不接近哪些人,而是抱着帮忙的心与人交往。所以在职业生涯中,他从未主动投过一份简历,却一路顺利,就连现在任职的台湾地区的“中华电信基金会”也是别人推荐而找上他的。
因此,在职场中,你必须先理清一件事情:联系方式可以随手取得,但人脉绝不是联系方式。而要把联系方式变成人脉前,请先想一想,我可以为对方做什么?这种信念才能成为职场中的助力。
有效的职场人脉经营法
1.多参与业内活动:每个行业都会有许多官方或非官方的组织,而这些组织也常常会有联谊会、讲座、沙龙等等,多参与这些活动,就是认识业内人物最快速的方式。当我参加这些活动时,都会坐在第一或第二排,让主讲人认识我,若有发言机会,我也一定第一个举手发问或是表达意见,以加深主讲人对我的印象。
2.收集到的名片做分类并常联系:在维持与人的关系上,其实有许多工具可以使用,但我比较不建议以电话联系,因为打电话通常就是有事。但你可以善加利用QQ、E-mail等方式关怀别人,也让别人知道你的动态,如此才能在人际关系中持续曝光。
3.适时关心:联系可以是大量且普及的,但关心就是很个人的。我们之前服务的保险公司在这几年变化很大,时常有并购的消息传出。有一次,一家保险公司在下午宣布被并购,而我得知消息后,马上发短信给我所认识的人做问候,并表达我的关心。后来,我和他们一直维持着良好的关系。由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只要即时做关怀,对方的感受就会完全不同。|!---page split---|
6.别把公司当家庭,别把老板当家人2009年年底,台湾地区某人力银行的重要人物被迫离职。离职后,她发表了一篇文章,说错把老板当家人。我看完这篇文章后的第一反应是:“那当然,老板永远不会是你的家人!”
我想通过这个事件提醒职场人一个千古不变的事实,就是:千万不要把老板当家人,也不要把公司当家庭。当然,许多老板在和员工沟通时,会强调“我们就是一个大家庭,也请大家把办公室同仁当做一家人”。这种话讲一次可能没有人会相信,但讲第二次、第三次,就会有员工信以为真了,于是真的把老板当家人,把公司当家庭,殊不知就此种下了被裁掉的因。
公私分明,才能创造业绩
检查自己是否犯下“把公司当家庭”的错误,第一个特征就是:以为在公司可以像在家里一样轻松自在。
一个人在家的状态是鞋子、衣服随便丢,开了电视傻傻躺在沙发上发呆,家人叫你吃饭也没有回应,或是对家人说的话置若罔闻。但职场人在公司却应该是兢兢业业、即知即行,当客户打电话来,要确切记下客户的需求;被老板找进去开会,也不忘带上笔记本记下老板交待的事项。
在职场和在家该有不同的态度,而老板和家人对你的要求也会不同。但真的把老板当家人、把公司当家庭的人,就会忘记公司里讲求的是效率,于是在公司里穿着拖鞋、坐没坐相,甚至大讲私人电话;老板要找人时,经常不在座位上;客户要求回报时,也常常忘记。
原本老板把“我们是family”当口头标语激励大家,只是希望气氛不要太紧张或严肃,能够轻松一点,但重点还是希望能维持效率,达到最高的工作水平。但错把公司当做家庭的人,就只听到“轻松”两个字,结果忘了工作场合应该有的态度,绩效自然不会太好。
错把老板当家人的第二个特征,即是用对家人说话的口吻和老板说话。
如果真的把老板当家人,你怎样和家人说话,就容易用同样的方式和老板说话,职场伦理便荡然无存,你在老板心中也会愈来愈“黑”。当然,你可能会辩解:“我和老板可是有革命情感的。”但交情再怎样好,哪怕是换帖兄弟,也请别忘记:老板毕竟是付薪水给你的人,和他讲话总要维持一个基本的礼仪。
把交情当做职场筹码,一定输
错把老板当家人、把公司当家庭的第三个特征,便是会出现这种想法:“老板一定懂我。”
台湾地区一家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利用闲暇经营消遣,原以为长期共事的老板“应该了解我”而没有特别解释。不料,等发觉“老板好像很在意”时已经来不及,她被开除了。
在这个事件中,我察觉到这位人力银行总监的心态是:“就算我做错了,老板你也应该据实告诉我,要是给我建议,我就一定会改,但你就是没有私底下告诉我要怎么改。”其实,这只是当事人犯下的一厢情愿的错误。
因为老板一定有他自己的坚持,想的事情也都和公司有关,像是“公司要怎样经营?” “怎样才能赚钱?”“要怎样发挥企业价值?”但错把老板当家人的员工就会以为,老板应该体谅自己,然而,这种把私人情感带入公司的作法,本身就大错特错了。
职场中本来就应该严守公私分际,许多职场人却常挑战这条界线而不得好下场。英国有一位资讯主管,利用中午休息时间上网搜集度假资讯而被公司开除。虽然她向法庭申诉,她不过是在四个工作日里,用了111分钟处理非工作事务,但还是败诉了。
而根据调查,美国有86%的上班族用公司的电子邮件系统收发私人信件,加拿大有78%的上班族在工作时浏览与工作无关的网站,而英国的上班族在网络上闲逛的时间平均为每天半小时。
“把公司当家庭”的理想境界,其实只有老板才有资格这样想。对员工来说,千万不要相信在公司可以像在家里一样的舒服自在。上班有上班的状态,上班就要注意职场伦理,甚至懂得察言观色。如果你已经出现上述“把公司当家庭,把老板当家人”的征兆,并且常在上班时间处理自己私人事情,那么小心,老板说不定已经盯上你了!
