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岛危机3纳米服升级 关于中国乳品行业现实危机和未来升级的相关思考



中国乳业最近几年的发展一直被高度关注而充满波澜,包括今年也是不断有新故事敏感着我们有点脆弱的神经。包括行业大规模整改、外资奶粉不断涨价、产品质量事故等现实危机不断的摆在我们面前。于是我们对这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不能不关注其存在的现实危机并思考未来行业发展和升级前景等等相关问题,希望的我们的思考和关注能给行业带来点拨和裨益。

难以忽视的现实危机

产业链前端现实状态堪忧

作为一个事关国计民生的行业,奶牛养殖业一直备受国家关注,很多扶持政策也让不少奶农尝到了甜头。但在近日陆续有媒体报道,因为利润微薄或者严重亏损导致奶农大量杀牛,行业发展有可能导致前端萎缩,进而影响整个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我们首先关注最先报道的陕西省的奶农养殖情况。

7月12日,西安市临潼区任留奶牛养殖示范小区,一处牛场空荡荡没有一头奶牛,而一个月前这里有近80头牛,奶农因为不赚钱就全卖了。

一些奶农反映,因为人为因素,很多扶持政策并没有真正落实到位。不少奶农诉苦说,要么是迟迟拿不到补贴款,要么拿到奶农手里的都比规定的额度少。国家政策规定养一头牛给补贴一部分费用,但实际上能拿到这笔钱的养殖户非常少。

  而在一些地方,政策的不稳定性也让养殖户心里没底。“这个领导说要大力扶持奶牛产业,给政策、给资金,大家热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换了个领导,又说要搞别的产业,政策、资金又没了,大家就被泼了冷水。”一位养殖场负责人告诉采访记者,政策变动太大,让大家心里没底,时间长了就不敢轻易涉足这个行业。

养殖奶牛要投入相当的资金,很多奶农当初都是靠贷款发展起来的。但现在,情况出现了变化。“刚开始时有政策性贷款,但现在整个行业都不景气,贷款很难办了,要贷款就要抵押,但因为奶牛没有保险无法抵押。”大荔县韦林奶牛养殖场负责人党玉杰告诉记者,养牛场的土地只有使用权,不能抵押;奶牛也因为没有上保险不能抵押,所以没法贷款。党玉杰建议,如果国家能推动保险公司给奶牛上保险,那么很多养殖场就可以抵押贷款了,这是解决目前养殖场困境的一个好办法。

    “奶农杀牛的长期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西安市奶业协会秘书长王伟民认为,短期来看,企业压低收购价能够节省成本,但是随着奶农杀牛现象的蔓延,奶源势必会越来越少,而供需关系变化必然要体现在价格上。企业为了争夺奶源,势必会提高收购价,而这部分成本肯定会被转移到最终的消费市场上,后果便是奶制品涨价。“个别企业已开始采取‘瘦身战术’,比如原来一袋奶220毫升,现在可能变成了200毫升,但零售价不变。”王伟民说,这其实就是变相涨价。但如果终端产品不涨价,源头产品也就无法上调。

  “谁现在和我提起养牛,我就上火。”陈会云(化名)大声说完这句话,猛地嘬了一口烟,然后将烟头狠狠地掐灭在烟灰缸里。这是7月12日的上午,天气有些闷热。陈会云坐在办公室里,情绪有些低沉。他不停地闷着头抽烟,偶尔隔着门帘瞥一眼办公楼对面一片空空如也的牛圈,眼睛里是谁都看得出的无奈。“一个月前这个圈里还有七八十头牛呢,现在全卖光了。”

   这里是他位于西安市临潼区的奶牛养殖场。自七八年前建起这家养牛场后,他的心情从来没有现在这般糟糕。“好多人都不养奶牛了,赔不起啊。要么赔钱养,要么就杀掉卖肉。”

  陈会云的遭遇并非个例。记者调查发现,因为企业压低奶价,奶牛饲养成本上涨等种种原因,在其他省的一些地方,不少奶农也已经无以为继,要么将牛卖给养殖场,要么直接卖给屠宰场杀掉卖肉。

 “不少人因为养牛而倾家荡产,还有自杀的。”陈会云向记者讲了一件最近发生的事情:有个老板接手了别人的牛场后,自己又投入几十万元进行设备改善,“没想到今年很多奶农都不养牛了,牛场建起来了,却没牛可养。”巨额负债让其不堪重负,最后选择了喝农药自杀,幸亏被人发现得早抢救了过来。

  这个极端的个例令人心酸,养牛户的困境可见一斑。“我养了5年牛,最多时有50多头,现在只剩下了20头。”咸阳的养牛户陈富礼告诉记者,他5年里共赔了三四十万。”说起奶牛,他就忍不住伤心,“奶牛就是奶农的命根子,不少人杀牛时,都是硬着心肠、含着眼泪去干的,不到万不得已,谁愿意走这一步啊?”

