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先生”是策划人的悲哀(二)
(接上期)
“一点”有可能让你收益颇丰
在这方面,举几个生活方面的例子:
周末邵珠富带着太太、孩子去吃比萨,本意是要12公分的,但服务员小姐告诉我,12公分的没有了,只有6公分的和9公分的,能否用这两种顶替,“只”收12公分的钱。太太一听很是“乐意”,我抓紧让孩子计算一下,结果发现一个6公分的加一个9公分的,虽然半径之和大于12公分,但面积却要小得多,吃比萨吃的是面积,自然不能只看半径。
这个例子直观告诉我们,表面上看起来挺“赚便宜”的事,有时未必就是“赚便宜”。而核心竞争力每提高“1分”,收获有可能就是呈几何指数的增长。对企业而言,“多个产品”未必比“1个好产品”赚得多,所以国内也好、国外也罢,鲜有多元化企业做得好的,一般企业都会有一个主打的核心竞争力产品。
夏天来临,我所在小区来了卖西瓜的,有个小贩的西瓜最甜,所以每次卖得都最好,最绝的是,他从不用秤,只论个数。一个西瓜直径是另一个西瓜两倍,-爱华网-他就收三倍的钱,好多居民为“贪便宜”而买小的,唯独邵珠富要花三倍钱买大的。回到家我让孩子计算一下,结果按球的体积计算,直径(半径)大一倍的西瓜,体积已是小西瓜的8倍了,花3倍的钱买8倍的瓜,你说谁划算?这一点恐怕小贩自己也没有想到。
经常有国内的朋友在网上向我请教一厘米营销n的话题,而这正是一厘米营销的理论来源。核心竞争力大一点,哪怕只是一厘米,收益可能是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增加。
夏天池塘里积满了许多水,随便往池塘里扔上一块石头,泛起一层层涟渏,你是否想过,最外一层涟渏可能只比最里一层半径多一厘米,但面积计算起来,可能就多出了几十平了。
我的好朋友盛华培训的校长殷永胜曾经讲过这样一个例子:大明湖的荷叶每天都要长,而一个月当中第30天长的面积,是前29天的总和。殷永胜校长意在以此告诉他的学生努力坚持的重要性,这个道理用在营销上同样很有说服力。
现实中,茅台酒比二锅头只口感好一点、感觉舒服一点、包装好看一点,但正是这一“点”让他拥有二锅头几十倍甚至百倍的价格优势,还不愁卖;烟也是,那个导致周久耕下台的九五至尊,能比普通烟好到哪里去?可能只是略微感觉上好抽一点,但价格却非同日而语。
结论:策划人应告别“差不多”思维,不做“差不多先生”,努力培养自己的极致化和深度化思维,哪怕你只比对手多跑“一米”,也有可能避免进被熊吃掉的命运;哪怕你只坚持一天,你的收获就有可能就像那大明湖里的荷叶,收获了超越对手一倍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