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固回民事件 谁遗弃了西海固?



    “西海固”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南部山区,是黄土丘陵区的西吉、海原、同心、彭阳、泾源、隆德等国家级贫困县的统称。

  这里常年干旱,年降水量300毫米左右,蒸发量却高达2000毫米以上。由于山大沟深、气候干旱、自然条件恶劣,1972年,“西海固”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认定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

  2011年初,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实施35万生态移民工程,投资105亿元,用5年时间将近35万生活在不适宜居住、不适宜发展环境里的贫困群众搬迁出来,再用5年时间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统计资料显示,在这轮移民潮中,共有684个行政村、1655个自然村将因为生态搬迁而消逝……

  “贫瘠甲天下”

  “1966年之前,这里还没有一间房子,大家都住在一些简单挖掘的窑洞。”10月29日,家住固原市原州区开城镇上青石村6组的马海苍,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眼前的这一切是真实的。就在上青石村6组,仍有少数几户居住在窑洞中。这些窑洞没有院墙,没有窗户,更别提像样的装修了。

  虽然绝大多数人家已经住进了砖瓦房,但是一些人家的房屋只能算是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这房子都快塌了,只好用这个木柱子顶住。”今年65岁的马海苍指着自己的房屋说。

  尽管这里距离固原市城区不足80公里,但消息的闭塞却是显而易见的。50多户人家的村庄,仅有少数人家中有彩电,可“最多也只能收到中央的几个台”,因为“这里地方太偏,信号太差”,就是安装了卫星接收器依然如此。手机信号同样不稳定,时有时无。马海苍所去过的最远的城市,就是固原和甘肃省的平凉了,而村里多数人很少出过远门。

  孩子的上学同样是个难题。10月29日傍晚,一群年龄在5-12岁之间的孩子放学回家,在崎岖山路上结伴而行。村民说,这里距村办小学有8公里左右的山路,对年龄尚小的娃娃来说,“至少要走上45分钟左右”。

  远处群山向阳地带开辟出来的坡地,是村民每年的生活来源,收成只能看老天爷的眼色。“我们主要靠养羊和种地讨生活,但是地都薄得很(当地方言,土地贫瘠、产量不高的意思)。雨水丰一点的年头,一亩地能收获200斤玉米;差的话,一年下来也就个100来斤的样子。”43岁的村民孙玉虎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事实上,上青石村还不是最贫瘠的地方。在西海固这片土地上,许多村庄的情况更差。从西吉县城出发,走60多公里的柏油路、再走约6公里盘山公路才能达到的白崖乡西沟村,便是如此。

  山上不长树,也不长草。西海固荒凉的沟壑中,零零星星地散布着一些自然村落,很多房屋都是40多年前的土坯房。一进村庄,手机完全没有信号,晚上还经常停电。

  “我们这里主要种小麦、荞麦和马铃薯,但产量低得很。1亩小麦,要撒下40多斤的种子,最多就是100斤的收成。”29岁的村民马志贵说。

  10月30日,时代周报记者在村庄走访期间,村民正在收获地里的高粱。这些高粱不仅“长得不高,且完全没有结果,看起来就像野草一样”。

  气候干旱、自然条件恶劣是西海固许多地方的现状。对旱塬之上这片贫瘠的土地,作家张承志曾这样描述:这片土地是沙沟连绵的不尽山峦,山上不长树,连草都不长;这里所谓的生活,就是生出来,活下去。

  然而,就在这片干旱贫瘠的土地上,人们世世代代在这里坚强地生活着,只是“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一直是西海固的基本现状。发展基础薄弱,生存条件艰苦,生态环境脆弱的状况,长时间来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宁夏自治区发改委的统计资料显示,“西海固”地区目前还有超过105万人的扶贫对象,占宁夏总人口的1/6,其中35万人处于极度贫困状态;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等情况异常突出。正是如此,西海固有“贫瘠甲天下”之说。

  移民新蓝图

  10月31日,一整天的大风吹起阵阵黄沙,似乎要把这里的一切卷走。大山深沟旁边的西沟村,是如此的枯寂和荒凉。

  村民似乎对大风带来的浓浓寒意并未觉察,他们聚在一起谈论着几位记者带来的关于生态移民的最新消息—10月30日,宁夏固原市彭阳县小岔乡首批20户生态移民,入住银川市金凤区良田镇和顺新村;固原市原州区张易镇首批100户411名生态移民,入住银川市永宁县胜利乡杨显安置点。

