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11年以来,商界有一类人越来越引人注目。他们被戏称为“弃业家”——本来有自己的企业,但出于各种动机或压力,他们金蝉脱壳,要么从实业转向投资或投机,要么关门歇业,“改善生活”,有的甚至落荒而逃,不知去向。
我们当然可以把他们“弃业”的原因归之于欧美经济的低迷,国内的宏观经济调控和劳动力价格的上升,等等。但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同样的经济环境下,仍然有众多企业在高速成长。撇开小型和微型企业不谈,对于有相当规模的企业来说,如果外在环境和气候的变化让企业突然陷入巨大的危机甚至倒闭,只能说明这家企业的组织机体和经营策略本来就暗藏巨大的缺陷。外在的突变只不过是让已经年深月久积累下来的痼疾和危机提早爆发而已。
那些“私奔”、“跑路”、“愿意以合适的价格出售企业”的“弃业家”中,当然有痴心不改而被迫放弃的人,但也不乏创业伊始就对自己所从事的产业缺乏恒心和定力的人。他们创业的动机是赚更多的钱而不是做更多的事,如果有更便捷的路径可以更轻松地赚钱,他们会义无反顾地“吐故纳新”。始乱终弃,是这些“弃业家”基本的行为逻辑。
雨润集团创始人、董事长祝义材可以说是这样的“弃业家”。
有人说,雨润集团是一家只有盈利模式而没有商业模式的企业,因为在相当长时间内,祝义材是在“运作”企业而不是经营企业,其经营业绩和利润在相当程度上是以非商业的方式实现的。其实,雨润是有商业模式的,只不过这种商业模式不是面向消费者,而是面向一种特殊的顾客——地方政府。
这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其“农业”的成分早就被大大稀释了。作为其核心业务部门的“雨润食品”的营业额,只占雨润集团总营业额的28.3%,不到三分之一。对雨润集团有一定了解后,你会觉得它更像是一个地产开发商——其房地产业务横跨住宅地产、商业地产和旅游地产,但如果对其盈利模式和成长模式有更深入的了解,你又会发现,雨润在土地开发上的“大手笔”,是让诸多地产开发商望尘莫及的。
上市以后的雨润集团的运作基本上围绕着同一个主题——“拿地”。与普通地产商不同的是,雨润是凭着独有的概念和“道具”来拿地。在盲目追求政绩、求“资”若渴的地方政府面前,雨润总是以推运“农业产业化”而不是地产开发的姿态出现,以建设“全球采购中心”、“物流中心”、肉类加工公司等诸多名义,雨润拿到了大量廉价的土地,连同优厚的政府补贴。雨润的这种“模式”,被概括为“宰猪当前锋,砖头(房地产)在后头”。雨润集团早就没有认真地问自己能为农业产业化-爱华网-做什么了,它问的只是农业产业化能为自己做什么。
如此“曲线拿地”的绩效的确惊人,但开发拿到手的土地,需要巨量的资金。一旦宏观经济形势让祝义材高超的财技也捉襟见肘的时候,游戏就难以继续“周转”下去。当地方政府发现雨润开出的不过是空头支票,期待中的政绩无法兑现时,不是面向消费者而是面向地方政府的“客户价值主张”就不再有效,其“商业模式”,连同其“盈利模式”,就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多年来在这种特殊的商业模式上流连忘返,雨润赖以起家的主业越来越沦为资本运作的“道具”,常规的生产管理、质量控制都存在各种漏洞和隐患,更谈不上在产品、品牌上培植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主业在不知不觉中被边缘化、空心化的结果,使天马行空的“财技”丧失了最后的根基。在这种情况下,“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几乎成了雨润的必然选择。
祝义材此前考虑卖掉雨润,现在看似主动放弃,其实是被迫放弃。但在追根溯源之后,我们又发现,雨润是因为长期以来的主动放弃,才有了今天的被迫放弃。雨润的经营逻辑,恰恰就是某一类“弃业家”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