错把公司当家庭、把老板当家人的几个征兆(请勾选)
□没有主动和主管汇报行程
□办公桌上放满非工作物品
□一进公司先换拖鞋
□在公众场合或会议场合称呼主管或老板时,没有加上称谓
□借用同事的物品,却经常没有告知对方
□没到下班时间,就开始与同事谈论下班后要做些什么
□习惯向同事抱怨自己的私人生活
□把网络购物和电视购物的东西寄到公司
□会跟老板耍脾气、冷战
□常常忘记写请假条
若十个都勾选:你根本就是把办公室当家里、把老板当家人了,小心哪天无预警卷铺盖走人。
勾选七至九个:你极有可能犯下把办公室当家里、把老板当家人的大错。
勾选四至六个:你偶尔会不小心把办公室私人化,但情况还不严重。
勾选三个以内:你很清楚公与私的分际,恭喜你!
如何与老板或主管划清界线
1.养成“收到”的习惯:现代人很习惯用E-mail联系事情,却往往在收到讯息时完全没有回应,也造成日后互动时产生不少误会。因此,面对主管或老板时,不管是透过哪些方式沟通(面对面、E-mail、MSN、短信),请务必养成反馈、回复的好习惯。就算只是“收到”两个字,都能表现出对对方的尊重。
2.谈私事时要谨慎:虽然太过于“公归公,私归私”会显得有点不合情理,不过,面对主管、老板时请务必谨守“公事优先,私事谨慎”的道理。尤其在工作中或办公室里面,更要严格遵守这样的规则。毕竟,交情再好的老板,也不希望员工在公司处理私事。
3.礼多一定对:这里的“礼”指的不是“礼物”,而是“礼貌”,这并不是要你逢迎拍马,也不是要你贿赂送礼,而是要你谨守职场上身份、辈分所应有的礼貌。该把职称挂在嘴边的时候,就不该直呼全名;该让老板走在前面的时候,就别莽撞无礼;聚餐时该等前辈开动的时候,你就别先动筷子……这些都是职场礼仪应该注意的细节。|!---page split---|
7.意义比义气更重要我曾碰过学员问我:“主管要跳槽,找我一起跳槽,好吗?”或是:“以前的恩师找我去他的公司上班,我该去吗?”有些朋友也常来找我咨询,因为他们的家人要创业,希望他能够过去帮忙,他很犹豫,不知道该不该去。
这些人之所以会犹豫,都是因为与这些开口要求的人有一定的关系和情感,怕自己拒绝对方,会背负没有义气的骂名。但我想郑重地跟这些人说,职场上,意义绝对比义气更重要。
别因情义忘了职场意义
我有位学员和她的哥哥都是房地产中介的业务能手,哥哥赚了一些钱,便想要自己出来创业。但刚开始创业总需要有人看头看尾、帮忙照顾,而用有经验的自己人是最保险的,于是希望妹妹跳槽到他公司。我这位学员其实在原来的公司待得蛮开心,不太想离开,但一方面拗不过哥哥,加上自己觉得“总该帮自己家人吧”,最终还是辞了职转到哥哥的公司做事。
刚去的一两年,公司的运营情况还可以,工作也上了轨道,我这位学员却跟自己的哥哥相处出现了问题。
原来,碰到有事情要沟通协调但又谈不拢的时候,这位学员就在心里想:“我是来帮忙的,你还要求什么?而且我已经辞职来帮你,已经很挺你了,你还想怎样?”而她的哥哥也觉得妹妹虽然是自己人,但比起其他员工来,却是让他最头痛的一位,要她离职行不通,沟通起来也很困难。
2010年台湾地区最热门的一部电影《艋舺》里有一句话:“意义是三小(闽南话,意为“什么”),我只知道义气!”在黑社会的环境中,义气必然比意义重要。但在职场上,我认为意义要比义气重要许多,因为义气在工作中只是一时的,意义却能让你走得长远。
很多人就凭着一时的冲动想说:“我跟你这么要好,应该两肋插刀帮你!”“看在我们感情这么好的份上,我就奉陪到底啦!”或是一句:“没问题,我挺你啦!”这种表达在当时那一刻,挺人的和被挺的都很开心。但在职场上却应该看得更长远,而不只是当下开心就好,因为职场不是争一时,而是争千秋。
因此,当职场上出现这种重大的转型决定时,与其想着:“我到底要不要帮他?”还不如想:“做这个决定,对我职业生涯有什么意义?”
