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股市中房地产股涨了一波,理由很有趣,就是认为中国的1000万套保障房对房地产企业是大机遇。
房地产泡沫的膨胀是房产商大赚特赚的根本原因,而保障房的大量供应将平抑房价,因此房产商如大量建设保障房,就相当于自宫。
从表面上看,房地产企业对参建保障房积极性很高。不宜轻易认为这是一种做秀。但以往房企建设保障房可谓吃尽苦头。
一家曾参与两限房建设的民企负责人称,地方政府给开发商的利润点一般锁定在经适房不高于3%,两限房不高于6%-7%,且售价为固定价格。但由于此前保障房用地大多数以划拨形式为主,划拨的土地并非净地,拆迁成本较大,加上钢材、水泥等价格不断攀升,最终导致无利润甚至赔本。该负责人坦言,“我在某直辖市的一个项目3年下来亏了2亿多元,听说还有更多的,有的国企一个项目就亏12亿元,国企亏了还有补贴,我们这些上市民企可亏不起。”龙湖集团曾在北京市通州区开发了一个保障房项目,同样是亏损,2009年公司上市前只好把这一块放在了亏损拨备。
绿城集团执行总经理曹舟南透露,绿城此前在青岛建设的一个保障房项目,赚了1亿多元。但他透露,目前保障房的利润只有建安成本的3%-5%,地方政府的做法也千差万别。政府虽下达了大量保障房任务,但相关制度的设计不够完善,例如与开发商的合作模式、付款方式、投资主体等都有待明确和细化。
地方政府不能按与房企的约定或合同履行义务,或增加房-爱华网-企的负担,恐怕比低利润率更容易打击房企建保障房的积极性。但即使是土地收入丰厚的北京市,也存在承诺不到位的现象。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在2010年初曾公开表示北京将把一级土地出让收入的一半以上,约300亿返还到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当中。但据《华夏时报》调查,在返还保障房的土地收入情况上,去年前11个月返还的比例还不到20%,离承诺的数额相差得还很远。北京某国营房企的老总表示,建保障房是政治任务,不建不行,大部分资金都要由开发商垫付。一位多年参与保障房建设的开发商透露,“政府邀请开发商建经济适用房和两限房,资金都是由企业垫付的,而这两类政策房需要经过政府摇号和消费者筛选的过程,相比商品房资金回笼过程很慢,而且建设单位还要承担原材料变动的风险。”有业内人士称,将责任推到开发商身上并不妥,因建设经济适用房和两限房,开发商只能拿到3%以内的管理费和代建费,这还没算上开发商贷款的利息支出,“不赔本就不错了”。
万科的态度最具有代表性。万科高管表明了企业建设保障房的底线:“万科非常愿意做保障性住房,而且赚1元钱就够了——如果不赚钱的话对不起股东,而如果赚钱的话就没有了‘道德的血液’。因此政府给我们地和钱,我们帮忙建,赚1元钱都行。”这实际上就是开发商不垫资的代建模式。万科认为,这对于开发商是最好的方式,成本可控;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其实也有其他不可控因素。“有个地方,领导视察后给业主名单晚了6个月,因此导致我们积压了6个月的库存。公租房更可怕,谁来收租金?物业谁来管?还有可能出现腐败的问题,因此万科尽可能离得远一些。”“手头上也有保障房项目,但最终是否会接下来并运作成功还是未知数,目前情况比较混乱。”
从媒体的一些报道的情况来看,一些地方性的房企之所以愿意承担亏损的风险参建保障房,是预期可以堤内损失堤外补,可以在土地出让等方面获得一些利益,打的是吃小亏占大便宜的算盘。早在清朝时,红顶商人胡雪岩就深通此道。当他还是一个钱庄的伙计的时候,有一次要回了一笔本来已经成为坏账的500两银子的账。他私自挪用,借给了一个候补官员王雪龄。王用这笔钱买官,补了实缺。胡短期内因为这个原因,被钱庄开除,失业。但王当了官之后,胡就成为红顶商人。王后来在太平军攻破杭州时死亡,但胡又得到左宗棠的信任,生意进一步做大。
总之,房企不会做亏本生意,不甘承担本应由地方政府承担的社会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