  西沟村村民也在盼望着,搬迁的这一天尽早到来。按照规划,这个186户856人的村庄,将会在年内搬迁到石嘴山市平罗县红崖乡五堆子村。

  2011年初,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在“十二五”期间投资105亿元,将包括固原市原州区、西吉、隆德、泾源等生存条件极差地区的贫困群众,搬迁安置到近水、沿路、靠城等地。此后,将再用5年时间帮助这些搬迁移民发展致富。

  “即将搬出的35万生态移民,涉及宁夏9个县(区)91个乡镇、684个行政村、1655个自然村。被纳入移民范围的村民将告别世世代代居住的村落,告别这片贫瘠干旱的土地,在大山之外重新安家落户,开始新的生活。”自治区发改委和自治区移民局编的《宁夏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工作指南》,这样描述这次生态移民的任务。

 西海固回民事件 谁遗弃了西海固?
  事实上,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气候条件、薄弱的经济基础,中南部山区一直是宁夏扶贫解困的重点和难点地区;而将移民搬迁看做是解决“西海固”地区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则直接源于多年以来自治区努力推进生态移民搬迁的实践。

  自2001年起,自治区根据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结合国家异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有针对性地对部分生活在自然条件严酷、资源贫乏、生态环境恶化地区的贫困人口实施移民搬迁,异地安置。

  时代周报记者从宁夏移民局了解到,2001-2007年,移民对象主要为六盘山水源涵养林区、水库淹没区的困难群众,这轮移民中累计搬迁生态移民14.22万人。自2008年,宁夏生态移民主要考虑中部干旱带人畜饮水无法保障、生态不断恶化、人类无法生存的地区的贫困群众。据统计,至2011年,宁夏开发和调整了土地71.15万亩,建设了42个移民安置区,搬迁干旱带农民20.68万人,总共投资28.42亿元。

  此前,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宁夏组织实施吊庄移民、“1236工程”移民计划。吊庄移民是指,将居住在宁夏西海固地区的一部分群众,动员搬迁到黄河灌区能够得到便利灌溉的地方。为鼓励村民走出深山,当时的移民政策是“来去自由,两头有家”—保留迁出地的户籍、田地,迁入地的土地由政府划拨并提供基本住房。经过近30年的开发建设,宁夏分别在引黄、扬黄灌区建设吊庄,移民19.8万人,建立吊庄基地20多处。月牙湖乡、兴泾镇等便是银川最早移民落脚地。

  而“1236工程”移民则是在月牙湖乡、兴泾镇等吊庄点积累的移民经验基础上,1998年9月由国家批准宁夏开工建设的一项计划。“1236工程”代表的意思是,移民100万人、兴建200万亩新灌区、投资30多亿、计划用6年时间建成的扶贫扬黄灌溉工程。

  今年年初推出35万人规模的生态移民规划,还受宁夏红寺堡区成功典范影响。宁夏红寺堡区作为全国最大的生态移民扶贫开发区,10年前是“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天上无飞鸟,地上石乱跑”的荒漠,现如今崛起成为宁夏中部干旱带上的明珠。

  憧憬与困惑

  “据说,移民搬迁入住后将享受每户一栋房、一座设施拱棚、一座养殖圈棚、一座卫生厕所、一台热水器、一台太阳灶和一个卫星接收器。同时,实现水、电、路先通,村活动室、卫生室、文体室及小学、幼儿园、超市等社区化服务设施配套齐全等。”西沟村村民马孝先说。

  “搬迁之后,用电用水将方便很多,孩子上学也会近一些。农闲时就去县城打工,每天有七八十块钱收入。以前都是靠天吃饭,今后只要自己肯干就能挣钱。”38岁的西沟村村民马如成憧憬着搬迁后美好的未来。

  按照规划,未来五年,当地将建设7.9万套共计407.5万平方米的移民住房;规划开发农田25.5万亩,改造农田32.6万亩;采取劳务产业技能培训等措施,促进移民到沿黄经济区、重点城镇、工业园区、产业基地务工就业;规划发展设施农业4.6万亩,养殖暖棚1.6万座,特色种植业53.5万亩,大力发展移民安置区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在移民安置区统一配套建设水、电、路、气、通信、商贸等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卫生、广播电视等公共服务设施。