仔细评估自身的职场出路
不过,我并不是要对出现重大转折的职场人说,千万不要帮家人、恩师、好朋友的忙,或是不要加入他们开的公司成为他的员工。我是希望这些职场人能够在这种情况下,好好练习如何做决策。例如思考一下:“我做了这个决定有怎样的意义?”“我去他的公司之后,会有发展吗?”“这工作符合我的兴趣吗?是我能力所及吗?”或是:“我去了他的公司真的能和他相处吗?”
评估之后若觉得加入他的公司不是最好的决定,当下为顾及情分先别拒绝对方,然后换个方式帮助对方。例如可以投资成为合伙人,或是不计酬地给对方一些建议,当对方需要你专门协助的时候,再出面帮忙。还人情债其实有很多方式,千万不要做出让自己后悔的决定。
如果已经进入对方的公司,并打算全身心投入,那就要先弄清自己的角色。例如先找出哪些事情属公领域、哪些感受是私领域。如果有私领域的感受或想法,请在下班后再提出来和对方讨论,避免上班时提出。像我这位学员的想法是:“我都这么挺你,你还想怎样?”这就不是好的表达方式。既然双方已经进入公领域阶段,就请先把私领域的感受放在一边,不要把两个角色混为一谈。
事实上,即便你已经帮了亲朋好友的忙,也在对方的公司上班了,你还是有独立做决定的权利,不用因为这个对象于你有恩,而让自己受委屈。只要确定环境不符合你的发展,无法提供成长空间,就请提出离职或调职、调部门的要求。
因为职场不是个讲义气的地方,只要身在职场,就应理性看待职场,这才是能达到双赢的做法。
你该考虑的职场意义是……
1.发展性:义气相投之前,你应该考虑未来的职场发展如何。如果薪水没有不同,但投入的是夕阳产业,就应该仔细思考。但也不是所有的夕阳行业都乏人成功,即便真的想进入,也请考虑未来的公司是否有足够空间让你发展晋升,或是收入是否可以提高。
2.影响力:与前一个工作相比,跳槽后的工作可能职位并无不同,薪水也没有增加。但过去可能只带一个人,跳槽后却可以带领十个人的团队,成为名副其实的小主管。这就是影响力增加,而这个因素也应该作为换工作时的重要参考。
3.服务的人数多寡:如果前一个工作只服务一个窗口,但换个工作后,服务的人数将会大大增加,可能增至五百到一千人的话,就可以好好考虑加入这家公司。因为能为愈多人服务,未来也就能创造愈多的收入或影响力,让自己的将来更有筹码。|!---page split---|
8.别把“太敏感”当做“太委屈”职场情绪性的念头无奇不有,像是:“老板刚刚那个眼神,是不是暗示我走人?”“刚刚那位同事讲的那句话,是不是因为我没有参与那个案子?”就连下午茶的传单最后才到自己桌上也可以想成:“同事是不是要排挤我?”“我人缘是不是真的很差?”
