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禁书目录人物简介 《写好前五页》目录及简介



书名:写好前五页——出版人眼中的好作品              

书号:978-7-300-16684-1

著者:诺亚·卢克曼(Noah Lukeman) 著

责任编辑:蒋霞 杜俊红

成品:160*235   页数:192

纸张:70克轻型  装祯:前单环

出版时间:2013年1月

定价:29.80元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本书卖点

l  国内第一套系统介绍美国创意写作的丛书

l  以出版人的角度判断作品的优劣,并给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l  篇幅短,可读性强,极富启发性

我所读过的最好的书之一。每一个作家的书架上都应该有一本《写好前五页》。

 魔法禁书目录人物简介 《写好前五页》目录及简介

——Barnes & Noble Writers Workshop

同类书中的佼佼者。

——Taconic Syndicated(“必读书”)

无论是从出版人的角度还是从作者的角度看,卢克曼对出版业都十分了解。

——Fiction Forest

◆ 读者定位

l 写作爱好者

l 影视编剧

l 文学经纪人

l 图书编辑

◆  作者简介

诺亚•卢克曼,著有多部关于创意写作的畅销书,包括《写好前五页》、《情节!情节!》等,并在《华尔街时报》、《纽约时代周刊》、《诗人与作家》、《作家文摘》等报纸杂志发表作品。其图书被翻译成韩语、葡萄牙语、日语、中文以及印尼语。

◆  内容简介

不论新入行的写手还是老练的作家,不论你有没有作品出版过,都不希望自己的书稿被拒绝。文学编辑和经纪人可能每个月都要拒绝掉几百个投稿,这是他们的职责所在。而写出能够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的作品来,则是作者的职责。这些能够使稿件脱颖而出的关键所在,就是本书所要探讨的内容。作者在书中揭露了写出好作品的要素都有哪些,不论你写的是虚构作品、非虚构作品、新闻报道还是诗歌,都能从中获得教益。本书指出,有几个错误是要避免的:

◇  一个薄弱的伏笔

◇  过多使用形容词和副词

◇  平庸的隐喻

◇  戏剧化的、平庸的或者令人困惑的对话

◇  人物塑造不深入,场景设置了无生趣

◇  不平衡的节奏以及缺乏情节的推进

◆ 简要目录

第一部分 初级问题

第1章 递交书稿

       第2章 形容词与副词

第3章 声音效果

第4章 比喻的用法

第5章 文体风格

第二部分 人物对话

第6章 对话的用法

第7章 俗套的对话

第8章 泄露天机的对话

第9章 闹剧的对话

第10章 隐晦的对话

第三部分 宏观大略

第11章 展示与述说

第12章 视角与叙事

第13章 人物塑造

第14章 钩子

第15章 细腻的笔法

第16章 腔调

       第17章 焦点

第18章 环境描写

第19章 节奏与进展

编后记

◆ 丛书介绍

“创意写作书系”顾问委员会

(按姓氏笔画排名)

 

刁克利   中国人民大学       王安忆   复旦大学              刘震云   中国人民大学

孙  郁   中国人民大学       劳  马   中国人民大学       陈思和   复旦大学

格  非   清华大学              曹文轩   北京大学              阎连科   中国人民大学

葛红兵   上海大学

这是国内首次系统引进国外创意写作成果的丛书,是关于文学创作的教科书和自学指导。

写作需要天才吗?作家可以教出来吗?文学创作需要什么天赋、才能和技艺?作家的“黑匣子”里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如果想自学写作,如何无师自通?如果有几个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练习写作,如何相互促进?如果有一个作家班,该如何授课?相信本丛书可以部分回答这些问题。

目前,英美国家大学普遍开设创意写作硕士(MFA)学位项目,美国当代作家几乎都获得了MFA学位,许多知名作家都在大学任教于创意写作专业。本丛书为读者提供了一把通往作家之路的钥匙,帮助读者学习写作技巧、克服写作障碍、规划写作生涯。

