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曾经是企业卓越领先的制胜法宝,而今“持续有效创新”仅是企业保持基本生命线的必备技能。优秀的创新领导者,以制定行业游戏规则的领先优势,获得高于同行的资本回报率,第一时间抢占目标消费人群的心智资源。因循守旧者,将以比想象更快的速度迅速在市场中销声匿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新近翻译出版的《持续创新的七条法则》,颠覆了大部分关于“创新”的流行观点,破解了困扰企业人,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的创新难题。从实用性的角度讲述了持续创新的七条法则及实操应用:在制定创新战略方面显示出强大的领导力、将创新融入企业的经营理念、使创新与企业的战略相吻合、处理好创新与获利之间的关系、削弱组织中的反对力量、构建创新网络、为创新制定正确的评估指标和激励机制。很多国际知名企业成败得失的案例分析,一语切中要害,供后来学习者参考借鉴。
创新是企业的整体行为,它的各个要素之间相互渗透、彼此联结,共同构成了较为完善的企业创新系统。在书中,作者将七条法则不同程度的融入了创新模式、战略、组织、流程、评估指标、激励机制、学习、人员和文化等各个章节中,使它们既重点突出又交叉融合,有助于读者理解创新各环节、要素、法则间的相关联系,打破了类似书籍章节间壁垒清晰的统一范式。
那种认为创新仅指技术性突破的陈旧观点,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创新发展的需要。在技术之外,打破固有思维定式,将创新目光更多的投向商业模式,挑战那些通行的、貌似完美的设计流程,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书中示例:“通过改变与供应商的关系也能实现创新,丰田汽车公司在20世纪70年代,将传统的供应商与汽车制造商之间的对立关系转变为供应商分享汽车制造商的成功和失败的合作关系。”这一合作模式的改变,不仅使丰田汽车公司获得了丰厚的回报,而且与供应商建立了稳固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书中提供了三种创新模式:渐进式创新、半突破式创新、突破式创新。突破式创新,往往会为企业带来巨大的成功,但短期的明星效应之后,企业通常会陷入自满停滞的状态,这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优势极易变成裹足不前的劣势。渐进式创新是在实现突破式创新后,继续保持市场领先地位的一项低能耗创新模式,可有效缓解企业在寻求突破式创新阶段资源的消耗,帮助企业重新蓄积能量。值得注意的是,当竞争对手实现突破创新的时候,企业的先期优势将消失殆尽,面临重新洗牌的被动局面。把握市场脉搏、掌握创新节律,在突破与渐近间寻求最佳契合点,有助于企业成为行业领舞者。
创新涉及企业的各个层面,既需要紧密的组织流程,又需要开放多元的创意空间,在这一张一弛间,是企业的“行为艺术”。适当的开放,融入企业全员、目标顾客、合作伙伴、甚至竞争对手的思维创意,是保证企业不陷入内部循环思维模式的有效手段。将众多创意投入有严密组织流程的企业创意通道,进行严苛的碰撞遴选,是有效创意破茧初生的必经程序,它们会掀起一场企业内部的“头脑风暴”。大批量的创意将在此汇总成几个具备可操作性的、可孵化成型的终极创意。在创新实施过程中,它们将接受更多考验,从研发、试验、生产、试点投放,到价值评估等一系列流程,完成从种子至参天大树的发育过程。市场是检验创新生命力的最终考场,能够为企业创造未来价值的创新将拥有在市场中再次发育的机会和空间。
书中着重阐述了企业管理人员对打造企业创新环境、培植创新文化的重要性。比如企业创始人、首席执行官,他们的思维意识、行为倾向都会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他们骄傲自满,或者保守畏缩,会严重制约企业的创造力。另外,企业制订的关于创新的评估和奖励政策,将直接决定产生的创新种类和最终实现的市场价值。那种以创新数量论英雄的企业,往往无效创新、渐进式创新大行其道;而以获取市场利益为奖励标准的企业,很难产生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创意,企业的视野和格局将大打折扣。
作者在书中置疑了那种仅仅围绕企业核心业务领域开展创意的思维模式,作者认为这将制约企业的发展思路,错过创新机会,无形中收紧企业的未来发展之路。在专业化与多元化之间如何选择,市场上的争论由来已久,并且各有成功案例。笔者认为,这是一个与时俱进的问题,需要因企业品牌定位、市场综合环境、竞争对手、目标受众人群等诸多因素综合考虑,在市场演进过程中不断修正。例如,在目标消费人群已趋饱和,销售增长乏力的情况下,适时创新产品结构,推出与原业务不形成竞争关系的新品牌、新产品未必不是企业寻求外向发展的有效路径。反之,企业在金融危机、资金供应吃紧的情况下,适时剥离非核心业务,重点保留利润增长主动脉,也是企业的明智之举。
如何创新、何时创新、怎样创新,这些看似高深的学问,在《持续创新的七条法则》中予以了一一破解。创新并无定式,只要掌握其中的基本规律,创新有无数种变量和可能。
《持续创新的七条法则》,作者:托尼·达维拉、马克·J·爱泼斯坦、罗伯特·谢尔顿,翻译:刘勃,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