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民政协报》近日发来的邮件得知,北师大新校长董奇在就职演讲中提出了“四不”承诺,即:在担任校长期间,做到不申报新科研课题、不招新的研究生、不申报任何教学科研奖、个人不申报院士,把百分之百的精力用于学校管理。董奇还说:“大学校长是一个管理岗位、服务职位,必须心无旁骛、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学校管理工作中去。”、“大学管理要实现从粗放式的外延管理转向更加精细化的内涵管理,从经验型管理转向更加科学的管理,从相对封闭的管理转向师生和社会广泛参与的开放型管理。”
对于北师大董奇的上述表示,精细管理工程创始人刘先明认为:
一、“四不”的提出,是值得肯定的。体现了董奇具有当好校长的责任性和政治觉悟,体现了董奇具有一定的奉献精神,体现了董奇专具有心抓管理的决心。但是,管理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艺术;掌握管理理论知识的人,并不一定就掌握了管理的精髓。董奇提出了“四不”,并不意味着董奇就一定能把学校的管理搞好,就一定能当好校长。
二、“四不”的落实,需要反映在价值上,衡量其是否有价值的标志,主要有四个:学校的教学水平是否得到新的提升;有价值的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是否增加;学生就业状况是否得到进一步提升;学校对社会的正向影响力及对社会的贡献力,是否进一步提升。
三、在中国,还大量存在这样的现象,不少大学的校长,是好的教授或教师,但不是好的管理者和校长。有不少不具备条件和能力当好校长的人,上到或被推到校长的位置上,学校的管理如果搞不上去,那还不如发挥自己的专长,做一些科研和教学的事情,否则,学校的管理没起色,专长又没发挥好,那就是两头耽误了。
四、“四不”值得肯定,但是,“四不”的推行,需要一个最基本的前提,那就是,想当好校长的人,必须懂得管理的精髓,即“还学校及学校管理中的各要素以本来面目——最佳状态。”,否则,“四不”只能停留在信心和口号这个层次。
五、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不良现象,即:很多校长没把主要精力和心思放在学校管理的方面,“四不”有一定针对性的。同时,针对任命校长的组织机构,在优选和监督、管理校长方面,也应有一定的针对性。
另外,董奇提出“大学管理要实现从粗放式的外延管理转向更加精细化的内涵管理,从经验型管理转向更加科学的管理,从相对封闭的管理转向师生和社会广泛参与的开放型管理。”这些思路很好,是正确的。
为了落实这些思路,还需要相应的措施、方法、社会资源;已经在上海铁路局、九寨沟风景区管理局等四十多家单位借鉴和运用的“精细管理工程”,应该也能为北京师范大学所借鉴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