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分之九十的企业是民营企业,民企解决了大部分就业。然而大多数民企发展停滞,利润低下,原因是企业家的过度精明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几年前我认识了几个企业家,他们都很优秀,被人寄予厚望。可悲的是,几年后我见到他们时,老板们依然是企业各个环节的核心,企业没有培养出一个可以独当一面的管理人员。老板是企业里最忙的人,每天都在象机器一样工作。但另一位企业家给人印象深刻:他只有初中学历,不会讲普通话,开会时他只是默默地坐在一旁,象个工人一样洗耳恭听。他是我见过的最不精明的老板,但他大智若愚,其产业横跨医药、地产、建材、娱乐四大行业,是个十分成功的企业家。 企业的发展和成长取决于竞争力和竞争优势。有些企业的竞争优势是品牌,有些是专利技术,还有的是商业模式。 品牌需要维护,需要面对不断的竞争;技术可以暂时领先,但面临着模仿和超越;先进的商业模式是早期快速发展的保障,但模仿者很快会蜂拥而至。市场经济,唯一不变的是变化,面对重大变革,企业是否每次都能抢占先机,傲立潮头呢?这取决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能够持续创造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企业的竞争力是企业组织的能力,也就是企业团队的能力。 企业创业史也是创业者们的个人英雄史,创业者们个性化的风格和独特能力促使他们敢于冒险和创新,使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因此,他们的头上被社会赋予耀眼的光环,成为世人模仿、学习的楷模。企业的个人英雄们因为拥有绝对的权利和巨大的影响力,在企业决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完全独立进行决策。这样的结果是决策效率极高,但是当判断失误,或者个人价值观背离组织价值观时,将对企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好的企业是大家推着企业走,坏的企业是老板拉着企业走。
![恒生中国企业精明指数 精明的老板是企业的奴隶](http://img.413yy.cn/images/a/06020206/020611003773664561.jpeg)
对于民企而言,老板的能力是其早期的主要竞争力。但随着市场变化和企业扩大,老板的能力优势减弱了,这就需要借助整个企业核心团队的能力整合,来继续保持企业竞争力。大多数创业者或者是技术高手、或者是业务高手,但很少有经营专家型的人,在企业做大后需要采用正规战的方式面临竞争时,需要各个环节都尽善尽美,更需要复合型的专家型人才进入领导团队。 大多数民营企业家出身草莽,或多或少地沾染一些市井气和江湖气。他们不能平等地看待人才,而仅视其为工具。比如,有的企业家高薪聘请一个某方面有专长的人,开始就算计使用三个月,待其能力被榨干后,就一脚踢开;更离谱的是,企业仅仅为参加一个展会而招聘一个高层,展会结束后,就将其解雇。这种极端想占便宜的企业家,虽然短期得利,但局外人会看到他总是在低头捡芝麻,距离西瓜越来越远。有些企业已经建立多年,经营颇具规模,但打拼在一线的始终是老板本人,缺乏一个强有力的团队。老板本来已经身居帅位,却总是以敢死队长的身份在冲锋陷阵。老板已经不是领导企业的主人,而沦为肩负所有责任的奴隶。 民企虽然表面上也承认人才的重要性,但是难在制度上与此匹配。 人才和企业间是一种商业契约关系,通过责权利连接在一起。在大多数民企中,员工的利益被漠视,权利被限制,责任被放大,因此员工的工作和生活空间狭小,个人成长缓慢,工作效率下降,导致整个企业的组织能力下降。也因为如此,大多数民企很难培养出高层次人才,只能借助从外部引入人才。民营企业家们往往借口企业实力不强,来回避员工福利低下的诘问。实际这不是实力的问题,而是文化和制度的问题。有些外企也很小,但是福利很高;有些民企实力很强,但是福利依然很低。 精明的老板眼里不揉沙子,正因如此,他们的精力被消耗在一个个的沙粒上,他们没有给员工提供成长空间,艰难地拖着企业踯躅前行,他们是企业的主人,也是企业的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