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国内企业享受国民待遇,而外资企业享受超国民待遇。人人司空见惯,无所怨言。毕竟,外资在改革开放以来给我国的经济建设发展带来了资金、技术,解决了经济发展、人民就业的问题。
但在今天医药行业,在国内经济环境大幅改善的今天,国产药品却在“享受”非国民待遇,其实就是非人待遇。前不久上海市基药招标结果出炉,结果却令人触目惊心。外资药品的中标价竟然高出国产药品的几倍、十几倍、几十倍。我们来看一组具体数据:
以上所比较的药品纵然有剂型、制造工艺上的区别,但是中标价差距之大令人咋舌。这与今年年初盛传的“绝大部分外资企业产品都会因为价格问题退出上海基本药物招标”的论调刚好相反。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180度的大翻盘。根据《医药经济报》引述上海市医药协会相关人士观点是“政府与企业相互妥协的结果”。
早在2010年12月27日上海卫生局发布招标采购的主要原则是:质量优先,价格合理。不可否认,外资药在众多药品的质量方面或许的确胜人一筹,但价格确差距如此之大。质量优先的原则是惯彻了,但价格是否合理呢?是什么筹码能让外资药比国产药“享受”十几倍、几十倍的高价呢?
根据现行的规定,一个药品有价格申报时要获得比同类药品更高的价格要具备以下几条件:1、原研药;2、优质优价;3、产品标准起草;4、发明专利药。按上表所列的高价外资药品,除了符合“原研药”的标准外,已经不符合相应的高定价标准,而且药品的研发也是几十上百年前的事情,是否还应给其其“享受”高价的政策?
众所周知,药品的市场运作是需要价格空间的,否则在临床推广过程中将会寸步难行,这也就是为什么那多么的药品会遭遇“降价死”。近年来,发改委一次次以发布降价令,力图挤掉药品价格中的水分,但我们看到这把价格屠刀砍向国产药的是“拦腰一刀”,而砍向外资药的是“温柔一刀”。这样的结局只有一个:国产药品不断遭遇“降价死”,而外资药将凭借其在与政府价格博弈中得以保留的巨大价格空间以摧枯拉朽之势驱逐国产药品,形成外资独霸市场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