对于这种类型的职场人,往往主管、同事随意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都像是一颗石头丢入他的心中,掀起滔天巨浪。“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主管或同事可能当天身体不适或心里不开心,讲话忘了修饰。但太敏感的人就以为自己做错了什么、得罪了别人,于是内心开始翻滚,一长串的剧情开始自编自演,负面情绪更是有如排山倒海。
有期待就有负面情绪
负面情绪是怎样产生的?负面情绪其实是因为人对于一件事情有所期待,但事实无法符合自己的期待,于是产生落差。落差有多大,负面情绪就有多大。
很多时候同事或主管的aihuau.com眼神或言语,其实没有那个意思,但因为解读不同,就容易产生许多误解,也让对方受到伤害。事实上,许多伤害都是自己造成的,因为每一个人的标准不同。
举例来说,你为公司完成一个大项目,并期待老板在公开场合表扬你。但老板没这样做,只是走到你身边拍拍你的肩膀说:“做得很好,再接再厉!”对老板来说,他已经鼓励你了,但对敏感的人来讲,他却会觉得:“老板是不是不重视我?”
另外,会议也常是“多心”发芽的时机,尤其在绩效检讨会议上,“对事”往往演变成“对人”。于是踏出会议室后,“刚刚他是不是在暗批我”、“主管根本就是在搪塞责任”的想法便此起彼落。
会有这样的情绪其实只说明了一件事情:每个人的标准不同。如果习惯把自己的标准放在别人身上,衡量别人的所有行为举止,只会让自己在职场上更受伤。
有一次,我注意到一位员工气色不是很好,脸色有点苍白,于是问她:“身体还好吗?多注意身体喔!”几天后,我从其他员工口中知道,她对我那天的询问非常不开心,她的感受是:“我的老板敏感度太低了吧!他问我是不是不舒服,却没有问我要不要请假,根本就是假关心嘛!”我认为我已经表达了我的关心,但对方拿自己的标准衡量我的行为,希望我达到她的关心标准,结果只能是让自己更不开心。
太闲也容易变得敏感
104研发中心协理王荣春以其心理学专业观察职场发现:社会敏感度过高或过低的人,都容易走向职场自我毁灭之途。尤其那些职场上太过敏感的人,个性又内向,情绪常往肚子里吞,内心常常出现这样的想法:“我已经做得很好了,为何你没有给我该有的奖励?”“我已经这么辛苦了,为何你没看到我的辛苦?”如果这些想法没有得到抒解,人就会慢慢变成职场上的“委屈小媳妇”了。
所以,职场上不想让自己感到委屈,就别拿着标准到处衡量别人。听到不顺心的话,不妨自我解嘲或是幽默一下。像是:“他们做不到,所以嫉妒我吧!”当主管把工作都分派给你时,不妨想:“老板实在太重用我了,没有我不行!”这样就能把不开心的事情丢到一旁。
当然,职场上有时候也会因为“太闲”,开始想东想西、管东管西,看什么都不顺眼,造成心态敏感。
因此,如果出现过分敏感的委屈心态时,不妨自我检查是否因为时间管理不够顺当,让自己时间太多了,以致敏感了起来。如果是这样,请向老板要求多承担点工作,让自己在工作中忙碌、成长,自然就没有时间做负面思考,也没有工夫扩大自己无谓的情绪。
把心转个弯,用珍惜或戏谑的方式面对他人的无心之言、无心之过,甚至用点方法让自己充实一些,就能避免在职场上过分敏感,和别人好好相处。
摆脱职场“小媳妇”心态三妙方
1.重新安排工作:工作中,应事先规划做事的先后顺序、时间安排的比重等。如果没有做好事前规划,一有突发状况就容易手忙脚乱,而压力一大,负面心态就油然而生。但若能好好安排工作顺序,就不会花太多时间在这些负面情绪上挣扎了。
2.试着从他人的角度看事情:职场中委屈惯了的“小媳妇”通常都是以自己的角度来看待事情。但若能试着从他人的角度看事情,想着“这可能是对方所能做的最好做法”或是“对方就是那种个性才会这样说话”,就能让自己跳出负面敏感的情绪。
3.摆脱“每次”或“总是”思维:有“委屈小媳妇”心态的人常会想着“每次”、“总是”两个词。像是:“‘每次’我做得再好,主管都没有奖励我!”“主管‘总是’用那种眼光看我,该不会一心要我走人吧?”当心里出现了这两个词汇时,学着试问自己:“真的是‘总是’,还是只有这一次?”“是我自己放大了它,还是老板真的就这样?”常做思考,自然不会一直陷在被害者的心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