  陈会云也是直摇头。去年,在他的养殖场寄养奶牛的奶农还有七八家,每家最少的有四五十头,最多的将近百头,“现在就剩一家了,只有40头牛。”

  据他介绍,因为生意不景气,一些养殖场都倒闭关门了。其中不少牛被直接卖给了屠宰场。“不少牛贩子经常来这里收牛,一个牛贩子一年基本能杀1000头牛。”他说。

  像陈会云一样,不少奶牛养殖场的规模都在萎缩。“我这个场子规模比以前小了20%左右。”大荔县韦林奶牛养殖场负责人党玉杰告诉记者,现在杀牛的奶农确实比较多,已经成了普遍现象,“牛稍微有点病就杀,看病要花钱,成本就高了,还不如杀掉卖肉。”“效益不好,养奶牛不如养肉牛。”据他介绍,很多奶农都在观望,实力较强的转而养小牛(刚出生的小母牛),还有的开始养羊。

  “现在好多村子都没有养牛的了,都空了。”西安经开区兄弟良种奶牛购销处负责人何贵学从事奶牛交易已经10年了,他经常从咸阳地区几个县的农村收购奶牛,然后再销售到全国各地。“现在收牛比以前难多了,养的人越来越少了。”他告诉记者,“几天前一个农村的朋友告诉我,说他们村子里的奶牛减少了4/5。”

  “很多养不下去的奶农就把牛卖给我们。我们能养的就养,不能养的就直接杀掉。”据他介绍,一年仅从他这里送到屠宰场的奶牛就有2000头左右。“屠宰场的生意也不好做了。”咸阳一家屠宰场的负责人刘安告诉记者,以前奶牛有病了,奶农还舍得花钱给看病,看好后继续产奶。现在干脆不花这冤枉钱,有病不给看,直接送到屠宰场。但因为养牛的人少了,送到屠宰场的牛自然也比以前大幅度减少。“以前一个月能杀一二百头奶牛,现在也就几十头。”他叹着气说。

  西安市奶业协会秘书长王伟民介绍说,陕西省一些县上半年杀牛数量达到了10%。“杀牛现象目前比较普遍,大家也见怪不怪了。”

  “奶农杀牛和乳品企业压低牛奶收购价有很大关系。”王伟民告诉记者。

  据报道,2008年陕西省共有乳制品企业95家,日处理鲜奶9250吨。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按照国家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的要求进行清理整顿,有17家企业被责令关停,每天淘汰产能1050吨。2010年12月底,陕西全省10个市区共有乳品企业78家,日处理鲜奶降到8200吨。今年初,陕西省整顿乳制品企业,再次关闭数十家企业。截至3月底,陕西省有41家乳企通过重新核查。

   “企业少了很多,但奶源并没有减少多少。这样一来,造成一定程度上的供过于求,于是一些企业开始联手压价。”王伟民说。

  “养殖场产奶量不同,收购价也不同。产量大的价格相对高些,产量小的就低些。”党玉杰给记者算了笔账,去年收购价是每公斤3.6元,今年降到了3.3元,其中0.5元给奶站提成,到奶户手里就剩下2.8元,“如果饲养得好,一头牛一年产奶6~7吨,挤奶收入接近2万元,但刨除成本后,一头牛一年也就2000多元的纯利,就这还不算养牛户的人工投入。真不如出去打工挣钱多。”他说。

  而陈会云的养殖场交奶的价格也一样,“我这个养殖场小区每天产奶3吨多,仅奶价降低,每天大概就损失1800块钱左右。”他说,“现在企业对收奶的标准要求很高。奶要是不达标,企业要扣钱的。仅菌落总数这一项不达标,每个月就要扣四五千元。”

  “奶农现在完全处于劣势。”陈富礼也是感慨万分,“养得好的还能有一点薄利,养得不好的就亏得多了。很多奶农得不偿失,干脆就不养了。”

 一方面是企业压低牛奶收购价,另一方面是养牛成本的不断提高。两头挤压,使得奶农的生存空间越来越逼仄。饲料是最大的成本,玉米去年八九毛钱一斤,现在涨到了一块一。一头牛一天的饲料大概40-50块钱。

  党玉杰也掰着指头算了笔账:一袋饲料现在已经从84元涨到96元,一头牛4天吃一袋,一年下来大概要80袋,养牛仅这笔投入大概就要比过去多1000元。“一头牛一次性要储存3000元左右的饲草,100多头牛就要一次性花40万元左右,一般人根本投资不起。”他说。如果饲养条件、技术过硬,一头牛可以养5-8年,但现在很多人其实达不到这个条件。他给记者举了个例子:附近一个奶站有几个南方人养了15头牛,但其中就有7头因无法产奶被淘汰,仅剩下8头牛,“这么养下去不亏才怪呢。”

