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下面的报道,心里很不是滋味。
近日,多乐士涂料因其耐洗刷性不达标,被内蒙古质监部门判定为不合格产品。从亨氏、肯德基到雀巢、特富龙、博士伦……一向在国内消费者心目中有相当美誉度的“洋品牌”,近年来频频受到消费者的质疑,导致这些洋品牌陷入信任危机,而其背后却潜藏着一个亟待正视的问题:在中国的市场上,跨国公司的“洋品牌”同样面临企业社会责任的考验……
不可否认,绝大多数跨国企业之所以能取得良好的业绩,都与其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过硬的品质息息相关。但现在的一些跨国公司,往往在母国和中国的表现表里不一、判若两样。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们一到中国就“变脸”了呢?
为什么“洋品牌”会在中国变脸?我想首先拷问的是国人自己!这让我想起了古人所讲的寓言: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同样的事物在不同的环境会表现出不同的形态、不同的特点。
为什么“洋品牌”出现两套标准?是谁在纵容“洋品牌”到了中国就变脸?在一个山寨满天飞,山寨被默许甚至被鼓励的国度,你凭什么要求“洋品牌”在中国“独善其身”?在一个崇洋迷外、见洋即美的国度,你拿什么阻止人们对“洋品牌”的追逐?明明是本土一个乡镇企业生产的商品,只要贴上洋人的标签标上洋人的文字就可以身价百倍的国度,你拿什么阻止国人的盲目消费?在一个富人纷纷移民、穷人丧失自信的国度,你凭什么阻止“洋品牌”的攻城略地?在一个精英向往外企、精英为外企出谋划策的年代,谁能阻止“洋品牌”洞悉国人崇洋媚外的心理?你、我、我们大家为“洋品牌”提供了如此广阔的市场,给予了迷信般的信任,有谁可以阻止“洋品牌”的恣意妄为?还有,在一个曾经盛产汉奸的国度,在一个一切向钱看、并且以为洋人工作为荣的国度,谁能阻止为了个人利益出卖同胞的行径?
我们是要加强监管,我们是应该呼吁“洋品牌”承担社会责任,我们完全有理由要求“洋品牌”实行一个标准。我们也完全能够制止“达芬奇家具事件”重演。可是,我们有关部门做了吗?做过的地方,做到位了吗?雀巢在中国实行两套标准,被媒体揭露后,雀巢的应对技巧都被国人总结成应对危机事件的经典教材了,为什么雀巢还要一犯再犯?不就是犯错成本太小吗?谁不知道在中国有的错误甚至违法乱纪的事情,只要拿钱就可以摆平?本来应该关闭的企业,拿钱,可以变成罚款;本来应该处罚一亿的,拿钱,哪怕只是给了相关人员几百万,处罚就可以缩小十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洋人比咱中国人做得还要到位!只要个人得到好处,哪管你国家利益受损?哪管你同胞心理受伤?
假如,国人不迷信“洋品牌”;假如,国人务实求真多一点,假如,监管人员都有良心;假如,政府主管部门对外企本企可以一视同仁……如果其中任何一个“假如”变成现实,“洋品牌”变脸就等于自杀,请问,“洋品牌”它还敢变脸吗?
假如,放在三十年前,你相信“洋品牌”,你以有一件“洋品牌”而自豪,我不反对,而且我也曾经相信“洋品牌”。可是,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到了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的今天,你还相信“洋品牌”,你还认为你脚下的鞋产自意大利,你身上的衣服来自法兰西,你腕上的表来自瑞士,你口中的食品来自日本,我想你大概有80%的感觉是错的!我想告诉你,在国内,你能买到的“洋品牌”,90%产自国内的某个工厂;即使在国外,也有50%的可能产自中国。
国人不要再迷信“洋品牌”。某些洋垃圾食品对人体不仅无益而且对健康有害。国人生产的许多商品不仅不逊色洋品牌而且价格便宜很多。我曾经在浙江温洲皮鞋企业做过服务,我深知不同的皮鞋出自同一生产厂,打上不同的标签就会有不同的价签,当然属“洋品牌”的价格最高!如果,国人不迷信,“洋品牌”为了生存,它自己就会收敛很多。
监管部门如果能够做到一视同仁,我敢说,“洋品牌”会更加收敛。如果我们把希望寄托在“洋品牌”企业自律上面,我们多半会更加失望!
不信,我们走着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