《成为作家》

《开始写吧!——虚构文学创作》

《开始写吧!——非虚构文学创作》

《开始写吧!——影视剧本创作》

《小说写作教程——虚构文学速成全攻略》

《情节!情节!——通过人物、悬念与冲突赋予故事生命力》

《故事技巧——叙事性非虚构文学写作指南》

《写好前五页——出版人眼中的好作品》

《畅销书写作技巧》

◆ 上架建议

文学/写作/出版

书摘

译者序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率先在国内引进了一套关于创意写作的丛书,为我们提供了文学创作的全方位解决方案,市场反响热烈。首批共有四本书,我译了其中一本:《小说写作教程——虚构文学速成全攻略》。根据该书作者粗略考证,现在已经公开出版的小说在得到出版社认可之前平均被拒的次数为28次。

  另外,市场竞争的规律遵循“强者恒强”,乃至“赢家通吃”的发展逻辑,出现“大牌儿傍大腕儿”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这样做的目的自然是为了防范风险、保证利润、维持声誉。从普通作者的立场反观这一现象,这种做法实际上形成了“挤出效应”,圈外作者获得成功的机会其实是很渺茫的。虽说我们也可以用“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进化论原理来理解竞争带来的这种好处,可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信息不对称的原因,“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例如:一,许多大腕儿的作品即便平庸也能“强者恒强”、大有市场;二,普通作者质量上乘的作品却得不到出版的机会;三,大腕儿在扬名立万之前其处女作往往也是屡屡碰壁。

  因此,作者们在看待作品出版这一问题时普遍需要增加一个思维的角度,这就是要从出版社,尤其是编辑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眼前这本书的作者诺亚·卢克曼自称是“在战壕这一边的人”:一位经验丰富的编辑,他的这本书给广大作者群体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维角度。在内容方面,这本书与斯特伦克和怀特所著的《英文写作指南》类似,又能与时俱进,因此备受读者的好评。在出版业的生态链中,编辑和经纪人是作者、读者和批评者之间的桥梁。经过精心遴选,本书编辑决定把它介绍给国内读者。

  当自己的书稿得以成书与读者见面的时候,作者会体验到欣喜若狂、浴火重生的感觉。可是由于竞争激烈,大多数作者还需要培养自我的认同、寻求读者的认同,尤其是要不断磨砺技艺,以便自己手头的书稿能够获得出版的机会,已经出版的作品能够益寿延年。作品的出版和作者的自信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对于还没有出版过作品的作者来说,雪中送炭的自信心远比锦上添花的出版更加重要,而自信源于雄厚的实力。虽说本书也有一些锦上添花的东西,不过作者给我们设定的技术底线却是更有教益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是这本书的特点,作为一本英文写作指南,对于从事中文写作的中国读者来说,本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书的翻译过程是一次愉快的合作。译者得到了编辑杜俊红女士一如既往的鼓励和刁克利教授的热情指导。参与本书翻译工作的译者,除我之外,还有刁克利、和霞、王炳乾、王殊四位,不过总体上说责任依然在我。译事之余,论起苦劳也该稍感欣慰,论起质量仍感歉疚,但愿那本你频繁参考的写作经典正是你眼前的这一本。

                                                                                          王著定

前  言

抵制写作指南类书籍的人不在少数,我也是其中一个。为艺术立法是愚不可及的笑谈。绝大多数实至名归的大艺术家都不惮于打破一切常规,而这才是其过人之处。假如贝多芬墨守成规而不是听从灵感的召唤,他的音乐会是什么样?假如梵高不打破常规,他的画作又能价值几何?