  “移民实践证明:移民搬迁必须解决好移民住房、农田水利、劳务产业、特色产业、公共服务、生态建设等诸多问题。否则,即便是把农民从大山中搬出来,他们无法找到新的生产生活方式,一些人还是会跑回去,正在恢复的生态就会重新被破坏。”西吉县移民办主任孙占雄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关于这次生态移民,政府部门提出来的口号是让移民富起来,让村庄美起来,让生态好起来。就此,政策配套上也作出了相应的规定:一是给移民配套耕地、大棚等生产设施,强化对移民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劳动技能培训,帮助移民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二是给移民建房的同时,配套建设自来水、沼气、学校、卫生室、农家店、科技服务站、文化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改善移民生活条件。三是对移民迁出地实施生态恢复工程,使贫困人口从中南部地区转移出来,从而让迁出地的生态得到彻底的“休养生息”。

  然而,在实际过程中,村民们还是对一些具体的措施感到很困惑。

  “听说要搬迁了,我们把家里的牛、羊都卖了,外出打工的人也都回来了。现在,这个事一拖再拖令我们损失不小呀。”在西沟村和上青石村,有不少村民就对搬迁“只见雷声,不见下雨”颇有微词。原来,按照计划,这两个地方原本应该在9、10月秋播之前完成搬迁的,这样可以不误农时。然而,直到11月初,两个村庄的人仍然没有得到搬迁的准确消息。

  另外,关于生态移民建房资金方面,一些农户也存在极大的困难。按照政策,生态移民每户建设54平方米的住房,政府每户补助2.5万元,需要住户承担1.28万元,可是对于不少家庭来说,这笔钱无异于天文数字。

  实际上,在住房分配方面,很多村民也感到难以理解。在西沟村,村民马连成一家9口人只分到一户指标的现象,“我们家是4代同堂,54平方米的住房肯定打转转都打不开。”与之相反的是,一些当地有关系的人则分到了较多的指标。

  “关于住房分配问题,目前我们碰到了大家庭、单人单户、单职工招亲户等九种问题。”孙占雄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自治区政府正在制定相关的细化政策。

  关于土地政策配套方面,不少农户对土地流转到大型企业的做法有疑义。按照规定,“生态移民迁出的土地收归国有,安置开发的地区原则上安排1亩水浇地的做法,并考虑到这些移民多在山区不熟悉水田种植的现状,将农村安置的土地集中流转到大型农业公司集体耕作,并给予每年500-800元/亩的补偿。”有意思的是,该规定并没有对农户不愿流转作出相应的规定。

  此外,在安置性住房质量方面,目前主要由政府相关部门来监督执行,但政策方面并没有赋予其监督的权力。

  事实上,在这方面,确实出现了不少的问题。8月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住建厅发布保障性安居工程和生态移民住房质量安全专项检查结果显示:检查现场下发工程质量安全整改通知书30份、执法建议书7份,对存在质量和施工安全突出问题的14家企业予以行政处罚,1年内禁止在宁夏境内参加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的招投标;并将1家企业清出生态移民住房建设工地。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68717.html

更多阅读

水浒传之谜:是谁出卖了杨志?

20.水浒传之谜:是谁出卖了杨志?在小说《水浒传》中,杨志押送着“十万贯”金珠宝贝的生辰纲,半路上被晁盖一伙人抢了。那么,晁盖一伙人,共七个,并没有一个是专业从事情报工作的,他们又怎么会准确无误的认出杨志来呢?他们事先只知道大体的路线

谁发现了美洲大陆?二 白令陆桥 发现美洲大陆

【 谁发现了美洲大陆?】系列文章之(二) 亚科斯达的《西印度群岛的自然与道德历史》一书中,其推理不是依据漫无目的文化比较和无法验证的跨越大洋,而是建立在地理学基础上的。后来随着人们对北太平洋地理知识的增长,他的观点逐渐被人接受。

谁杀死了晁盖? 晁盖被谁射死

林冲发动政变,推翻了王伦的腐朽统治,初上梁山的晁盖成了梁山泊第二代领导人。但是好景不长,军权逐渐被宋江把持,曾头市战役是晁盖同志在宋江上山后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掌军,却不幸在此战中中箭身亡,凶手是谁?1、当然不是史文恭施耐庵先生

声明:《西海固回民事件 谁遗弃了西海固?》为网友爺辷淔記嘚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