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环保NGO的品牌塑造



/孟祥峰

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不断提高。政府、企业、媒体、科研机构、社会公众,各个层面都开始积极地行动起来—人们已经不仅仅是在谈环保,更是开始做环保。在中国的环保事业中,还有一支特殊的力量,它们植根中国多年,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们就是环保NGO,即“环保非政府组织”。

环保NGO在中国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1978年5月,政府部门发起成立了中国最早的环保NGO—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此后的十几年中,中国的环保NGO处于艰难的起步和缓慢的发展阶段。1993年,北京首次申办奥运会,当国际奥委会官员问及中国是否有民间环保组织时,中国代表团竟不知该如何回答。1995年,北京承办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出于“安全考虑”,大会“非政府组织论坛”举办地由原定的北京工人体育馆迁至怀柔县。此后,中国政府对NGO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更积极的态度。于是,众多国际环保NGO进入中国,中国民间环保NGO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到2009年,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的环保NGO超过了3500家。

中国环保NGO虽然数量多,但力量仍不够强大。大部分民间环保NGO的组织管理尚未达到规范化和制度化,更谈不上品牌塑造了。不过,也有观点认为,环保NGO是以志愿精神为动力的非盈利性组织,本来就应该低调做事,而不应该像企业那样投入资源去做品牌,否则就失去其公益性质。我个人很难认同这种观点。环保NGO虽然没有企业那样的盈利目的,但同样需要与各个层面的目标人群打交道,它们需要用品牌介绍自己并赢得目标人群的信任和青睐,从而顺利地完成工作,更好地推动环保事业发展。特别是目前,中国环保NGO的力量还不够强大,还没有得到公民社会的广泛呼应,它们更需要借助品牌的力量争取更多人的关注和支持,其中包括资金捐助,进而使自己强大起来,最终完成自己伟大的使命。不过,与企业之间激烈的竞争关系不同,各个环保NGO拥有较为一致的使命和目标,因此它们之间更多是合作关系。在环保NGO群体中,品牌的作用更在于凸显各自的特长、识别合作机会并确定合作中的分工配合。此外,环保NGO的工作不可能覆盖整个国家范围的环境问题,它们的努力更多是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需要通过传播手段,在更大的范围内普及相关的环保理念和方案。这就需要强大的品牌支撑,以确保传播推广的效果,进而促发更广泛的环保行动。

事实上,大部分环保NGO都非常认同品牌的重要性,也在积极探索如何塑造一个强大的品牌。我认为,与商业品牌相类似,环保NGO的品牌塑造也应始于品牌战略的制定,成于长期的品牌传播和管理。

环保NGO品牌战略的制定

品牌战略的核心问题是品牌定位问题,也就是要从根本上定义“我是谁”、“我为了什么而存在”。为了回答这样的问题,不仅要全面审视自己的业务和能力,也要认真分析外部环境的要求。

首先,品牌战略应基于业务战略发展而来,因为品牌是协调“做”与“说”的红线。NGO被誉为政府和企业之外的社会“第三部门”,它们以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代表公民社会与政府和企业形成制衡。作为从事环保事业的NGO,环保NGO正是要在公共环境利益的倡导中、在与政府和企业的博弈中不断推进环境问题的解决。从这个角度看,环保NGO的业务定位或行动方式主要可以分为四种:影响政策制定、实地示范证明、社会机制建立和公众教育引导。环保NGO选择不同的业务定位,就应该在其品牌定位中引入相应业务类别的品牌特质。比如,业务定位于“影响政策制定”的环保NGO,其品牌应该相应地具有高瞻远瞩、有影响力等特质;以“实地示范证明”为主要行动方式的环保NGO,其品牌则应该具有专业、务实、提倡合作等特质。需要强调的是,在进行品牌定位时,不应该局限于目前正在做的业务范围,而要思考未来可能的业务发展方向。成功的品牌定位应该能够同时覆盖现在和未来的业务发展需求,并且能够指引业务向既定的目标发展。

其次,品牌战略应该回应外部环境的要求。随着社会环保意识的提高以及环保工作的深入,环保NGO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外部环境。一方面,环保NGO要与复杂的目标人群打交道,其中可能包括政府、企业、专家、合作机构、媒体、公众等等。在制定品牌战略时,环保NGO必须思考和明确“哪些是我最重要的目标人群”、“他们的需求和关注点是什么”、“我应该如何回应他们的需求”。与前面关于业务战略的思考类似,对于目标人群需求的分析也应该考虑未来可能的变化趋势,并试图引领这种变化—真正伟大的品牌不是被动地满足需求,而是主动引领和创造需求。从当前的中国社会看,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与自身活动和利益直接相关的空气、水、气候等问题上,而很多环保NGO关注的“生物多样性”问题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和呼应。基于这一点考虑,对于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环保NGO来说,其品牌似乎不应该孤立地聚焦于生物保护,可以将“生物多样性”与人们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与人们生活更相关的角度定义和介绍自己,这样似乎更加有可能引领人们对于“生物多样性”问题的关注和行动。外部环境的另一方面是与自己竞合博弈的同行。中国环保NGO的队伍日渐壮大,品牌的定位也是在寻找自己在这个群体中区别于同行的独特位置,这就要求环保NGO在思考自己的同时关注同行的行动和变化—知己知彼是成功制定品牌战略的前提。

