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特别是国企之所以对董事责任险排斥,问题出在观念。一些国企的董事、高管认为对自己的监管主要还是政治、行政方面的,不会出现什么重大风险,这种观念离市场较远。从2000年担任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起,笔者曾任职赣粤高速、海通证券、中海发展(A+H)等多家上市公司,其中国有控股者居多。总体而言,国企出风险的概率相对小,独董的履职风险不大,但相关责任险仍有推行之必要。当独董最怕的就是信息不对称。例如笔者唯一主动辞去独董职务的上海一家民营企业,当初对外公告的原因是“工作繁忙”,而真正的原因是公司在给独董提供信息方面存在很大缺陷。这家从事贸易的公司借款、担保非常频繁,经常传真相关文件给董事签署。比如贷款5000万,传真过来要求签字时,按理说公司只有如实告知前面贷款、还款、结余的具体情况,独董才能评估风险——因为独董不在公司不可能统计得很清楚。但实际上公司总是疏于提供这些信息,这让人心里就很不踏实。笔者曾在董事会上就此事正式地提出过意见,但事后公司依然故我,于是只能选择辞职。几年后该公司曝出重大问题,即贷款很多,货出去了钱没有回来,大量的资金滞留在国外。到2007年末,该公司境外应收账款达9.62亿美元,占总资产的101.7%,企业被大股东“掏空”。作为具有专业法律背景的独董,笔者在对合法合规性的判断上有优势,履职主要采用在董事会上善意提出建议的方式,没有投过反对票;履职这么多年,没有受到过交易所公开谴责、证监会罚款。但说实话,独董签字有时心里并不是很有底。比如募集资金后是不是真的投向了承诺的地方,效率怎么样,会不会有不良后果等。尤其是,独董要对关联交易进行把关,但关联交易难免有不太公正之处,不一定能判断出来。甚至有时候独董对很多事情确实无能为力,这也带来履职风险。有家上市公司,该披露财务报告的时候却披露不了——涉及一笔过亿元的资产权属争议,大股东认定其是对上市公司的借款,需要上市公司归还,上市公司则说改制过程中已成自己的资产,不能再作为大股东的资产。结果证监局因信息披露不及时找公司谈话,独立董事也很着急,笔者甚至直接去找大股东协调。尽管事情最终得以处理,但仍因为信息披露不及时,该公司遭到交易所公开谴责。作为董事决策,应当谨慎又谨慎,但董事责任险仍有必要推行,这一保障可以鼓励董事们大胆决策。然而国内很少上市公司购买董事责任险,笔者任职的上市公司中均未有购买。此间传媒曾报道某家公司的独董曾联合提议购买董事责任险,却没有获得公司的认同。猜测个中原因,可能是公司认为这笔费用支出较大,且自认治理规范,因而没有必要。

上市公司特别是国企之所以对董事责任险排斥,问题出在观念。一些国企的董事、高管认为对自己的监管主要还是政治、行政方面的,不会出现什么重大风险,这种观念离市场较远。与之相关,从我国目前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来看,行政执法在很多方面还不是很有力,尽管监管机构查处违法违规案件很忙碌,处理的案件也非常多,但经过认真的检查,搜集证据,到最后进入处理程序,是不是真正达到了对市场的有效监管?这是个问题。很多对违规违法的处罚,执法都比较仁慈,这导致了违法违规者的违法成本非常低,他在实施违法违规行为的时候能够获得很大的收益,谁还会愿意严格遵守这样的法律法规?目前,责任险在法律上没有很明确的规定。对于董事责任险,我觉得国家整体上要有个规定。可以先做行政规章,再进一步做行政法规,其中包括规定承保范围等。个人认为,应该承保的范围是公司出现损失,董事没有过错或者有小错、小疏忽。如果董事违法违规或有重大过错,造成公司重大损失是不应该承保的。否则,对董事就没有约束,保险公司也会承受不应有的风险。上市公司需要这种东西对实践进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