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看到华为技术针对中兴通讯在欧洲多国提起专利诉讼的消息时,脑海中立刻闪回到在两家公司的专利部门采访时的场景。
那是六七年前,当时业界正弥漫着一股专利情结。中国的IT、通讯、家电行业一次次地上演被国外企业的专利掐住脖子的事件。国际化脚步迈得比较大的中国企业们,第一次在集体意识到,原来光有技术是不行的,原来专利是可以用来打仗的!
首先这要感谢思科。如果不是思科在2003年初对华为技术发起的震惊国内的诉讼,不会有这种觉醒,也不会有华为在专利战略上的大幅度提升,更不会有接下来几年内中国企业对专利意识的高度重视,到了“言必称专利”的地步。
战争的作用是明显的,短短几年间,中国企业申请专利的数量已经超越了N个国家。截至4月21日公布的数据,2010年中国国内专利申请数为39万1177件,同比增长了24%。而将于今年6月末公布的日本国内专利申请数预计将不到35万件,因此,2010年中国的专利申请数已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跃居全球第二。
这个进步的背景是:10年前中国的专利申请数大概是5万件,仅为日本的八1/8。日本的专利申请数在2005年之前,多年来位居世界第一,但从2006年开始已连续4年减少。而中国恰恰从那时开始发力,实现了弯道超越。
然而,这个超越的质量是堪忧的。毫不客气地说,绝大多数中国企业围绕专利所做的事情是为了专利而专利,存在几个特征:一是单纯增加专利数量;二是专利结构含金量低,发明专利数量极低;三是专利不是用来开发新产品而是为骗钱,骗取各种各样的扶持基金、或者糊弄市场;四是徒有专利数量,缺乏有效经营。
在国际专利上,我们的表现就不怎么样李。2010年,中国向世界知识产权所有权机构(WIPO)申请的“国际专利”数量中国仅为1万2337件,远不及前三位的美国、日本和德国。
但是,在深圳,在中兴通讯和华为技术这样的公司来讲,这种现象相对来讲好很多。而最大的原因就在于,走向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专利是用来刺刀见红的,国际市场不是拿着专利文件就可以芝麻开门的。
首先,我们可以放心的是,这件事情不会闹到收拾不了的地步。
1 90%以上的专利诉讼的结果,是以和解而告终。华为技术针对中兴通讯的这一个,更不会令人意外。更何况是两个公司大门的直线距离都不超过50公-爱华网-里的两家中国公司,深圳的旗帜,中国通讯业的旗帜。和解的可能性:100%。无论华为技术出于怎样的考虑,中兴通讯和看客根本不用担心,无非是丢一两个单的问题。
2 专利往往不是用来变成产品的,专利战争往往不是不以专利为目的。这次更是如此。从现在披露的信息上看,十分有点小题大做的意思,多大点事,值得走法律程序吗?值得到欧洲打官司吗?所以,我们不得不去猜测,这次所谓诉讼的真正动机是什么?
我们不知道两家中国公司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但在我看来,这一件让很多国人在情感上无法接受的事件,对中兴通讯来说,可能是一件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倒可能是一次重要的历史转折。
其次,对中兴通讯而言,必须该考虑自己出头了。
中兴通讯号称拥有全球通讯业最长的产品线(意指通讯业的任何产品都会在中兴通讯找到,这一点跟腾讯很像),这凸显了中兴通讯的稳健策略。跟华为技术不同,中兴通讯不会豪赌某一个技术、某一个机遇,而是会稳扎稳打看长跑,求发展。多年以来,在国际化战略上,中兴通讯同样坚持了稳健策略(圈内也戏称为“老二”策略),华为技术这样凶猛的公司走到哪里,中兴通讯就会走到哪里,要点在于华为技术是否在那里站稳脚跟。如果华为技术能站稳,就会大大扫除中兴通讯进军该市场的胜率,毕竟,中国公司形象的受认可、该市场机遇的可靠性,都因为华为技术的站稳脚跟而会得到确认。
但是,这个策略能永远走下去吗?有必要永远走下去吗?在技术端,中兴通讯已经完全具备了做老大的实力。而长期以来的这一跟随策略,既有可能把华为技术逼急了,也同样有可能让中兴通讯在未来失去主导市场的机会。
还是自己做老大吧,中兴通讯!
(备注:老写华为技术、中兴通讯,其实很别扭,大家还是习惯叫华为中兴。但是多年前采访这两家公司的时候,留下了一个极其深刻的印象,他们会一遍遍地提醒你,提他们公司的时候请说全名。这个小细节,我印象极其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