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红利”正在快速枯竭。《洛杉矶时报》刊载文章说,中国到处都是人,却没有足够的人手干活。以民工为例,第一代民工已经步入中年,第二代民工开始挑挑拣拣。似乎,红火的中国制造正随着廉价劳动力供应的减少而日益冷却。
其实,就在“人口红利”谢幕的同时,“人口蓝利”的大幕正在悄然拉开。
一位从事建筑行业的企业家告诉我,今天建筑市场的民工多数都是30多岁甚至是40岁以上的人,迫于生计,他们必须忍受城里人的鄙视、老板的盘剥以及生活环境的艰辛。在他们的眼神里,你经常可以看到敌意和怨恨。
这话听着让人心里很痛。对于用工企业,这意味着它们完全失去了打造完美产品的机会,一个掺入了仇恨的服务不可能让你的客户感觉舒坦。
让民工成为核心竞争力
我继续着与这位企业家的对话。他告诉我,当你温暖了民工们的心,当你将其打造成凭借良心与热情而凝聚在一起的“民工兄弟连”的时候,他们就可能成为你的核心竞争力。
这位企业家与我一样,将海底捞视为唤醒员工热情的样板。海底捞不仅给员工提供了人文关怀,而且为他们创造了一个可以用双手改变命运的平台,在那里,员工不是“木头”,而是经营伙伴。
如果两亿民工可以得到善待,如果他们在工作中注入热情而不是怨恨,那该释放出多大的生产力!对于中国企业而言,“人口蓝利”也是产业升级的必经之路。如果经营者还是一如既往的“我心粗糙”,劳动者也将仍然“我手粗糙”,中国的豆腐渣工程会继续,不安全的食品也会照旧,产业升级终归会成为泡影。
当然,开发“人口蓝利”绝不轻松。或许,经营者可以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一个有效的组织形式:民工班组
“民工”是一个刚刚远离了村落和家族的人群,散落到了城市的汪洋大海之中。此时,他们对于温暖的渴望,其实不亚于对温饱的渴求。
因此,在目前这个阶段,开发“人口蓝利”所立足的组织形式既不应该是大集体,也不是小个人,而应该是“民工班组”这样的组织单元。如果有正确的价值观引导,这样的组织单元往往可以做到比大集体更富有诚信,更值得信赖。
当然,这样的“民工班组”绝不仅仅是过去意义上的“班组”,不是一个简单的生产单位,而是要融入人文关怀,并实现商业逻辑的有机组织。
两个立足点:人文关怀与商业逻辑
关于人文关怀,最好的例子仍然是海底捞。这家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鼓励员工亲属也加入公司,并鼓励他们在同一个团队中工作,也许正是为了保留“家”的文化,让来自乡村的员工在高楼林立的城市感受到强烈的归属感,而不至于迷失甚至怨恨。
不过,只有温暖而没有商业成功,这份温暖也很难持续。所以,必须将人文关怀融入到商业逻辑中,将其变成一种组织能力,人口蓝利的大门才会随之打开。
由稻盛和夫创造的“阿米巴” 经营模式正是类似这样既有“班组”组织形式,又实现人文关怀和商业逻辑双轮驱动的成功案例。
“人口蓝利”的商机正是在于这里:以“民工班组”为单位,实现人文关怀与商业逻辑的双轮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