  成本上涨,进一步压缩了奶农的盈利空间。“买一头牛犊大概三四千元,每天饲养成本按40元算,一年下来就是一万四五,这两项加起来,成本大概是一万八九。”陈富礼告诉记者,“一头牛平均一年能挤奶6吨左右,按到奶农手里的收购价每公斤两块八计算,大概能收入2万左右,减去成本,一头牛每年也就能挣一两千元。”“这还算是养得好的。”陈会云说,如果养得不好,牛生病了不但要花钱,而且影响产奶量,这样算下来,想不亏损都难。“越是亏损,奶农越不敢投入,牛有病了不给看,饲料不敢喂太好的,价格太高,越是这样,产奶量就越低,亏损就越大。简直成了恶性循环。”王伟民说。

  越养越亏,于是很多奶农选择了把奶牛当肉牛卖给屠宰场。“现在一头成年牛市场售价大概是9000-10000元,挤一年奶,好的能纯收入2000元。要是卖给屠宰场,如果一头牛体重500公斤,按市场收购价每公斤25元计算,能卖12500元,能挣3000元左右。你说说,哪个划算?”陈会云反问记者,“照这么下去,谁还养奶牛?”“套牢了,这辈子的积蓄全砸进去了。”陈会云哀叹一声,“要不是因为这些固定资产投入了几百万,我早转行不干了。”

  何贵学曾在一家国营养殖场工作过几十年,对这个行业的现状深有体会。“都说这是个好行业、朝阳产业,但只怕很多奶农都等不到黎明了。”他脸色凝重,一声叹息……

行业前端出现重大动荡和调整,会直接导致原奶产量下降,进而出现局部产品供求失衡现象,产品涨价风又会重新盛行,又会刺激养殖业的再度复苏。但奶牛行业的周期和投资比养猪等行业周期长而且投资更大,复苏起来相对更慢一些。因此时下的养殖业危机不啻于给步履维艰的乳业一记宏亮的警钟。

行业整顿残局仍然需要料理

2011乳业整顿和乳制品企业生产许可证重新审核于4月初落幕。4月2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乳业整顿和乳制品企业生产许可证重新审核结果,数据显示,全国1031家乳制品企业和145家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中有643家企业通过了生产许可重新审核,其中包括婴幼儿配方乳粉114家企业;107家企业停产整改,426家企业未通过审核,通过率不到55%。业内人士称要达到此次重新审核生产许可证标准,起码需要投入300万元以上,其中包括三聚氰胺检测设备添置、检测人员投入等,这对过关的企业也是个不小的压力。

审核结果让很多业内人士大吃一惊。“在政策出台之初,我预计乳企被淘汰率可能会在2成左右,但现在看来至少4成企业关门或者转产。”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分析师宋亮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

乳业大省黑龙江省原有138家乳企,质监局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88家乳制品企业集中开展了重新审核,通过审核的仅占乳企总数的54.3%,这意味着,其余63家企业将退出乳业市场。而内蒙古原有乳制品及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157家,在此轮重新审核中,提出重审申请的企业有71家,截至3月30日,共有61家企业通过审核。37家企业因生产条件和检验能力达不到要求而未提出申请。另一大省份山东则是有一半的企业被淘汰。经省经信委、省发改委等部门审核获得产业政策批准文件的企业有69家,而提交申请并受理的企业有55家,其中,通过乳制品生产许可重新审核的企业有44家,未通过的企业有11家,未提交重新审核申请的企业有14家。

国家质检总局的整顿固然会迎来乳业浴火重生的良机,但过程的阵痛不容小觑。有乳业知名专家表示,这么多企业被淘汰,它们未来的去向、生存出路在哪里?设备如何再利用?工人的就业问题如何解决? 这是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page split---|

    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周思然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这些小乳企退出乳业一线市场后,可考虑转型,选择进入饮料行业,由于饮料生产工艺与乳制品生产工艺相类似,因此选择进入饮料行业不仅可以利用原有的生产设备,工人也不会失业。同时,若企业选择生产乳饮料,则仍可采用原有牛奶来源。

    但并非所有的企业都能实现转型、转产。例如,那些设备老旧、能源消耗大、经济效益差的企业,其设备再利用的效益并不高;对奶粉生产企业而言,转战饮料行业并不对口。

“这些企业如何处理,国家要做好预案。如果处理不好,它们可能会走到幕后,变成非法乳品生产企业或者黑作坊。届时,它们将更加肆无忌惮,必将进一步增加乳品的安全隐患。”宋亮说。他建议,这部分设备应该掌握在政府手中。政府或采用出资收购的方式,或给予其他方式补贴,帮助这些企业转产,并针对企业的转型提供指导作用和相关的优惠政策,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孤岛危机3纳米服升级 关于中国乳品行业现实危机和未来升级的相关思考

此次乳业整顿,并不是由市场直接的内在原因引发,而是借助行政手段和政策使得行业重新洗牌,大企业纷纷顺利通过审核,而众多小乳企则被淘汰出局。

    乳业整顿带来的阵痛还有另一方面——奶农。由于企业关闭,原本签订的合同可能会作废。奶农交奶会出现困难。如何保障奶农利益,预防奶农倒奶杀牛也是国家必须要做的事情。

    宋亮表示,虽然被淘汰乳企的产能并不大,但由于我国乳企区域性非常强,部分地区还是会出现奶农利益受损的现象,也不能排除杀牛倒奶极端现象的出现。据其测算,这次被整顿出局的中小企业中保守估计最少有5%与奶农有直接关系。