  或许也没有什么常规可以保证你写出优秀的作品,然而能保证你写出拙劣作品的常规却是存在的。简单地说,本书关注的焦点正是下面这个问题:如何才能识别出拙劣的文字,从而避免写出这样的东西?这个问题或多或少都会让大家饱受折磨,即便是最伟大的作家、最优秀的作品也概莫能外。我们只要把前前后后考虑一遍,把那些不要做的事情仔细分析一下,让你炼就一双火眼金睛,轻松发现作品中的这类毛病;接下来,我们还要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练习题,通过日积月累的勤学苦练,你就能跨越这道鸿沟,知道有所不为即有所为的道理。这个办法未必能保证你会拥有这样的觉悟,不过假如你幸而确有领悟,那么你至少也能管中窥豹,略见一斑。因为从终极意义上说,能教会你写作方法的人也只能是你自己。

  大家往往羞于承认下面这件事情,即当一个稿件放在你眼前的时候,往往只需读完五页就会马上作出放下不读的决定,哪里管它是作者主动投来的普通稿件,还是福克纳的鸿篇巨制。不过,审稿人的确就是这样做的。假如你知道这部书拥有“经典”的名号,大多数人就会继续读下去,在作者的盛名之下你必须坚持读完,以便维持这种先入之见,因为假如你不慎看走了眼,眨眼之间就给一部优秀作品草草地宣判了死刑,难免会给别人留下有眼不识泰山的恶劣印象。然而在读完第五页之后,心里早已暗自作出了裁决,而且十之八九这个裁决是不容变更的最终裁定。这种情形跟下面的情形并没有什么两样:一个人走进博物馆,面对梵高的画作他只是瞟了一眼就转身离去了。批评家肯定会嘲笑这个人,说他是一个大傻瓜。可是艺术终归是艺术,每个人都有权得出自己的判断,不管别人用质疑的眼神瞪他一秒钟还是一年。

  说真的,人们是否可以只用很短的时间就将一件艺术品判定死刑?这个问题我们还是留给辩论家和批评家去解决。一言以蔽之,本书关注的焦点是要大家明白另一个问题,即我们要判断一件艺术品在基本技艺方面是否足够高超之前,首先判断一下:它是否值得大家严肃认真地作一次艺术评估?这种判断不同于一个参观者走进博物馆并对梵高的画作或者伦布兰特的画作作出判断。这就像你参观一所小学举办的学生画展,你要判断的是相对而言哪些学生的习作表现出了更多样的绘画技巧。艺术评估则是另一码事,它是一种错综复杂的主观判断,大体上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因此本书要谦虚谨慎,宁可把目标定得低一点,判断的标准要更加简单一些。这就好比电影公司雇来审稿人对两大摞的稿件进行初次评阅,其中一摞稿件应该读到第五页之后,而另一摞则不必读完五页。如今,在100份主动投来的稿件中就有99份稿件都属于后一摞。本书将告诉你其中的缘由。

  很多专业的文学经纪人和图书编辑听说了这本书的书名之后,就抓住我的胳膊,盯着我的眼睛,诚心诚意地说:谢谢你。可以看出他们眼里压抑已久的失落感,他们本想跟好多编剧说好多事情,但是他们却没有机会说这些话。过去几年,我草草看过数千本作者邮寄过来的稿件。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尝到这种失落的滋味,因为难以置信的是,所有这些剧本所犯的错误竟然惊人的一致。从得克萨斯到俄克拉何马到加利福尼亚到英国到土耳其再到日本,全球各地的作者都居然在犯同样的错误。单单最近这几年,经我评阅的剧本就有1万本之多,慢慢地我就能把这些错误分门别类了。最后,我终于制定出一套明确的稿件评审标准,按照这个待查项目表逐一给作者退稿。这就是《写好前五页》这本书的核心内容,我要把自己的标准公之于众。

