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宅买卖虽然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但是对其真正的价值却还未有一个标准,简单来说,就是古宅的交易市场还不够成熟。
“从小,我就住在古镇里,听着滴滴答答的雨水声长大,对于这种老民居怀着一种特别的感情。”上海大溪艺术品投资中心董事长邱学凡收藏了8套来自江苏等地古镇的古民居。“收藏纯粹出于爱好,你开价1000万元一套我也不卖!”
和邱学凡这样通过收藏古宅寄思旧时光的小玩家不同,古建筑,正在成为江浙资本的新财富游戏。这场资本裹挟文化的洪流,将一座座粉墙黛瓦的古宅变成疯狂的金融产品。在浙江义乌,不少投资者深入浙江、安徽、江西的乡间,在那些面临拆迁的古村中搜寻民国以前有价值的古民居进行投资。一旦发现老房子就买下来,整体拆迁至异地,或存放于仓库,或进行重建。
200套古屋收藏者
温州人邱学凡在一个200多人规模的古建筑收购圈里颇有名气。从2003年开始,邱学凡每收购一套,都要亲自深入古村踏访。除了考察民居的建筑材质、工艺,更要了解其宗族历史。在江苏同里,由余秋雨题字的一座占地500多平方米的晚清小楼“汇贤泷居”,是邱学凡最为得意的藏品。
“从前收藏古宅,考虑的是去这些古镇能住自己的房子,听听雨发发呆。”然而,随着古建筑逐渐成为投资者热捧的对象,像汇贤泷居这样理想的古宅越来越少。如今,邱学凡开始转向将收购的古建筑进行整体迁建。从砖头到木板,都有专业人员拆解、封包、搬运。邱学凡为此做好编号,并将房子的历史及相关故事做好记载,入库收藏。在同里当地,邱学凡备有一座大仓库,可以同时容纳数百套拆解打包后的古建筑。
邱学凡告诉《浙商》记者,如今,江浙一代,古建筑的投资队伍在迅速壮大。其中,江苏商人陈金根已收藏超过200套古建筑,价值过亿最引人瞩目。而原杭州天目山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钱永涛在杭州临安青山湖建设的“八百里养生园”,就迁入了70多幢徽派古建筑,有古寺庙、古衙门、古戏台、祠堂、社殿、书院古亭等,组成长达一公里的仿古街———药街
从1993年起,陈金根就在苏州园林设计院和同济大学几位设计名师的指导下,组织能工巧匠耗时10年,在吴江市松陵三里外的庞山湖畔建成由费孝通命名的“静思园”。静思园被称之为目前中国最大的私家园林,圈内人称之为“古建筑庄园”。园中收藏着从江南各地乡间收购而来的古民居、古桥梁等200多套。据记者了解,陈金根收藏的古建筑从迁移到保养都非常专业。
保护还是灾难
近日,浙江义乌北苑街道有两套古宅准备出售。义乌商人王文辉介绍,这两套古宅建于清朝末期,面积分别为280平方米和200平方米,心理价位分别在40万元和10万元左右。目前,已有多名投资者去看房子。
“如果在5年前,这两套房子的价格不会超过5万元。”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称,像这种将要拆除的房子,因为没有文物保护价值,能卖掉当然要好于被直接拆掉。至于其最终售价,该人士坦言,全凭购买者的眼光和谈判经验而定,通常会在30-60万元之间。
“我们是跟拆迁公司直接接洽的。”义乌一位不愿具名的古建筑投资者透露,一般的操作流程是,从立项机构到开发商、拆迁公司、村委会等形成一条链条,出运一车古建筑碎件,一般费用为十几到二十万元左右。
在义乌,对古建筑感兴趣的还有部分建筑公司,他们构成了除了收藏之外的另一类投资者和买家。建筑公司根据房地产开发商的要求,在全国各地收购有价值的老宅,买下后拆散,将砖木编号,运回义乌或其他地方重新组装,成为当地一条古街的风景,营造复古氛围。
然而这种以“古文化移植保护”的名义进行的拆迁和搬移,被文物界的专业人士视为灾难。
“异地迁建对古民居的价值是一种极大的破坏。”浙江省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副处长杨新平认为,“遗产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建筑本身,还应该包括它的生存环境。古民居一旦搬离原来的文化环境,价值就丧失了。更何况,异地迁建后,古建筑的瓦片、墙面都毁掉了。”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李小宁也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是乡土社会,农村才是文化的根源,古民居里存留着历史的印迹,应该在当地好好保存,否则就只是一堆斑驳、破旧的建筑材料而已。
义乌市艺术品经营协会秘书长俞锋近年来对当地投资古建筑的热潮很关注。他说,古宅买卖,一方面,满足了既有思古情怀、又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家的收藏爱好;另一方面,也应该是民间自发的、对古宅文化的一种保护与传承。如果单纯沦为逐利的投资品,着实可悲。
难念的“古”字经
“这是一本难念的‘古’字经。”俞锋说,资本的本性将各种古宅都列入交易范畴,导致行业略显浑浊。“目前古宅投资存在多个误区,在古宅分解的原料、建筑风格、年代与雕工等方面,争议也从未消停过。良莠不齐的徽派建筑受捧古宅投资市场,就是行业急躁的表现。至于这样的古宅能否代表义乌特色,在投资中则被忽视了。”
另外,部分古宅不具备文物价值,被文物管理部门视为“鸡肋”,不可能投资修葺。而民间资本的介入也在无形中放大了古宅的价值。在民间资本充裕的义乌,曾有超过200人的古宅投资群体。除浙江省外,福建、广东、江西、安徽等地,都有古宅投资者的身影。
“古宅投资的流通性太差,受空间和政策的影响大。”义乌收藏行业协会的相关负责人表达了对此类边缘艺术品的投资忧虑。他指出,对古宅有需求的多为经济发达地区,以义乌为例,土地供应紧张,寸土寸金,根本无法满足投资者复建古宅的心愿,收来的古宅被套牢很正常,如果一定要兑现的话,那也得需要一个正规交易的平台,这几点都很难做到,这类艺术品的交易风险就过大了。
古宅买回家后要进行重建,如果是残破程度较高的古宅,还要组织人力进行修缮。“这部分的花费,约为购置价格的1.5倍左右。”俞锋说,古宅到底迁往哪里,也是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我的5座古宅,目前还存放在我的仓库里,现在也找不到可以让其永久复原的场地。”
而另两名投资客王文辉与朱永庆也表示了同样的担忧。“就算是临时仓库,也要足够大、足够宽敞,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是很难做到的。这是古宅买卖的最大瓶颈。”朱永庆坦言,一些商人不懂什么叫好的古宅,就到江西、安徽团购,市场一下子被哄抬上去,却忽视了对工艺、对人文历史的要求。“投资客的投机行为,不仅称不上是对古宅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反而加剧了历史文化的流失。”
“古宅买卖虽然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但是对其真正的价值却还未有一个标准,简单来说,就是古宅的交易市场还不够成熟。”俞锋说,没有成熟的估价标准,不利于古宅以投资艺术品的身份登堂入室。而且,真正有价值的古宅有可能达到文保标准,私下购买容易触及法律问题。这些瓶颈不打破,古宅投资的前景很难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