    宋亮建议,这些企业中能够被大企业覆盖到的,他们所收购的奶源就需要大企业去协调,甚至政府允许降低标准收奶。而剩余的覆盖不了的,只能是政府拿出一部分资金让大企业去收购奶农奶源。“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奶农的原奶会不会有质量安全问题?如果企业因此而拒收,奶农又将面临着滞销甚至倒奶的尴尬。对于上述种种问题,政府都应该拿出应对之策。”

长期来看,随着乳企数量的减少,奶农交奶的竞争也会更激烈。“这就要求奶农必须提高牛奶质量,调整牛群结构,卖掉一些老弱病残奶牛,提高经济效益;散户也可设法进入奶牛养殖小区,这样不仅可以稳定奶农的经济收入,而且可保证产品的质量。”周思然建议。

巨头获利,是否利于市场竞争

乳业新规大规模“门户清理”,已造成45%乳企淘汰出局,让渡出约占全国乳业市场20%的市场空间。在国家此次乳业重审的行动中,国内巨头迅速地嗅到了市场空间留白带来的巨大商业机会。新一轮的市场争夺烽火已经点燃。光明、伊利、蒙牛已在数日之间动作频仍。

伊利控制奶源的步伐正在加快。今年伊利已开始投资4亿元,计划在湖北建设两个5000头示范牧场。伊利奶源布局将继续扩大。伊利宣布今年将投入14.26亿元用于奶源建设。未来几年,伊利集团将增加建设800个不同规模的牧场,以优良的牧场为企业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优良的原料奶。

3月12日伊利发布公告称,拟在广东省惠州市东江高新技术开发区新建日产800吨超高温灭菌奶项目,这是继伊利集团在广东省继佛山之后建立的第二个基地,也是该集团的第40个生产基地。惠州基地项目投资金额约为4.57亿元,主要是生产常温奶,预计在2012年8月投产,建成后将实现年销售收入20亿元。

与此同时,伊利投资5亿元在山东临朐建设的新生产基地即将投产。投产后,该基地将成为伊利集团在山东半岛最大的液态奶、冷饮复合加工基地。

据尼尔森发布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伊利婴幼儿奶粉以13.0%的销量份额领衔国产奶粉品牌,稳稳跻身于中国奶粉市场第一阵营。伊利奶粉以21%的销量份额稳坐中国奶粉市场第一把交椅;近两年来,伊利高档婴幼儿奶粉始终保持着140%的增长。

蒙牛乳业2010年年报数据显示,蒙牛去年实现主营收入302.65亿元,同比增长17.7%,实现净利润为12.37亿元,同比增长10.9%。蒙牛前期投资2 .4亿的广东最大乳制品加工基地清远工厂已于2011年3月竣工,工厂日均产量200吨,全年产值达7亿。截至目前,蒙牛已在全国各地建成40多个生产基地,并有望再增资6.6亿;布局全国的奶源和牧场的投资计划高达14亿。

4月18日,光明占地232亩的亚洲最大乳业工厂在上海破土奠基,总投资近14亿元,投产后将达到日产2000吨(年产60万吨)规模的工厂,但光明的产能此后将在世界上同类型工厂中位列三甲,在亚洲规模居首。光明目前是华东最大的乳品企业,在上海地区的常温奶和鲜奶市场占有率均为第一,鲜奶占上海地区市场份额的80%。

2011年,光明启动山东和上海两大战役,前者意在盘活华北,后者意在探索优势地区的突破增长道路。据了解,光明新建的华东中央工厂生产的常温奶“将可覆盖全国”。但在全国牛奶市场,伊利和蒙牛才是老大哥,两者占据了全国常温奶市场60%以上的份额,而常温奶在液态奶的消费中占比超过60%,可以说得常温奶市场者得天下。

 光明2010年以3 .82亿元价格购入新西兰SynlaitM ilk L im ited51%股份,挺进高端奶粉市场。今年光明又参与了对法国酸奶制造商优诺的竞购,虽然最终因光明缺乏国际化运营经验首战未捷,但光明的雄心和实力可见一斑。

光明乳业发布的2010年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5.72亿元,同比增长20 .5%;实现利润总额2.41亿元,同比增长26.9%。2010年光明乳业的增长速度达到了20%,超过了行业15%的平均水平。据该集团“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公司力争培育形成2个规模上200亿元级的产业、3到5个规模上100亿元级的产业”。

“我们现在已经不卖世纪乳业公司的牛奶了,早就改成卖伊利的了。”在河北高阳县南路台村的一家小超市里,工作人员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如是说。然而,此地正是世纪乳业有限公司工厂的所在地,该公司经受住了“三聚氰胺”事件的考验,却没能通过此次的乳业整顿,原先所占有的市场则逐渐被蒙牛、伊利、光明、三元这样的大企业占领。