  尽管这本书名叫“写好前五页”,但是它探讨的问题其实并不仅限于稿件的前五页。毋宁说,它假设的情况是:通过细读几页书稿,尤其是前面几页,只要读得够细,你就能为整个稿件下一个基本判断。这个假设的前提是:假如你在第一页发现了一句多余的对白,那么依此类推,在后面的每一页你都可以找到一句多余的对白。这个假设并不是异想天开的凭空捏造。你可以想一想其他艺术门类的情况,就拿音乐来说吧,只要听五分钟,你就应该能够判断出这个音乐家的技术水平。音乐大师甚至对此都不屑一顾,他们说自己可以在五秒之内判断出一位同行的演奏水平,根本用不了五分钟。音乐大师通过刻苦的训练和耐心的学习已经把耳朵培养得足够敏锐,只消片刻就能作出基本的判断。本书将教会你掌握这个层层推进的判断尺度,这样你就可以练就敏锐的听力,从而作出瞬间的评判了,无论你判断的对象是自己的作品还是别人的作品。读完这本书,你就会明白为什么这本书不应该取名“写好前五页”而应该叫“写好前五句”了。

  经纪人和编辑审读稿件绝不仅仅是自娱自乐的欣赏活动,他们阅读的唯一目的是把整整一摞稿子全都读上一遍,其着眼点就是如何把一个稿件否决掉。请你相信我,为了尽可能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否决稿件的机会,他们真可谓是挖空心思,其阅读之详尽到了每个字都不放过的程度。因此我刻意调整了本书的章节目次,这个次序正是我寻找否决稿件的理由时采用的顺序。你会发现,本书和其他许多有关写作的同类图书有所不同,它真正采取了经纪人或者编辑的视角,它真正是在战壕这一边的人写出来的书。

  另外,我也希望本书可以对图书出版业的人士有所帮助,尤其是那些刚刚进入这一行业的人。出版这个行当与其他行当不同,它并不需要你有多高的文凭,尤其是当今社会,许多新入行的出版业者要么是刚刚大学毕业,要么是从相关的媒体转行进来的。即便前途无量的经纪人或者编辑本身知道如何评估一个稿件,即便他们有那么一点儿“感觉”,但是大多数人除了含含糊糊地说一句“这个稿子我不感兴趣”之类的话外,其实并不能清楚阐明自己退稿的理由。对于这些人而言,明白自己这样做的准确原因而且头头是道地把理由说出来,是非常重要的。本书能帮他们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当然,每个人根据经验提炼出的退稿程序各有特色,各人反感的东西也不尽相同,因此本书无意给这个问题盖棺定论,不过本书的19章基本上详尽地覆盖了稿件评估工作的一切基本点。

  出版行业的年轻一代还必须牢记一点,即有的稿件虽说前五页写得很糟糕,然而后面的内容却相当精彩(反之亦然)。因此他们不应该一味株守本书制定的审稿尺度,同时还应该使用我所说的“三次检验”的方法,即假如前五页看上去很糟糕,那么你可以随便从稿件的中间部分再挑出一部分进行抽检,最后在临近稿件的结尾处再抽检一次。(三次抽检都凑巧检到稿件的瑕疵部位的概率极低。)尤其是当你第一次作稿件评审的时候,使用这个方法还是相当稳妥的,以后你要继续使用这个方法,直到你感觉在审稿过程中自信心大增为止。

  话说回来,本书面向的主要读者群体还是稿件的作者。因此除了一些笼统的判断标准之外,本书还希望深入研究一下稿件写作背后的基本技巧和构思过程。本书的创作初衷并非仅仅在于帮助刚刚入行的作者,而且也包括经验丰富的作者。因此它既可以当作一本通俗读物,也可以当作一本写作参考书和写作实务指南。本书要完成的任务不只是帮助写作新手,也不只是为了让作者顺利写出前五页。写作需要作者拥有非常广阔的知识面,因此即便你注意到了写作的方方面面,依然还有一些你可能一时疏忽的东西,你仍然需要某种工具书不断提醒自己。这本书里有许多建议,有些建议是你早晚会用得着的,有些建议可能是你并不认可的。文字写作和其他艺术创作活动一样,其本质都是主观的。我只能说哪怕你读完本书之后只能得到一点启发,哪怕它能给你的写作带来的只是一点微不足道的益处,那么本书也算是物有所值了。写作之路上的重重挫折令人沮丧,无论你参加研修班、会议、论坛,抑或是写书或文章,但凡能有一得,皆可欣慰,这个有益的原则你要切实牢记。

