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行长周小川不久前明确表态,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过剩了,大大超过了中国的需要。这种背景下,4月26日,英国《金融时报》援引三名知情人士的话称,中国的主权财富基金——中国投资公司不久将从政府得到1000亿至2000亿美元的新资金。中投已将其用于海外投资的1100亿美元全部配置到位。
在中国需要消化已经明显过剩的外汇储备资产,并且降低因美元贬值而出现账面亏损的美元债券资产的仓位的大局下,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投资经验的中投公司有必要增加一些投资资金。然而这恐怕是外汇储备资产配置调整长期停滞不前,积重难返的情况下的一个不得已的选择。
去年6月,美国主权财富基金研究所的统计显示,阿联酋的阿布扎比投资局是全球最大的主权财富基金,由其管理的资产达6270亿美元,名列第二的是挪威政府退休基金,总资产为4430亿美元,沙特的萨玛控股公司以4320亿美元的总资产名列第三。目前资产规模超过3000亿美元的中投如再获得2000亿美元资金,有望成为全球第二大主权财富基金。
然而,规模庞大是资金取得较高回报率的天然障碍。一再击破规模将影响基金业绩表现预期的传奇基金经理彼得·林奇同样认为规模是业绩之敌:“我最大的不利之处就是所管理的麦哲伦基金资产规模太大,因为资产的规模越大,投资业绩超过竞争对手的难度就越大。期望一个拥有90亿美元资产规模的基金能在竞争中击败一个只拥有8亿美元资产规模的基金,无异于期望拉里·伯德(NBA明星)缠着一条 5磅重的腰带仍能在篮球场上成为最耀眼的明星一样。”而中投目前的规模已是林奇当年管理资金规模的三四十倍。
2004年,新加坡主权财富基金淡马锡首次公布了成立30年来的财报:30年中总体投资回报率为18%,但最后10年的回报率仅3%。收益率不错,但并不理想。而中投目前的投资能力并不算好,2009年其收益率达11.7%(2010年接近于这一水平),但中投其实错过了2009年初抄大底的机会。淡马锡截至2010 年3 月的财政年度,年度股东总回报率高达42%。
既然规模庞大是资金管理的大忌,哪怕再成立数个与中投相拟的公司,也比继续膨胀中投的规模要好。
金融危机之后,中投在全球的投资环境其实更加困难。一般的规模是,凡是被中投看中的收购目标,报价一般都明显高于市场价。付出收购溢价后,长期回报必然打折扣。因此,比较可行的中国外汇储备的投资渠道是分散委托市场上的专业金融机构(包括中国有QDII操作经验的基金公司)。这样做至少有四点好处:
一是可以择优选用具有投资机制上的优势并且表现稳定的投资机构,这有利于提高资金的收益率和安全性。
二是解决了短期内人才储备难以到位的问题。央行行长周小川曾透露,2003年央行即准备投资石油,然而却苦于没有专业机构帮助进行而不了了之。
三是可以将中国外汇储备资金的身份淡化,以免硬着头皮接受收购溢价。
四是可以避免中投这样官方投资机构中来自政府机构中的一些不利于独立投资的干扰。而目前市场上对中投决策权与执行权不分的机制颇有微语。英国《金融时报》就透露:“对于央行对中投是否应具备更大控制权,央行与财政部之间上演了一场口水战。一名知情人士表示,‘很难解决。’”
无论是否将成立与中投性质相同的投资机构,对不当投资行为的约束机制都应当建立。从巴林银行和法国兴业银行的魔鬼交易员造成巨额损失的案例来看,风险控制往往有较多的漏洞可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