据统计蒙牛、伊利、光明和三元四大乳业巨头旗下通过审核的子公司达到了190家左右,约占全部过关企业的30%,

蒙牛集团总共有32家子公司获得了生产许可证。不过,去年年底,蒙牛集团以4.692亿元收购了石家庄君乐宝乳业有限公司51%的股份,成为该公司的最大股东。如果再加上君乐宝乳业公司9家子公司,蒙牛集团所占的比例将更大。蒙牛集团称,2010年,蒙牛液态奶继续领先国内市场,占有率为33%左右,其中高端主打产品特仑苏的市场份额继续位居市场第一。

另外,据了解,伊利集团下属的130多个工厂也已全部获得了乳制品生产许可证。记者还通过对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数据统计得出,光明乳业共有15家子公司,三元乳业有11家子公司获得新的生产许可证。在643家通过企业中,这前四大企业通过审核的子公司达到了190家左右,约占全部过关企业的30%。行业逐渐进入垄断市场状态,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扩大。

北京东方艾格农业咨询有限公司高级乳业分析师陈连芳则表示,2010年液态奶约有1800万吨,蒙牛集团有500万吨,约占28%,而伊利集团则占18%,光明乳业为7%左右。在奶粉方面,伊利则占有11%左右的市场份额。

此次乳业整顿,利好蒙牛、伊利等大企业。有乳业专家指出,本次被清理出局的数百家企业大致可腾出20%市场空间和近30%奶业资源,而这些被腾出的资源与市场份额,将趋向高度集中,大部分流入大企业的手中。事实上,中国乳业的几次大变局都会淘汰一些小乳企,从而使大乳企获得扩张的机会。

世纪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吴长军告诉记者,河北保定市高阳县在“三聚氰胺”事件前共有8家乳制品公司,该事件发生后,就只剩保定完达山乳品有限公司、保定美森乳业有限公司、河北香格尔饮业公司和世纪乳业有限公司。通过此次政府的整顿,后两家公司已经主动退出,就只剩两家了。

据记者了解,河北35家通过的企业中,保定市就占了6家,其中就有蒙牛、伊利的身影。而在石家庄,也存在同样的情形。石家庄高邑县唯一的乳制品公司石家庄旭尔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已经出局。行唐县的太行乳业公司、六路通乳业开发有限公司、阿牛乳业有限公司等均已陆续被淘汰,目前石家庄就只有6家乳制品公司。

不过,陈连芳指出,此次整顿虽然使得大乳企获得扩张的机会,但也需要企业稳扎稳打,才能取得好的成绩。或加快形成寡头市场格局。此次整顿使奶业资源和市场份额更多地流向大企业,寡头在加速形成,中国乳业格局将由此发生变化。随着产业洗牌的继续,乳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寡头垄断的格局也日益凸显。

行业扩张是虚假繁荣吗

由于巨头频频出现大手笔投资,有业界人士认为,在这种行业暗示之下,或许将引发一场跟风扩张的局势,记者致电一些行业内专家,多数人认为巨头空前扩张也许是一种带着泡沫的繁荣。

笔者注意到,一些乳品企业看起来在进行新的扩张,而实际上他们也在不停地关闭一些经营情况欠佳的分厂,然后去猎取新的目标。三元的内部整合就是例证。有业内人士表示,从目前的表象来看,各大乳企都有扩大产能或兼并的趋势,行业前五、前十的集中度会提高,但是行业扩张的速度并没有投资增速那么快。

专家认为,中国一直存在奶源有限与乳企产能过剩的矛盾。短时间内,增加奶源的问题难以得到解决。现在几大乳业巨头都在自建牧场,但是自建牧场投入很大且环保成本较高,有较大的风险,各大巨头还是以收购原奶为主。经历了大大小小的风波之后,国内乳企的扩张必将会更加谨慎。大家伙也可能倒得更彻底,尤其在中国食品安全事件频仍的时期。

信任,成了奢侈品

  尽管对于国产奶粉抱着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绪,但人们还是期盼国内乳业的振兴。

奶粉的安全问题第一次被公众关注源于2004年,沸沸扬扬的“大头娃娃”事件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同时,食品安全的问题也受到了消费者的关注。卫生部、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和北京市疾病控制中心对回收奶粉进行的检测结果表明,多数奶粉蛋白质、脂肪含量严重不足、微量元素钙、铁、锌等含量极低,产品标示的使用方法不准确。

  此后,不仅仅奶粉受到公众关注,整个乳制品行业都进入了人们的视线。2005年,因为“回奶事件”曾一度责令郑州光明山盟乳业有限公司停产整改。6月5日,河南省某电视台播出了郑州光明山盟回收过期变质奶再生产的新闻,该报道迅速在全国掀起轩然大波。虽然最后联合调查组并没有发现郑州光明山盟乳业存在回收牛奶再利用的情况,但是却存在常温仓库管理不善,设备不完备,不符合产品存放温度、湿度、卫生等要求,报废制度不完善,厂区环境不整洁,垃圾杂物未密闭存放,工艺流程控制不严等7个问题。

