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月前,但凡提起“达芬奇”三个字,大家脑海中的第一联想必定是《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岩间圣母》三大传世名画,不世出的艺术天才。记忆力好的会想起小学课本里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八卦点的会知道他老人家还发明了潜水艇和直升机,想象力丰富的可能会想起了《达芬奇密码》,总之这三个字给人的印象基本就是一神奇精力充沛的老头。
现在再提起达芬奇,诸位看官,可能更多第一反应跳出来的是某个家具品牌吧?此品牌最近上镜率颇高,事件起承转合在此也不做过多赘述,那今天要说些什么呢?
因为叶茂中这厮又跳跃性思维了下,不由得想起LV来。
稍微想了想,这两个八辈子都打不到一起的品牌倒还有那么一点相似之处:某家具品牌成本三万卖三百万,LV同样是溢价高的惊人;某家居品牌刚被质检上门,号称实木地板其实全为强化复合,而看官们也都知道,LV的皮包还大多不是真皮的;可为何结果大相径庭?这边是发布会沸沸扬扬,那边LVMH集团市值接近600亿欧元、LV品牌估值超两百亿欧元、满城尽是四叶草。
一件商品在流通市场中的实际价值,与其成本间不为等号,绝大多数情况下,售价都高于其制造成本,这是人近皆知的事实。并没有哪个消费者会指着老板的鼻子骂街,这不就一块布裁剪下缝了下么,凭啥卖我几百?这不就一堆钢板焊了下加四坨橡胶么,凭啥卖我几十万?这期间的差别,体现在有些产品确实卖出了跳楼价狠心割肉,却还无人问津,有些产品轻松卖到天价,换季随便推个新款就万人空巷,原因又是为何?
这就不得不提到营销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企业无论大小、卖的是T恤还是豪车、都不可避免的核心问题:成长模式。
你既可以在凡客买到29元的T恤,也可以找到价值十几万的欧洲高级定制成衣;法拉利,保时捷,动辄几百万的天价,也可以在印度找到名唤“塔塔”的汽车品牌,每辆仅售2500美元。这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成长模式:规模成长和价值成长。这两种模式本身无高低贵贱之分,如果你是一名企业主,你可以选择先价值再规模成长,也可以选择先规模再价值成长,也可以选择边价值边规模成长… 但是无论如何你都绕不开这两种模式,你要决定的,只是选走哪条路走而已。
再回到LV上,我们很容易就能发现,奢侈品,即是价值成长的最典型的案例。看看一众奢侈品的营销手法:捆绑一线明星、捆绑大牌设计师、捆绑艺术界翘楚、限量版制造稀缺感、高端精英式的传播、不断重复和强调品牌起源等等,最后消费者为什么会心甘情愿的刷卡买单?因为最终购买的已经不再是一只包,或是一只箱子,而是贩卖其品牌内涵,贩卖其独一无二的、排他性的品牌联想,是一种身份的认证,甚至近乎于一种荣誉。其次,LV何时否认过自己卖的不是真皮?LV何时否认自己卖的不贵?
对于某家具品牌,叶茂中这厮对其现在只能是一声叹息。不说其他,至少在成长模式的选择和开拓上,此品牌思路还算是清晰,在大多数家具企业还在一件件卖货,一步步走着聚沙成塔之路时,此品牌在另一条道路上衔枚疾进,也可算是成果斐然,只是有些过于急功近利,在这个浮躁的时代里跑的太快一时昏了头,生生毁了可能缔造一个传奇品牌的机会,怎能不叫人扼腕?为何叶茂中这厮一直对狼这种动物有种偏爱?就是因为狼是唯一一种在快速奔跑中还能保持思考的动物!
如你所知,任何一个企业,启程的是产品,到达终点是品牌。但是这起点终点之间的路程,必定是漫漫征途,而绝不可能一夜之间轻舟过万重山。价值成长的路线,更需要企业静下心沉淀,静下心打造,通过不断的完善、重复、再完善、再重复、这绝不是一朝一夕之间可实现的目标。
何谓经典?时间造就的才是经典,奢侈品的核心价值何在?时间累积沉淀出价值。如果说规模成长的路线往往要企业家在“空间”上锱铢必较,寸土不让,追求实效,打的是“短、平、快”的战术,那价值成长的路线则需要的是耐性、坚持、和对细节孜孜不倦的追求。
最后用句广告语收尾,不仅因为这句话妙到毫巅,脍炙人口,更因为它不经意间道出了时间的价值,也道出了价值成长的内涵所在,回味悠长。声明:绝非植入,与各位共勉。
“没人能拥有百达翡丽,只不过为下一代保管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