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周之前,森一旗帜应客户之托与歌手汪峰联系,按森一旗帜的策划思路,计划请汪峰代言并且演唱一首新歌。
洽谈过程中,了解到汪峰正在拍摄通用一款新车型的广告,并以老歌《怒放》作为广告背景音乐。显然,国际品牌的青睐将汪峰的身价进一步推高,他的代言费要求让客户感到难以承受。
不久,汪峰代言的广告片果然上演了,虽然比不上稍早前播出的姜文代言那支片子更有气势,但画面的质感、与音乐的契合也算中规中矩。
最大的遗憾是广告语,“活着还是怒放”——这是一句既不合情又不通理的蛮横之作,一下子把整个广告片的精神品质拉了档次。
很明显,作者是在试图表达一个概念:拒绝平庸。活着是平庸地残喘,怒放才是有质量的生命。做人要做前者,而非后者。
这让人想起达人秀中一位失去双擘的冠军的话:要么精彩地活着,要么立即去死。
这句话相当有份量,令人发根倒立。这种效果源于人们对说话者的感佩与尊重:一个人没有手却可以弹钢琴,而且弹得如此动听。“要么精彩地活着,要么立即去死”出自这样的青年之口,会让人由衷地为他的自尊自强而感动。
但是,如果换一个人,比如马云或者王健林,这些被公认为成功的人士说出这样的话,听众的感受会截然不同,人们会感到过于刺激、令人不安,会感到这是成功者得意洋洋的炫耀,是对普通百姓赤裸裸的不屑与嘲讽。
通用也好,汪峰也好,身份更趋同于成功者-爱华网-,当他抛出“活着还是怒放”的选择题时,是在把无形的压力居高临下地势向普罗大众。
回到广告语的本身,其内在逻辑更是经不起推敲。道理很简单,活着是一切的前提,没有活着,何来怒放?生命的存在与生命的精彩绝非对立关系,而是并存的关系,硬生生地把二者对立起来,只能让人困惑然后不以为然。
这支广告片的思路倒也是清楚的,既要让汪峰和他的代表作《怒放》合理地体现,又要同时表达科帕奇越野型汽车的一个精神主张。如果一定要把“怒放”和“活着”同时装入的话,其实很简单,只要把二者的关系从对立转为并存就行了,那就是“活着并且怒放!”
改动一词,逻辑畅通、立意合理,更重要的是,不会给人以不恰当的压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