  将整个乳制品行业的安全问题推到风口浪尖上的是2008年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2008年9月,甘肃媒体开始爆出“婴幼儿肾结石”事件,随后的两个月内,陕、甘、宁、鲁、鄂、苏、皖、赣等地都有婴儿患“肾结石”病例发生。在随后的各种检查中陆续有鲜奶、奶油、含奶制品的冰激凌等产品被查出含有三聚氰胺。从此国人开始“谈奶色变”,中国的乳制品行业也跌进了低谷。信任成了乳制品行业梦寐以求的夙愿,成了行业渴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

国产奶粉:沉重的未来

有媒体调查显示,七成消费者选用进口奶粉,仅有三成人选择国产奶粉。由于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的信任度较低,去年国内婴儿配方奶粉产量首次下降,下降量在12%左右。

  国产奶粉正遭遇着史上最严重的信任危机,处于被消费者抛弃的边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信任危机,也不是一天形成的。从阜阳“毒奶粉”事件开始,到沸沸扬扬的“皮革奶”事件,国产奶粉接连不断地出现问题,不断地伤害消费者的利益乃至生命安全,逐渐摧垮了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最后一丝信任。

  在日本奶粉断货、受到核辐射影响的时候,在欧美奶粉不断涨价的时候,国产奶粉是否能借这个机会重新获得消费者的信任呢?

  就消费者的心理而言,一旦信任因为受到伤害而失去,那么再次建立是相当困难的,即使在信任重建中得到复信也是不牢靠的,一旦触及到伤疤的时候信任会再度失去。

  在这个意义上,国产奶粉的信任重建机会只有一次,必须给消费者一个足够放心的理由。更重要的是,给出这个理由的决心如果不够彻底,不够充分,不够坚决,那么信任随时可能出现灾情而坍塌。

尽管国产奶粉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无论是政府还是市场都对国产奶粉抱有一种期待,那就是觉得国内乳企在经历了严厉的市场整顿,付出惨重的代价和昂贵的学费之后,应该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既然有了质量和安全的保证,价格又比进口奶粉有优势,国产奶粉便会重现繁荣景象。

液态奶中毒事件:不了了之的伤害

据媒体报道,22日,陕西榆林市出现学生因饮用由蒙牛集团统一配送的学生奶后出现发烧、肚痛、腹泻等症状。据悉,先后共有251名学生被送往医院治疗。到22日12时许,已经有80多名学生经诊断无异常后被护送回家。22日20时许,大部分学生也已返回家中。

蒙牛集团官方网站23日当天发表的声明显示,蒙牛已派出十多名工作人员在榆林配合当地政府和医院的工作。22日晚因家远而留住在医院的最后9名孩子已出院,所有学生目前身体状况均无异常。

蒙牛集团表示,蒙牛平均每天在全国要配送245万份学生奶,每一批次的产品都必须经检验合格后方能出厂。目前,我们正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的产品检验和事故调查,争取尽早查明事故原因。我们会跟踪、关注孩子们的健康状况,并及时向媒体和公众通报最新情况。同时,在最终检测结果出来之前,公司会对同一批次产品进行封存和回收。

    本报记者了解到,该学生奶是由蒙牛集团宝鸡工厂生产,事实上,这并不是蒙牛宝鸡工厂第一次出现问题牛奶。早在2010年4月22日,陕西省周至县马召镇一小学的18名学生,在饮用了当天早上发放的蒙牛核桃奶后,先后出现了恶心、呕吐等症状,其中9人情况较为严重。西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该批次牛奶取样,检测报告显示,当天学生饮用的蒙牛核桃奶指标全部合格。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多位人士质疑,蒙牛去年在陕西发生类似的事件为什么在时隔一年后又惊人地重现呢?

 对于此次事件,蒙牛集团相关负责人23日晚对媒体表示,在检验结果出来之前,并不能下结论为“中毒”,并表示早晨空腹喝牛奶等诸多原因均可能导致腹泻。榆阳区药监局的初步判断也是可能学生空腹喝奶出的问题。而当地教育局也否认学校存在管理疏漏。

有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表示,虽然空腹喝牛奶会影响营养吸收是一个常识,但是同一事件的事发几率为什么那么高,共有251名学生同时发生呕吐、腹泻等食物中毒症状,蒙牛的回应显得十分牵强。

有乳业专家介绍,一般来说,奶产品中毒事件可能是在加工、仓储运输和奶源的三个环节出现了问题,但这都要在送检后才能确定问题的来源以及事件的性质。初步判断,仓储和运输环节受到污染的可能十分小,投毒的可能初步可以排除,而在加工和奶源环节受到污染的可能性比较大。

最终蒙牛的产品质量事故一直没有给公众一个确切的说法,不管是信服的还是充满吊诡的,最终以产品合格和本批次收回的结果显然很难令人信服和满意。最终不了了之的结局是,学生集体中毒是毫无质疑的,产品没问题是充满争议的,于是一个更加可怕的结论就产生了:液态奶的质量也是不可信赖的,甚至可能有未知的病菌存在,于是中国乳业的信任危机又增加了新的负面论据。