环保NGO品牌传播中的两点思考

 专栏:环保NGO的品牌塑造
品牌的塑造是一场长期的“战争”。不能仅停留于战略的高度,必须合理运用各种战术,去赢得一次又一次的“传播战役”,最终取得整个战争的胜利。所以说,品牌传播是一个旷日持久且内涵丰富的复杂话题,我这里仅针对环保NGO品牌传播中的两个要点谈一下自己的思考。

公众传播

与商业品牌相同,若要成就强大的环保NGO品牌,必须赢得公众的认知和认同。更何况环保NGO还要吸引来自公众的捐助,这使得公众传播对于环保NGO来说至关重要。按照前面提到的环保NGO四种不同的业务定位,主要从事“公众教育引导”的环保NGO在公众认知的建立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它们的业务行动确保了其与公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其品牌理念比较容易被公众接受。而对于另外三种业务定位的环保NGO来说,不仅其主要的业务工作很难被公众理解,更加复杂的是,由于其在工作中必须与政府和企业打交道,很难避免与之“求同存异”,因此一些环保NGO甚至可能会被曲解为被政府和企业“绑架”,导致其公信力受到影响。对于这三种环保NGO来说,探索有效的公众传播方式尤为重要。一种不错的选择是在坚持自己主业的同时,尝试开展一些“公众教育引导”活动,比如,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的“地球一小时”活动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例子。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要思考“公众教育引导”活动与自己品牌定位的联接,要在活动中体现自己的品牌理念,使公众建立正确的品牌形象认知,避免稀释既有的品牌资产。

新媒体的利用

通常来说,品牌传播的投入需要一定的人力和财力支持,这对于规模较小的环保NGO来说是难以企及的。而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特别是最近几年自媒体的飞速发展,即便是规模较小的环保NGO也有了发声的机会。事实上,以微博为首的社交网络已成为人们了解环保、关注环保和讨论环保的主要渠道,前不久被热议的“归真堂活熊取胆”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环保NGO应该把握这样的媒体趋势,积极利用微博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品牌传播,通过交流互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支持自己的环保理念和做法,并在突发性的环境事件上积极、恰当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创造属于草根品牌的成功。

在“十二五”规划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将成为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可以预见中国的环保事业将会快速推进。在这样的形势下,环保NGO要通过品牌建立影响力,从而助推环保事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而社会各界也要在环保问题上听到除政府和企业以外的独立声音。可以说,环保NGO已经进入品牌塑造和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未来,必将有越来越多的环保NGO凭借强大的品牌力量带领人们共同守护我们美好的家园。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67532.html

更多阅读

电视剧《红娘子》:人物性格的成功塑造

电视剧《红娘子》:人物性格的成功塑造一、一部我全剧观完的电视连续剧六、七年来,我由于忙于工作、写作、阅读,电视剧连续剧我全部观完的只有四部半,分别是《飞虎神鹰》《大漠飞鹰》《高山青》《红娘子》及《下辈子嫁给你》半部。《

石城茵陈茶:期待“长大”的品牌

石城茵陈茶:期待“长大”的品牌前不久听朋友讲了这么一件事:他去北京看望一位因肝病住院的老乡,贵重礼品带去了一大堆,那位老乡却并不高兴,反而埋怨朋友为什么不带点石城的茵陈茶过来。因为朋友的这个故事,11月18日,记者在石城采访时,特地抽出

品牌形象塑造案例 BTOB模式下服务业的品牌塑造

前段时间,笔者曾经就制造业的品牌塑造做过简单的阐述(见百渡搜索《B TO B模式下的品牌塑造》一文),制造业与服务业在品牌的塑造与传播方面,虽然有着众多的相似之处,但基于二者的业态及其所提供的产品有着本质的区别,势必造成二者在品牌的

如何塑造品牌形象 B2B模式下的品牌塑造

B2B模式下是否需要塑造企业的品牌,如何塑造企业的品牌,目前国内似乎鲜有文章谈及这个方面的问题,笔者想就B2B企业十余年的从业经历,简单聊一下这个问题。套用金庸先生的一句话说:凡是有商品的地方就有市场,凡是有市场的地方就有竞争,当然

声明:《专栏:环保NGO的品牌塑造》为网友外灘上的背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