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实体是组织,组织的运行离不开权力。人们判断权力大小的依据,往往是官职和级别。通常情况下,级别越高,权力越大。但是世界上的事情总有例外,中国古代的官员,权力的大小往往同级别的高低不成比例。 秦汉时期,在建立皇帝制度的同时也建立了宫省制度。宫省原来叫宫禁,后来因为避讳,改禁为省。宫省制度是围绕着皇帝建立的,中央政府是围绕着三公九卿建立的,建筑名称各有不同。在汉代,丞相等三公的衙门叫府,太常等九卿的衙门叫寺(隋唐以后与寺并行还有监)。皇宫里面,也有设在皇帝身边的办公机构,这些机构占用宫内的台阁办公。所以,古代就形成了两个中心,一个中心围绕皇帝,在宫内;另一个中心围绕宰相,在宫外。一般来说,宰相名义上是皇帝之下的最高长官,比较正规;皇宫里面的不过是办事人员,级别很低。后来诸葛亮所说的“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就是说的这两部分机构的配合。后代谈到中央统治核心,也往往以台阁和府监并称。 汉代以石论级别,丞相是万石,连地方的郡太守也是二千石。而宫内的官员,如尚书台的尚书,不过是二三百石的小吏。二者在级别上相差太远。即便到了东汉,尚书令已经凌驾于三公之上,但级别不过六百石,名义上还是九卿之一少府的属下。但是,由于尚书在皇帝身边,直接为皇帝服务,而丞相在皇宫之外办公,难得凑到皇帝身边,所以,在决策时,尚书的意见就要比丞相更能到达皇帝耳中,久而久之,级别很低的尚书就成为决策中心的意见来源,而宫外的丞相,只能听命于尚书成为权力上低一个档次的执行中心。当然,宫省和府监的详细情况十分复杂,而且后来变化极大,这里只是说明其最一般的情况。
![权力距离指数 距离与权力](http://img.413yy.cn/images/a/06020206/020611010891446196.jpeg)
因为这种距离皇帝远近的空间分布决定着实际权力的分布,而不是级别高低决定着权力的等次,所以,古代的官场,人们只要进入官僚集团就十分清楚权力在谁手里,根本不看级别。级别很低的官员,只要在皇帝身边,就肯定执掌大权。离皇帝越近,位置越重要。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大体上揣度出宦官是如何专权的。这种空间距离对权力的作用,我们不妨称之为空间政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