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在同一天,同生于60年代,同为中国企业家代表性人物的马云和潘刚遇到了麻烦。
胡舒立大姐抛出《马云为什么错了》,就支付宝的去向直指马云的契约精神,让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同为浙江人的宗庆后。
“张三林”老先生更是以万言控书《内幕惨不忍睹:伊利被这样淘空》,引发伊利放量跌停,顿时让潘刚万众瞩目,让人不由自主想起他的前任郑俊怀。
这是一场涉及到这二位江湖大佬前途命运的战役,马云潘刚没有任何退路。
马云接招了,差不多只用了一夜的时间,当他与胡舒立的“短信激辩”公诸于众时,战局己经有扭转的苗头。毫无疑问,在这场通常称之为公关危机的遭遇战中,马云的反应迅速,防御得当。
首先,正面回应。财新周刊发表文章后不过两天,马云立即召开媒体会,直接回答有关支付宝的问题。无论如何,这种姿态就是一种有底气的表现。当事件来临时,越是及时公开的面对,越能够占据有利地形。那种的迟迟无语的沉默,恰恰容易让旁人加深对你的怀疑。道理很简单,每个人都会想,如果你没错,为什么不说话?
其次,借对手之口,发出自己的声音。马云与胡舒立的短信公开,或许不是马云的本意,但其效果显然极佳。通读下来,读者会得出马云自有苦衷,而胡舒立虽快人快语却落笔不慎的印象。而这种判断,恰恰是通过胡舒立的媒体发布得到的,这就更加增强了说服力。
再次,有情有理,有刚有柔。应该说,在短信来往这个章节,马云攻守兼备,他既没有表现出对胡舒立过多的责难,也没有任何关于“民族产业”之类的表达,几-爱华网-句“没有契约精神我们能走到现在吗?”“支付宝是安全问题不是民族问题”“我会愚蠢到把公司低价卖给自己?”就不得不让人重新思考胡舒立的《马云为什么错了》是否的确事实依据不足?而对于孙正义,马云有表现出强硬的态度,似乎有一种代表社会责任与贪婪资本抗争的意味。
接下来,如果孙正义等直接反应的话,胡马之争可能会演化为又一场创办者与投资者的战争。那么好,胡舒立的媒体一定会成为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的前线记者——在这个意义上,胡舒立和她的财新无论如何都是胜利者。而马云,平安渡过这场危机的可能性比较大,最好结果是:他经此一役,恰恰成为了契约精神践行者和国家利益维护者的双重代表。就象当年枊传志在“倪枊之争”之后更加坚挺那样。
而潘刚,恐怕麻烦要更大一些。
公众之所以很容易倾向于相信“揭发者”,源于伊利国企的背景,也源于潘刚“特殊情况下攫取权力的获利者而非事业的创办者”的身份。可以想象,从担当董事长的那一天起,潘刚就从来不缺乏对立面。
但这次情况不太一样,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一封广告天下的控诉状,潘刚将如何面对?
可以预测的是,潘刚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毕竟代表着一个庞大的利益团队,这封看似数据翔实的揭发信,可能最终会以查无实据而告终。
但潘刚的品牌声誉恐怕难以修复。在“张三林”之事登上网站首页之后48小时,潘刚只能做出报案的应对。伊利真的只能做出这样的反应吗?
我们相信一个判断,当一个人的财富足以解决生活问题之后,声誉将是最可宝贵的财富。企业最有价值的最终是品牌,人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