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营销人在路上
人生的大多时刻,波澜不惊,可以勾起回忆的也就是些许片段而已。成功人士的回忆录,浓缩后的精华版本,撇去了絮絮叨叨的琐碎,只保留撼动人心的瞬间。叶敦明觉得,电影是人生与艺术的精髓,从电影中读懂人性的本质,可以成为营销人士的快乐修炼。看电影,悟营销;懂人道,走正道。
《一次别离:纳德和西敏》,2011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讲述了人性的善恶、道德的有无,没有任何音乐背景,每个观众都成了故事中的一个角色,只不过是隐在幕后而已。丈夫纳德,与妻子西敏的第一次别离,是家庭观念的冲突。西敏花了一年半的心血,终于拿到移民美国的签证,目的为女儿谋求一个发展的好环境。而纳德,不舍得扔下患老年痴呆症的父亲,选择留在伊朗。西敏提出了离婚申请,初衷是为了“要挟”丈夫纳德一同前往美国。
第二次别离,是围绕这诚实诚信而展开的纠缠。保姆临时外出,把患老年痴呆症的父亲绑在床上,被回家后的纳德及时发现,愤怒地将保姆推出家门。保姆已经怀孕4个多月了,纳德是知道的。在法庭上,纳德撒谎说他不知道保姆怀孕了,因为导致流产会被判入狱1到3年,而纳德就照顾不了女儿和父亲了。在妻子、女儿知道真相后,她们都选择了不原谅,第二次别离,也是这个家庭最终的分崩离析。一个原本诚实的纳德,最后还是跌倒在道德的盘山路上。仿佛是《罗生门》的再现,每个人本能地为自己的利益,寻找各种有利于自己的借口,即使像纳德这样难得的诚实人,也往谎言的深渊里越陷越深。
伊朗人的生活水平,从电影中看,约相当于国内发达地区的90年代中期水平,可他们在道德上却比现在的中国领先几十年。古兰经,世俗生活的最高指南。只有敢于对它发誓,才能让人信任。只要敬畏之心犹存,人性就不会完全疯狂。而且,良心会随时闪现在每一个人身上,即使在法庭上的争斗、债务上的纠结、父女的别离,当良心发现时,每个人都会承认自己的欺骗、谎言。叶敦明想,我们在媒体上看到的伊朗,很可能是被美国操控的媒体给抹黑了。而真实的伊朗人,很可能活得比国人有良知、有道德。
看看工业品营销人的成长环境吧。关系营销盛行,不少人趁机浑水摸鱼,也是怪象不断。帮助经销商钻公司定价体系的空子,利用渠道成员、公司本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把个人利益相机参杂其中。个人挣点钱也不算什么,常年在外的,也不容易,但砸穿了公司产品的价格底线,违背了诚信经营的道德底线,就是莫大的罪过。
放弃自己的职业前途,就为了眼前的小恩小惠,值得吗?埋葬了品牌前途的工业品营销人,很难有一片自由的天空。营销,根本在于造福于客户,造福于社会,没有道德底线的工业品营销人,乱世枭雄的大梦,只能是时代战车碾压起的尘埃,随风而起,随尘而埋。
道德底线模糊的工业品营销人,若是瞧不见市场营销的春风已然吹皱了春水,那么,老无所依的悲凉就已经浮现在尔虞我诈的奸笑中、推杯换盏的迷离中、钱来钱往的颤栗中。一个优秀的工业品营销人,几乎身兼销售工程师、市场分析师、区域销售总监、大客户营销专员等多重角色,企业的一大片市场的命运就握在他们手中。个人小算盘打的过头了,企业的市场就会弄丢了。
正心诚意,是叶敦明为新型工业品营销开出的药方。正心,就是“先为客户利,再算自己得”。不少工业品行业,产品定制化程度高,价格浮动空间大,玩得转的营销人员,可以通吃厂家、经销商、客户三方。做别人的生意,赚自己的钱,一些业务人员赚的外快,比公司董事长都要多。就这样,他们还振振有词的:既然自己没有职业前途,那干脆就自谋钱途呗。
而诚意呢,则要持守“若成不了大事,起码不要坏大事”的本分。营销人员,一只脚站在市场上,另一只脚站在企业边。站错位的,总想着自己的利害得失,厂家、经销商和客户的利益,只是他们发财的道具和筹码,凡是挡着他们发财路的,统统定斩不饶。工业品营销的害群之马,看来还不只是一小撮,他们的破坏能量,足能抵消企业内部多年的苦心经营。客户喜爱的产品,因为价盘做穿了,渠道商不乐意推;专为行业打造的拳头产品,因为启动周期较长,总是被赚快钱的老产品遮挡;可以扶持的经销商,因为不服从自己的利益导向,活生生给掐死了。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一些呼风唤雨的工业品营销人,简直就是决堤的白蚁。
视营销为亲人,而非情人。工业品营销人,正心诚意之后,就该打起精神做市场。市场信息畅通、客户需求精通、方案沟通精准、价值呈现精确,是工业品营销人做好市场的四大贡献。先为贡献而忧,再为回报而虑,才是工业品营销人的正道。提高自己的道德离线,提携自己的职业前途,提升自己的生命品质,莫做《一次别离》的纳德,那样的妻离子散原本就是他一手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