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同事是海归
文/徐淑妮曾几何时,出国留学,在多少莘莘学子心中曾经是一种梦想和时髦;而留学归来,更是荣耀和精英的代名词。曾几何时,哪家企业若是有几个“海归派”,就会被认为是实力雄厚,人才济济;看如今,随着留学浪潮的汹涌,回国的“海归派”也越来越多了。身在职场,你的身边或多或少也有“海归派”同事吧?你又是如何看待他们呢?让我们来听听下面的声音吧!
某信息产业公司总经理范博士:不再在乎是不是“海归”“海归”要做得好,首先应该忘记自己是海归。不管人们如何评价,市场是公平的,不会因为哪家公司的总经理是“海归”而对他另眼相看。我始终认为,成功与是否是“海归”没有关系,他们的相关系数是零。要成功,首先应该符合国内需求,符合当地的能够让人成功、或者相对成功的规范。
外企品牌总监戴女士:
“英雄不问出处”过去,“海归”有着鲜明特点:他们往往是最优秀的人才。而现在,很多并不优秀的人也能够出国留学。因此“海归”也正在失去以往的光环。我想,三五年后,也许就会“英雄不问出处”了,更加无所谓了。计算机工程师李先生:
“海归”同事没什么不一样我认识很多“海归”。5年前,“海归”稍微带些思想就能够给人新鲜感觉,也容易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如今,即使是美国名牌大学毕业,国内企业也要求有在国外大公司工作的经验,并确实能够解决很多问题。设计师梅小姐:享受跟“海归”同事的多元交流做设计最需要的是创意是灵感,但除了个人天赋,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个人的阅历。很庆幸,我们部门有一位游遍欧洲的“海归”同事,待人彬彬有礼,设计理念走在前沿,经常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大家都喜欢跟他探讨问题,都快成了我们设计创意部的“大红人”呀!人力资源部经理苏女士:
当“海归”遇到“海归”我是几年前回来的“海归”,如今也会去面试不同的“海归”,“海归”就业从精英化趋向于普遍式。毕竟企业更注重的,是应聘者的人品、能力和敬业精神,不会特别关注他们是否是“海归”,除非你有“非我莫属”的高端技术,除非你有别人不能比的核心竞争力。机械工程师柳先生:
外语优势可快人一步我们部门去年来了一位德国留学归来的机械工程师,因为有留学背景,大家都对他期望值特高。实际上,他凭着外语优势比我们更快的接触外界的资讯,也很乐于跟大家分享。平常大家互相交流学术、技术上的问题,相处很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