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是动物防疫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如果说免疫工作是动物防疫工作的基础,那么消毒就是另一条平行线,二者缺一不可,在养殖场的实际操作过程中,要么只注重免疫,不进行消毒,要么开展了消毒工作,但消毒的方法、药品的选择、浓度的配制、消毒时间的掌握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导致消毒工作形同虚设。笔者结合多年来的实践,认为养殖场消毒工作非常重要,有时消毒工作甚于免疫,绝不能掉以轻心。现就养殖场消毒工作谈一点认识,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1.建立和完善消毒制度 养殖场如果没有一套完整的消毒制度,在开展消毒工作时就会非常被动,混乱不堪,甚至无从着手;反之,有了消毒制度,但不按制度办事,同样会混乱,顾此失彼,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在建立消毒制度时,需要考虑的问题很多,包括养殖场规模的大小、饲养畜禽的种类、当地动物疫病的发生和流行情况等等。一个完整科学的消毒制度应该包含平时的常规消毒和紧急状态时的应急消毒,不但要对消毒方法进行具体化,还要对消毒剂进行合理选择。因此,养殖场建立和完善消毒制度特别重要并应该严格督促实施。
![养殖场消毒 浅谈养殖场消毒工作](http://img.413yy.cn/images/a/06020206/020611005220063749.jpeg)
2.选择正确的消毒方法 常用的消毒方法有物理法、化学法、机械法、生物学消毒法。物理消毒法主要有火焰消毒法、紫外消毒法等,最常用的是紫外线消毒法;化学消毒法是利用化学药物杀灭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化学消毒药物包括醇类、酚类、醛类、醚类、酸类、碱类、盐类、酯类等;机械消毒法主要是指利用机械的方法清除杂物、粪便、残渣、水冲洗等。但具体选择何种消毒方法,要根据消毒目的、针对不同的病原微生物和被消毒的对象等而定。比如:对金属用具的消毒,可以选用火焰消毒法,也可以选用密闭熏蒸消毒法;对于厩舍场地的消毒,可以选用强酸、强碱和盐类进行喷洒消毒,经过一定时间的消毒作用后,清扫、冲洗,再使用消毒剂喷洒消毒,之后再冲洗;对于一般用具和手、衣物等的消毒,最好选用无腐蚀性的消毒剂;对于被细菌芽孢等污染的场地,最好选用强酸、强碱类进行消毒,如氢氧化钠、过氧乙酸等;对于粪便、污物的等的消毒,可以选用生物发酵的方法,利用生物热能进行处理。 3.消毒中的注意环节 3.1正确选择消毒剂种类 目前市场上消毒剂的品种很多,要根据消毒对象等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消毒剂,并严格遵照使用说明书操作。在考虑到安全性能的同时,首选无毒、无残留、无腐蚀的消毒剂;其次是要注重消毒效果,最好是广谱高效类的消毒剂;再次是考虑使用成本,使用方便等问题。选择消毒剂时要选择具有消毒产品批准文号、有效期和厂名厂址的产品,这样的产品经过了国家审批,消毒效果和安全性都有充分保证。定期更换消毒不同的消毒剂,避免产生抗药性。 3.2正确选择消毒剂的使用浓度 不同的消毒剂都有一个适用的浓度范围,在不同浓度下所需的杀菌时间和杀菌效果都是不同的。如酒精,其有效杀菌浓度是从30~90%,但最佳是75%。因此,要根据不同消毒剂使用说明书的规定,按照不同消毒类型和目的对浓度的要求,选择相应的浓度,以期达到最佳的消毒效果。 3.3正确控制消毒剂的消毒时间 消毒剂作用时间的长短,对消毒效果的影响很大,它是消毒剂使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得任意改变,高浓度时可适当缩短消毒时间。 3.4避免消毒液被污染 消毒剂最好现配现用,因消毒液经长期搁置或者频繁打开使用,可能滋生微生物,造成被污染,特别是中效和低效消毒剂。 3.5禁止将消毒剂混合使用 除有特殊说明之外,不同的消毒剂最好不要混合使用,混合后消毒效果不能保证。 4.注意多种消毒方法的配合使用 在实际工作中,养殖场往往忽略多种消毒方法的配合使用,只注重化学消毒和简单的机械消毒,导致消毒不彻底,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应该正确看待机械消毒和生物消毒的重要性。机械消毒虽然只是清除杂物、粪便、污物、水洗等一些简单的过程,但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在这一环节上处理不彻底,会影响下一步的消毒工作,比如说粪便等清理不干净,存在有机杂物,会对病原产生保护作用,严重影响消毒效果,使消毒不彻底、不完全,埋下安全隐患;生物消毒主要指将粪便、污物、杂物等进行堆积发酵,利用生物热能对病原体产生作用,使其灭活失去致病性,它是比较安全、彻底、无污染、无残留、低成本的方法,这是今后主要发展的方向,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