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条主义的成语 杜绝《定位》教条化,浅谈《定位》的六大不足



“如果你不进入内心,你便没有心”,《定位》的本质就是攻心,作为诞生于市场越来越细分、信息传播环境恶化的大营销环境,《定位》以脑科学作为理论源点,从竞争对手出发抢占消费者心智。《定位》有其划时代意义,也因此被诸多营销策划人奉为“宝典”,但《定位》毕竟是美国经济的产物,做营销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避免教条主义,以下就《定位》理论浅谈其不足。

一、提出心智/占位概念,但并没有具体描绘出消费者心智图,或者为心智图建立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

营销人都知道要占位,但如何占位,消费者对不同的产品、品类的心理排序图又是怎么样的?也许不同的划分标准有不同的心智图,按消费者年龄学历等又有不同的心智图,毕竟大家所想都不一样,消费需求也不一样,但每一个阶层似乎又有共性。

示意图

既然消费者心智图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序列图,那我们要做的就是尽量占据心智图的中心地段,这个地段消费者记忆点最为尖锐,而不是边缘位置。

按照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不同的消费群因其消费能力不同,其所关注的消费利益点也不同。因此,对于尚处于温饱线的人来说,基本的物质应该是其心智图中的中心地带或泛中心地带,文化、品位类产品需求应处于其边缘地带。而对于已经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来说,则反之。

二、 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与定位孰先孰后的问题。

企业是先定位(抢占消费者心智),再匹配资源支撑这一定位?还是通过常年的营销传播活动,消费者在常年的传播接触中形成品牌印象及相关定位?

消费者对“VOVOL=安全”的认知,是VOVOL品牌数十年如一日把“VOVOL=安全”的想法通过广告的形式植入消费者大脑以形成的这种品牌印记,还是消费者通过常年的VOVOL体验,最终形成对“安全的VOVOL”的品牌印象?这是定位理论中 “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

暂且不谈孰先孰后的问题,就消费者角度来说,品牌的形成是一种无意识行为,是通过一系列视觉符号及常年市场活动的累计所形成的一种品质认知、形象认知,企业常年的营销传播活动、及其市场地位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而从企业角度来说,任何的市场活动都是有意识的,定位理论的出发点既是从竞争者的角度所思考的,其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强势品牌,取得市场竞争领导地位。这样理解品牌与定位之间的关系似乎就能行得通。

三、在本书中特劳特反复强调,营销战不是产品战,而是消费者心智战,避而不谈产品在传统营销4P中的关键地位,脱离产品的定位能取胜于市场?|!---page split---|

任何品牌的成功,优质的产品保证是前提。这也就解决了问题2关于“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与广告定位孰先孰后”的争论。“VOVOL=安全”的消费者印象,VOVOL的广告宣传引导功不可没,但VOVOL优质的产品是基础保证。消费者对“VOVOL=安全”的独特认识,那绝对不是从一两年的品牌形象推广得来的,它一定是很多年的印象积累,特别是口碑相传的结果。定位并非脱离于产品的空中楼阁,三鹿事件再一次证明了,产品有问题,品牌也玩完。错把理想当现实,这无疑是低估消费者的智商,玩弄消费者的感情。把文化定位和商品定位结合起来,内练素质,外塑品牌,这才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时间在流逝,空间在变幻,万事万物在变化中发展。定位是否能一劳永逸?是否需要在适当时机进行“再定位”?

一劳永逸的事似乎很少见,但今日一个样,明日一个样更让人反感。“有太渍没污渍”、“海飞丝=去屑” 、“宝马=驾驶的乐趣” 、“万宝路=牛仔男人” 、“百事=新一代的选择”,这些品牌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一个清晰的概念”,他们的成功似乎在告诫人们:定位讲究始终如一是一条商规。人们总是喜欢拿成功的品牌做研究分析,因为成功品牌的资料也更好收集,论据更充分,而失败的案例很多,但资料却很难找,在这里我也没办法找到反面教材予以驳斥。作为洗衣产品,去污去渍是其核心诉求,能够第一时间抓准行业核心点,这样的定位确实无须“再定位”。但当一个行业在不断发展、更新的时候,“再定位”就成为必须。否则你的成功就只能是昔日的辉煌。在电子产品行业,似乎不乏这样的例子。最为明显的就是大品类下分割出的二级品类。80年代是纯平显示器的天下,之后是液晶、平板等。80年代风靡一时的熊猫电视就是因为更不上时代而销声匿迹,凤凰牌相机也依然在苟延残喘。