行业未来升级的畅想

行业淘汰的多数为小企业,而这些小企业占了全国乳企总数的近半成,在他们纷纷用退市或转型的方式成全中国乳业安全的同时,我们也不禁要思考一个问题:任何一个企业都有一个由小做到大的过程,三元如此,伊利如此,蒙牛亦如此,而依目前现在的情形,乳制品及乳粉准入门槛如此之高,小企业几乎无法存活,没有小企业的起步和成长,下一个乳业巨头将从何而来?中国乳业未来的“新鲜血液”将从何而来?蒙牛是不是应该庆幸自己早出生了5年?|!---page split---|

中国乳业未来的前景如何、产业如何升级、人才如何培养、技术如何升级等等问题会引起关心国家发展和行业发展的人不断的思考和摸索,笔者以为,以下几个方面将成为接下来乳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推动力量和新鲜血液:

1、 人才

商界流行这样一句话:“投资是一项经营人才的业务”,说明商业竞争的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留住并善用人才,才能在商业竞争中获胜。乳企的发展壮大离不开高素质、有责任心的管理团队,离不开具备行业技能和科学知识的专业人才,他们是乳企成长的必备条件,更是整个乳制品行业不断前行,健康发展的必备基础,他们的更新和升级是乳业发展的首注新鲜血液。

乳业发展人才匮乏。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培养乳业专门人才的学校较少,现在从事乳业技术和管理的人才大都是其他行业转行而来,乳品行业不仅急需懂技术、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而且机电、机械维修与保养等相关人才也较欠缺。三鹿奶粉事件后,南京工业大学在2009年新设了乳品工程专业,新专业适应了乳品行业急需技术管理、品质控制与产品开发等方面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我国排名前10位的乳品集团中,有8个集团的副总,是华中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培养出来的。乳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紧急而迫切,相信随着乳业的发展和成熟,将会有越来越多优秀的乳业专门人才投身到中国的乳业发展的大潮中,为乳业长青添枝加叶,这是需要也是必须。

2、 技术

当然,特别要强调的人才是乳业科技研发类的人员,他们资深的科学知识储备是保证乳制品不断推陈出新的前提。乳品行业是一个技术性非常强的行业,只有科学技术才能赋予乳品行业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无穷的生命力。

据国家科技部王亚武处长介绍,中国乳品资源极其丰富,在世界上仅次于印度与美国,但在乳品生产、加工方面却与西方差距很大,面临的问题也很多,无论从乳品质量安全方面还是加工方面都离不开科技。任何一种乳制品都是经过机械设备加工出来的,先进的设备不仅与优质的乳制品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且还能带来节能、降低劳动强度等一系列的效益。因此,机械设备的科技进步会推动了乳品工业的更快发展。

换证后,留存下来的乳企将开始新一轮的更新改造、兴建扩建乳品厂房的热潮。蒙牛乳业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将投资15—17亿元用于产能扩张,包括新增3—4个新厂房,产量目标将在去年650万吨的基础上增加50—70万吨;伊利则计划今年在奶源建设和牧场建设方面投资超过14亿元。面对复杂的工艺和技术,面对国人乳品安全的严重不信任,各乳企必定加大科研力度,以科技促效益,以科技保安全,以科技争市场,乳业科技力量亟待跟进。

近日,新华社发布了“中国利用转基因技术研制成功‘人乳化’牛奶”的信息,称该种奶乳清蛋白、乳铁蛋白、溶菌酶等在转基因牛奶中的表达量均为国际最高水平,其安全性已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权威机构确认,有望在两年内实现“人乳化”牛奶等产品上市销售。不仅是企业自身,行业本身也需要先进的技术和发明使得发展的过程活力四射,魅力无限。

    3、创新

    “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这早已是不争的事实。竞争者的减少并不能丝毫减弱竞争的激烈程度,相反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对于今后的乳业发展来说,不管是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包装创新还是营销创新都是应该着重考虑的事情。

     目前,国内的乳业巨头无不是创新的持续演绎者。据了解,光明乳业与新西兰国家农业研究院合作研发的全新配方高端奶粉将于2011年下半年上市,目标是打造国际一线品牌。前不久伊利巧乐兹隆重推出以脆筒、杯类产品为核心的多款中高端新品,同时对以经典巧恋果为代表的多款经典产品进行品质升级,与此同时携手湖南卫视,联手打造《舞动奇迹》栏目,深耕冷饮中高端市场。作为有着17年辉煌的乳业巨头,具有着上十亿价值的品牌却还依然在孜孜不倦地探索创新,从新品到升级再到营销的“跨界”创新无不时时鞭策着在此轮洗牌中拿到“免死”牌的各乳企:没有绝对的铁饭碗,没有真正的免死金牌,只有创新,不断创新,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才能跟上时代,不被消费者遗忘甚至“out”掉。