  本书与其他绝大多数写作指南还有一个不同之处,即这本书面向的读者不仅包括虚构文学作家,也包括非虚构文学作家;不仅包括新闻记者,也包括诗人。虽说书中有些话题肯定和某类作家的关系更紧密一些,不过其中的原理却是旨在适用于更广大的写作群体,适用于几乎任何一种写作形式。这就能给你阅读本书时带来趣味性。由于电影编剧原则上必须紧紧抓住观众的视点,新闻记者必须捕捉人物的对话,诗人必须紧扣语言的韵律,因此当他们尝试自己无法回避的一些创作原则时,有趣的事情就发生了。艺术家从来都需要出人意料地使用一些并非中规中矩的东西才能打破常规,从而达到更高的艺术水平。

  一想到自己是个大作家,或许你就会觉得很不自在。在刚刚从事文学写作的作者中间,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他们往往一听见“大作家”这个名头儿就唯恐避之而不及,坚持说自己根本算不上什么大作家,不过因为脑子里有了这样或那样的想法,所以才写了一些东西而已。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是一个流传已久的说法,即如果你想以“大作家”自居,你就必须拥有多年的创作经验。社会公众普遍相信,大文豪往往穿黑色的衣服,胡子拉碴,病怏怏的,在纽约的东村附近出没,动辄口吐妙语警句,吓得小孩子乱跑;或者一个死去的白人男性。穿着三件套西装,一脸高贵,嘴里叼着烟斗,长髯飘飘的模样。另外,这跟年龄也没有任何关系。(我自己就见到过几个20岁的年轻作家,他们勤奋笔耕的历史也不过五年而已,却已经跻身于优秀作家的行列;我也见过几个作家虽然已经年满60岁,但从事写作才一两年而已,60岁了依然还是业余作者。当然,对于一个作家来说,“一年”时间也各不相同。有的作家一天要创作十小时,有的作家每周爬格子的时间才不过几分钟,前者的“一年”相当于后者的“十年”。)只要你有意加入作家这个圈子,只要你写出一两句话也可以自称作家,正如你在画布上画上一笔你也能算是个画家,或者奏出一个音符就可以称为音乐家那样简单。

  成为作家表面看似容易,实行起来却真的很难,因为要想在创作领域成就一番伟大事业,要想把写作水平提高到极致,首先你需要的就是信心。你要有百折不挠的坚强信心才能扎扎实实地跨进这个创造性的王国。面对浩如烟海的伟大经典,要想创造出能够脱颖而出的新经典也确实是让人怵头的挑战。如果想让自己的作品在书架上能够跟但丁、福克纳的经典著作平起平坐,这简直是妄自尊大的狂想。不过话说回来,这些文学巨匠在世的时候没准儿也曾有过这种感觉。我们读的东西越多,吸收的信息量越大,我们就越有义务不要让自己屈服于大约300年前莎士比亚所描述的那种困境:“艺术被权威巨匠唬得瞠目结舌。”当然,增强信心只是第一步。掌握写作这门技艺还需要勤学苦练。写作的艺术不可能得自别人传授,但写作的技巧是可以传授的。没有哪个人能够教你如何打开灵感的水龙头,如何收获灵光的想象和敏捷的文思,不过人们能够教会你把自己的话说清楚,用最清晰、最有力的方式把自己的思想呈现出来。倘使没有记录愿景的技术手段,纵有愿景也只是徒劳无益。

  世上压根儿就没有诸如伟大的写家这种人物,世上有的只是伟大的改写家。正如你曾经听人说过的那样,写作的百分之九十是改写。假如有些经典著作的第一稿得以流传至今,你就会发现许多都是很糟糕的。这个改写的过程很大程度上还得有赖于编辑加工,而编辑加工的技术是可以传授的。因此姑且不论灵感,单就写作的技法而言,很大程度上是可以由别人教给你的。即便是最伟大的作家也必须有老师领进门才行,难道当他们还在蹒跚学步的时候就知道如何写作了吗?

