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靠招牌靠实力
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并不是一块不会“变色”的金色招牌。
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的影碟机企业都破产倒闭了,国内最大的电视显像管制造巨头和国内最大的非电中央空调企业的技术中心因考评不合格被撤销资格,国内老牌电视企业的技术中心竟然由于没有上报考评材料被取消资格,这样的怪事情就发生在当前积极谋求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打造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的中国家电企业身上。
日前,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国税总局对“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年度评价中,镇江江奎、彩虹集团、远大空调、上广电四家企业的技术中心被撤销国家认定资格。《中国企业报》记者获悉,自1999年开始,当时的国家经贸委就开始委托评估机构开展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评估,到2000年在企业技术中心的国家认定工作中启动了淘汰机制,每两年都会淘汰一批企业。
企业行为:创新的原动力
如果企业只是拿“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作为自我标榜的工具,而无法在具体经营过程中将“技术创新实力”变成企业实现“做大做强、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那么中国家电业的技术创新之路就会更加曲折。
如何装上一双“技术创新”的翅膀,让家电企业获得腾飞式发展?日前,《中国企业报》记者从一批家电领军企业的身上找到了新的答案。自2001年以来,在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评价结果中,海尔、美的、TCL(微博)、海信、长虹等一批家电领军企业均稳居前列,其中海尔集团技术中心的评价结果更是自2001年公布评价结果以来,遥遥多年稳居所有企业首位。
自1996年以来,美的集团每年都会举办为期一个月的“科技月”活动,累计斥资数亿元用于直接奖励科技人员。今年,美的还投资4亿元成立制冷研究院、投资2亿元成立电机研发中心,仅2010年新品产值已突破700亿元、销售比重超过65%。
仅2010年,海尔、美的、海信三家企业的科研开发费用投入就分别达到了79亿多、53亿多、25亿多元,当年海尔、长虹的专利数量也分别达到了935项和592项。《中国企业报》记者看到,在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创新实力稳步提升的背后,则是海尔、海信、美的、长虹、TCL等企业已成为中国家电业的领导者,带领中国家电业在全球市场展开了新一轮的布局。今年以来,海尔与美的两家企业的销售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并于今年先后在东南亚、拉美地区分别完成了对三洋白电业务和开利空调业务的收购。
在中国家用电器商业协会秘书长董芝看来,“这些企业已经将技术创新能力,变成了推动企业在全球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手段,并且在坚持不断的技术创新中找到了企业推动产业和市场发展的力量。”通过对核心技术的持续投入,让不少企业尝到了发展“后劲足、冲击力大”的优势,形成了从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到市场营销和销售业绩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新链条。
自2009冷年以来,美的空调连续三年以大幅度领先优势,稳居国内变频空调市场首位,还推动了对国内空调产业变频化进程的推动。对此,美的家用空调总裁吴文新表示,“就是-爱华网-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让我们掌握了全球空调业变频升级的趋势,并以自身的力量挑起了这场行业的革命。”
正是在变频普及过程中尝到了从“领先到领跑”的甜头,日前美的空调再度乘胜追击,发起了“全直流”升级风暴并表示在两年内实现全直流空调的普及。
政策护航:创新的牵引力
让创新成为推动家电企业发展的牵引力,不仅成为一大批家电企业的自觉行为,还得到了来自家电业主管单位工信部的大力支持和全力推动。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快我国家用电器行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中,《中国企业报》记者看到,“到2015年,行业平均研发投入在销售收入中的比重达到3%;拥有20个以上的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自主品牌产品在国际市场中比重达30%;培育5个左右具有综合竞争实力的国际化企业集团;2020年耗损臭氧的氢氯氟烃类物质(HCFC)在家电行业中的使用量减少35%。”
工信部还明确表示,将支持高端及高效节能型家电生产线技术改造、家电行业核心技术开发和关键零部件产业化等;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联合,完善“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模式;支持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吸收和引进技术、管理人才,重视人才培训,提高员工素质和技术水平。
日前,美的旗下的美芝公司自主研发的R290压缩机生产线全面通过联合国代表与国家环境保护部官员的验收,正式签约成为蒙特利尔议定书示范生产项目将获得专项资金支持,同时获得了国家863计划的支持。吴文新则透露,“此前,美的围绕变频等高能效空调展开的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就获得了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的专项资金奖励。”
从推动变频普及,到实现全直流升级,美的空调的持续领跑正是得益于建立了一条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变频空调技术产业链,从变频控制芯片、变频控制算法、直流变频压缩机、直流无刷电机到变频整机的制造工艺和品质管理,形成了一套独有的技术创新智慧。
以技术创新为龙头,不只是推动整个中国家电产业的升级转型,还成为今年以来中国家电企业成功抵御来自市场增长减速、需求饱和、原材料成本上涨等一系列“外忧内患”因素冲击,构建驱动市场可持续发展的主动权的关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