   在未来激烈的来乳业市场竞争中,要想持续胜出,“创新”仍是关键所在。

    4、外企及并购

    国外大品牌的进入对于国产乳业来说不一定是坏事,它将给国内乳业带来新鲜血液和新的经营理念,促进国内乳业自身造血功能。内地大企业集团如果能与本土企业进行强强联合,将提升整个乳业的发展水平,助推乳业的崛起。

    据了解,目前我国进口乳制品主要来自新西兰、澳大利亚、欧盟、美国等地,世界排名前20的乳业品牌已经全部进入我国市场,并先后在中国建厂。自1993年美赞臣在广州建厂开始,惠氏、雅培、雀巢、多美滋等国外品牌陆续进入中国。到2007年,80%左右的高端奶粉市场都掌握在雅培、雀巢、惠氏、多美滋等洋品牌手中。随之,澳大利亚乳业也悄然进入。2011年糖酒会上,天然乳品(新西兰)控股有限公司首次亮相面向中国推出的高端原装液态奶,高调挺进中国市场……

      随着中国乳业市场对洋奶粉的依赖程度加大,洋奶粉企业会逐步巩固和扩大在中国乳品市场的定价能力以及控制能力,国产奶粉企业则面临更进一步的压力。同时,随着国内高端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规模的逐渐增大,业内专家认为,2011年我国有望上升为全球高端婴幼儿奶粉的第一大市场。市场大,竞争压力强,有压力才会有动力,生存的本能会让每一个乳企正视外企的进入,正视竞争对手并购的强大。

 5、生产和经营模式

   随着国内乳业生产集中度的提高,势必提高对企业内部生产效率、食品安全和 市场营销的要求,国内乳业可引进先进经营人才,学习国外大型乳企的成功经验,因地制宜地做好产销结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

有专家表示,乳制品行业已进入奶源、产品、渠道全产业链竞争的时期,未来乳制品企业之间的竞争将在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展开。

   对于大型乳企来说,已经存在了一定的大型企业产销实操经验,可互相借鉴并加以改进。蒙牛乳业2010年年报显示,蒙牛去年在奶源建设方面投入超过7亿元,牧场奶源和养殖小区规模化奶源比例提至70%以上;生产方面已建成万吨级污水处理厂,实现生产废水处理后的循环利用;包装方面,将逐步使用FSC森林认证的产品包装……这条绿色产业链能不能最终相得益彰,需要实践来慢慢证明。

对于在国内和国际巨头的挤压下,2010年乳企业绩疲软态势明显:澳优乳业全年净利1.1亿元,较2009年的1.82亿元大幅下降了39.5%。飞鹤国际第二季度出现2070万美元亏损缺口,全年仍面临亏损。圣元国际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亏损分别为2116万美元和2047.9万美元。

中投顾问周思然建议,要生存首先就应该走差异化路线,针对区域特点,利用自身的区域渠道优势,采取独特的营销策略做好局部区域市场,集中突破,争取达到“以点带面、辐射带动”的良好效果;同时,借助资本、合作等各种方式筹集资金,扩大企业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推动产品结构升级。

6.第三方监督及检测机构

    有专家指出,食品安全体系的建设不应只是政府部门一方监管,而应发动协会、企业、消费者等民间力量,综合起来对整个产业有效监管。

在外国行业协会是自下而上成立的,是行业的代言人,可以直接跟政府对话,因此自律性是很高的。而从中国的实际看,中国奶业的内部监管和行业自律,是远远不够的,严厉处罚、黑名单公布、脱薪监管、做好公平、从业人员监督,这些手段相对还有效些。但是重典并不是乳品安全的终结,只堵不疏永远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怎样使协会、企业、消费者等民间力量紧密综合起来,怎样使第三方真真正正成为强势、独立的第三方,真真正正行使好自律和监管,政府需要做的实际有效的工作还很多,绝不仅仅是组织企业在诚信宣言上签个字那么简单。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70320.html

更多阅读

张怀远:中国传统文化之弊和未来的出路

小序: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之辩和我们的态度什么是文化传统,什么是传统文化?两者的关系怎样?不少人对此好像一直若明若暗,常常将两者混用,甚至文化舆论界似乎也尚未彻底厘清。李慎之先生对此已经做过很好的梳理。他指出,“传统文化就是中

关于英尺、英寸、码和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英尺和英寸的换算

今天看十二道锋味,里面提到到达阿尔卑斯山一万一千英尺的地方,想起以前的一些关于不明白的长度单位,今天来八一八。英尺(foot)英文顾名思义,代表的就是一个成年男子一只脚的长度。标准的建立——16世纪,德国人在一个礼拜日,让从教堂走出来的

关于皂粉是什么以及皂粉成因的一些思考 曰食的成因是什么

  皂粉可以说是所有制作冷制手工皂的"皂粉"们都遇到过的一个现象。一直以来,我也很困惑于皂粉产生的原因和预防方法。  皂粉到底是什么东东?皂粉为什么常在冬天产生?皂粉如何预防?为了解决这几个问题,我在论坛里读了几乎所有的关于

声明:《孤岛危机3纳米服升级 关于中国乳品行业现实危机和未来升级的相关思考》为网友怨世冭孒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