品牌老化视乎也让“再定位”成为必然。麦当劳06年前后的“I’m lovin it”就是最好的成功案例,最近的李宁“再定位”,其结果拭目以待。

一劳永逸的定位也许存在,30年河东30年河西的“再定位”视具体环境而定,但“今日一个样,明日一个样”的定位确是一定要杜绝的。

五、 产品延伸是否就一定是品牌大忌?

产品延伸特劳特之所以极不赞成,是因为他认为这里存在一个根本的冲突:产品属性的唯一性决定了文化属性的唯一性,但反过来视乎并不成立。也许这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问题。

我认为语言词语上存在两种性质,一种诸多“品质、安全、创新、快乐”等感性词汇,这种词汇也可以称之为“情感词汇”,另一种诸如“可乐、最大、第一、男人、白天黑夜、新一代”等界定性词汇,这种词汇可以称之为“物理性词汇”。定位于情感诉求的,其产品延伸视乎并无不妥-爱华网-。宝洁公司整体形象定位于“品质”,任何一个产品品牌广告最后标版都会有“宝洁公司优质出品”这句话,对于任何一个新品来说,强大的集团品牌影响力干嘛不用。VOVOL诉求的是“安全”,不管是VOVOL生产的是抵挡、中档、或高档车,都不会影响其安全印象。而红旗轿车因其高档形象决定了其只能生产高档车,其低档产品线的推出最终害了作为国产高档车的品牌形象。万宝路作为男人硬形象的代表,如果衍生出一个女人抽的新产品肯定是不合适的,没人愿意抽一个娘娘腔抽的烟。香奈儿推出的男士香水也同样失败,香奈儿5号就是女人的专属。霸王=中药去屑,试想一下当你购买霸王凉茶的时候,凉茶里是否总是会有那么一股洗发水的味道?

情感性词汇有外延,而物理性词汇是限制性、界定性词汇,消费者心智就是由一个个情感词汇和物理性词汇构成。

 教条主义的成语 杜绝《定位》教条化,浅谈《定位》的六大不足

六、 抢占第一,后来者能否后来居上?

书中的观点是要“抢占第一”,“不管如何努力,许多事还是不可能做到的,我能行的精神会死”、“许多公司一生中只有一次机会,路子选对了,就能获得巨大成功,路子走错了,就会力竭而亡”…确实,消费者心智是很难改变,任何试图改变消费者已有观念的广告行为都是愚蠢的。但定位的成功并非就一定是市场上的成功。微软、苹果等知名企业也并非是第一个进入其行业的,而他们却在他们自己的领域做到了NO1。

定位会帮助你抢先占据市场,并最大化扩大市场份额,但前提是强大的营销力。这里涵盖了资金、人才、管理、渠道、价格等诸多因素。一个年广告投入100万的品牌是无论如何也打败不了一个年广告投入1个亿的品牌。三鹿曾经是国内最大的固态奶生产商,但因产品质量、危机公关能力不足而消失于市场。

对于现在已趋于成熟的市场来说,消费者心智也已经被占据差不多,无疑寻找新品类是最佳选择。避免正面与第一品牌竞争,避免模仿竞争者,模仿者永远都无法做到第一。寻找竞争者营销上的弱点/短板,并力求一举攻破,市场上失利,“第一印象”也于事无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71482.html

更多阅读

何时都是机遇,浅谈招聘淡季求职6大好处 浅谈经典诵读的好处

现在正值岁末,正是人才招聘的淡季,但看似“淡季”的职场,对求职者来说恰恰是个好时机,如果你能很好的掌握其中的奥秘,求职照样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河洛人才网在此给您盘点一下淡季求职6大优势:1、面试官的时间比较宽裕招聘进入淡季,面试者

声明:《教条主义的成语 杜绝《定位》教条化,浅谈《定位》的六大不足》为网友假面孔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