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这个称号,是在孩子出生之后顺手牵羊的,大多数事前的规划也都停留在优生上。我们为什么要孩子?这个问题似乎是多余的,因为答案几乎是:没有孩子的世界会是多么的灰暗。那么好吧,我们假定要孩子是天经地义的。要孩子以后的家庭世界会是什么样的,第一次做家长的,也只是停留在累并快乐着的感性认知阶段。
孩子和父母的关系,已然不能沿用旧时的教条,而新的关系构建,需要用市场营销的观念和方法。营销的两个基本任务,就是发现需求和满足需求。叶敦明认为:父母对孩子的需求,以及如何满足这种需求的方式,是家长营销学的两大要义。孩子,传宗接代的角色肯定淡化了,孩子的独立运行轨迹,需要家长重新调整自己对孩子的认知和教育。
孩子是我们的顾客。孩子不是上帝,不能成了我们生活唯一的意义,他们也不能拯救那些自身无聊而无奈的人生。孩子是我们的顾客,我们所有的付出(成本),都是有所回报的(利润)。
那么,孩子能带来什么利润呢?第一,孩子能够让我们有限的生命得以延续,他们就是年轻版的我们。自己的基因,可以在世上多存活几十年,也算是一种合情合理的私利吧。第二,孩子是父母成长的试金石,伴随孩子共同成长,在帮助孩子的同时成就更好的自我,一边付出、一边得到的“买卖”,的确很公道。第三,有了孩子之后,对自己父母的感恩之心日渐浓郁。第四,有孩子的人生,才算完整,与下一代共同成行的经历,差不多让自己多活了半辈子,值大发了。
孩子是个好顾客,作为产品缔造者的父母,就应该多多关照。叶敦明觉得,了解孩子、尊重孩子、引导孩子,是父母营销意识的起源。没有这些,父母就会擅自剥夺孩子的权利,店大欺客的事情就会屡番上演。
孩子更是社会公共产品。孩子是未来社会的主人,他们只是我们临时的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必然的。他们的童年幸福、成长的快乐,都会成为社会未来发展的信念基石。怀着感恩的心,承接上一代的关爱,去构建更加美好的未来,也让我们这些父母们得以享受一下他们的成果。付出与回报的轮回,正是社会良性发展的人性能量。
孩子是父母创造的产品,可他们天生属于社会。因此,孩子不能只活在父母的羽翼之下,他们必须要有自己飞翔的天空。而且,父母的意志,不能成为他们前行的主宰。孩子只是我们的朋友,他们还会有更多的新朋友,我们这些老朋友怎不能老是阻碍他们结交新朋友。老朋友只能陪着孩子走一阵子,而新朋友则会陪着他们走一辈子的,他们的孩子也是新朋友之一。
俗话说,养儿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可现在呢,养儿或者养女的收益,基本上是负数,至少是在劳神和费钱两个层面上。夸张一点说,养孩子就是在做公益事业,你付出的是现在,而得到是孩子的未来,而这个未来是你不能亲自分享了。笑看春风,而春风不能拂面,这需要一种强大的自制力和风险精神。就像种下一片森林,而乘荫凉的人却不是自己。叶敦明认为,爱自己的孩子,如同爱他人的孩子,是一种本能向社会化迁移的姿态;而爱所有孩子,如同爱自己的孩子,则是家长社会营销的最佳典范。唯如此,教师才能爱上教育,官员才能爱上祖国,人民才能爱上未来。
家长营销学,从初级意义上讲,是家长与孩子沟通的技巧;从中级意义上看,则是家长与孩子平等交往的原则;若从高级意义上审视,则是家长陪伴孩子走过一段人生的酸甜苦辣。每一个向善、向正义、向民主的家长,都是在耕耘着孩子应有的阳光彩虹。契约精神、平等相待、价值交换,也许是家长营销学的本意,是这个浮躁年代中,仍然坚守薪火相传的家长们,为未来社会所做的最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