  作为一名编辑,你和普通读者看待一本书的角度肯定是不一样的。你不应该满足于享受,而应该感觉自己在努力工作,你的脑袋应该开足马力,让机器轰隆轰隆地转动起来。你应该时刻警惕错误的东西,注意可能让自己独树一帜的地方。只有当你把这本书完完整整地写出来之后你才可以喘一口气,不过即便这时候你还不能喘一口气,因为往往书稿告竣三天之后的半夜里你还会突然惊醒,想起某某页上你还应该再添上一个逗号。编辑唯一可以真正歇口气的时候是当自己编的书被装订成册之后。但即便这时候,他还是不得安生。

  当一名编辑审阅稿件的时候,他不只是在阅读,而是在把句子拆解成若干部分,苦心思索前半句和后半句是否应该颠倒过来,是否中间的部分应该跟前半句调换一下位置。更优秀的编辑心里考虑的是:整句整句的内容是否能在段落内部调整一下位置。伟大的编辑能把完整的段落甚至完整的页面内容都记在脑子里,他们担心的是这些内容能否调整一下位置,取得最佳的效果。真正伟大的编辑把整部书都记在脑子里,灵活机动地掂量着如何把每一个词调整到书中的某个地方。即便跨越300页,他们依然能记得文字前后唱和的回音。如果他们是专家级的,他们能够在脑子里同时储存十部这样的稿子。假如你是一位作者,你尽可以在一年之后打电话给他们,询问其中某处细节,即便在读完你的稿件之后又读了5 000部稿件,他们仍然能够马上回想起你的稿件。

  大师级的编辑本身就是艺术家。他们对于艺术的精通程度必须臻于此境方可。他们不仅能履行伟大的编辑的一切职责,还能把自己脑子里的某个想法注入一个稿件中去,给予作者高屋建瓴的指导,让作者明白从艺术方面考虑某个场景是否应该全部砍掉,稿件的前50页是否确实应该全部删去,书的结尾是否过于突兀生硬,人物形象是否塑造得不够鲜明。他们永远不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或者为了编辑而编辑,而是像一位伟大的编辑那样,自己化身为变色龙,把稿件消化吸收,让稿件在自己体内生长,然后他就能够建议作者为了文本自身的缘故而作出相应的修改。就像伟大的书法大师大笔一挥就能创作出价值连城的书法作品那样,大师级的编辑不必大刀阔斧,他们只需用一个词就能将一部完整的书稿点石成金。

  不过,即便你变成了大师级的编辑,你手下仍然需要有一群敏锐的审稿人为自己的工作提供新鲜的视角。这是我在本书中多次反复阐明的观点,所以你最好现在就能完整地掌握。这些审稿人的感觉要么跟你的保持一致,要么跟你的存在分歧。最好是两类审稿人都有,不过前提条件是他们应该是支持你的、诚实的、有批判精神的人,同时他们还要时时刻刻给你鼓励。即便最老练的作家也不能把自己的错误全都一网打尽,即便他们自己能做到这一点,他们仍然不能够作出中立的判断。外部的审稿人可以看到作者无法看到的东西。哪怕他们的审阅仅仅能帮你修正一个用词,这也是值得的。

通过勤于创作、努力修炼,写作的技艺是可以精通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66150.html

更多阅读

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 》 归园田居五首其一

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 》其 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

《气球上的五星期》读后感 热气球上的五星期

这周我读了《气球上的五星期》这本书,这本书是儒勒·凡尔纳的第一部科幻小说。这是一本能带我们在未知的世界中漫游的书。这本书讲述的是19世纪上半叶,许多探险家、地理学家、旅行家虽然对非洲进行了艰难的探险,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资料

声明:《魔法禁书目录人物简介 《写好前五页》目录及简介》为网友一朝山水一朝臣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