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杉杉未来除商业地产(奥特莱斯、科技园区)之外的电池材料、金融投资产业之前,先来看一些关于《“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信息。该规划于2012年5月获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明确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和新能源汽车。那么,杉杉的电池材料业务,可以说涉及了其中的两大产业——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国家明确列出七大产业,毫无疑问地说明它们未来良好的发展前景与商业机会,并且必将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据了解,新材料产业在“十二五”期间保持年均25%的增长态势的同时,要大力发展新型功能材料等新材料,开展共性基础材料研究和产业化,引导材料工业结构调整。从产业链条来看,它是现代产业的基础,是上述其它六大产业的上游产业。据相关报道,“当今世界上各种新材料市场规模每年已超过4000多亿元,新材料产业成为21世纪初发展最快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 据《上海证券报》相关报道,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电池电机等关键零部件发展将提速。规划指出,新能源汽车产业要加快高性能动力电池、电机等关键零部件和材料核心技术研发及推广应用,形成产业化体系。据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黄学杰的观点,“高性能动力电池是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技术支撑”,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副理事长王敬忠介绍,“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对动力电池提出了高要求,其中锂离子动力电池,新型高容量的铅酸动力电池备受关注”。杉杉电池材料作为动力电池制造商的上游供应商,前景非常看好。 2011年9月,宁波,在杉杉集团新标识发布会上郑永刚向与会者表示,“要做世界第一的锂电池原料供应商”。这么一句话,就指出了杉杉集团未来发展的另一个重点方向,“未来杉杉将投入数百亿支持新能源开发”——或许真要有这样的大手笔投资(陈士信作品),杉杉的锂电池产业才可能跨越发展为“世界第一”。 如果从2001年杉杉锂电池材料投产算起,至2011年,刚好10年——十年磨一剑——杉杉的锂电池业务从零起步到发展成为“国内最大、世界前三”这样一个行业地位,着实不易。提及锂电池产业及未来的大好发展前景,笔者不得不钦佩于领军人物郑永刚敏锐的商业嗅觉、大胆的尝试和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从1998年左右立项,再到国家2012年把新材料列为新兴战略性产业,期间有10多年的间隔。其时,杉杉花了八千万,把这个“863课题”,把项目相关的人员、家属请到上海安居,杉杉的第二个产业——锂电池材料就那样开始了。 关于锂电池材料再哆嗦两小点,一是技术壁垒,二是技术合作。上世纪末杉杉之所以下血本投资锂电池材料,并且把新公司近三成的股份让鞍山热能院拥有,原因在于这个中国唯一的一个碳素研究所,作为原冶金部下属的机构拥有新材料方面的强大技术优势。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培育,杉杉拥有了相当的技术积累与沉淀,这可以算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它符合“偷不走”的要素。强大的技术筑起宽大的壁垒,阻挡了许多财团资本与企业在该新兴产业面前的冲动与脚步。 再一个技术合作,2000年左右杉杉出资收购中科英华近30%的股份,在投资之外杉杉显然有其它更长远的战略意图。从事高科技、新材料行业,必然要与科学院、研究所、政府紧密合作与互动,这家原中科院的下属企业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合作载体。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时候,锂电池材料在中国是空白的,而当时日本已经能够大规模生产——又是日本!杉杉集团在以让渡巨大的商业利益与伊藤忠展开合作之后,必然在锂电池材料的技术、生产等各个领域获得巨大的提升——这是业内企业所不具备的,更是想进入这一行业的企业所无法具备的。金融投资是一个让人热血澎湃、欲罢不能的行业,进来的人大多出不去——从实业制造进入的企业家,则再无兴趣操持老本行。提一个小插曲,1995年郑永刚投资1亿元作为泰康人寿的发起人,占20%股份。其后郑永刚从台湾某知名寿险公司董事长那听到“15年内不会赚钱”,于是退出。据《理财周报》报道,“现在,这20%的股份值200亿”!恐怕世界上再无比此更好的生意了,好比雅戈尔在中信证券、宁波银行中的巨大收益,当然杉杉在宁波银行、浦发银行、太平洋保险“也捡到了”。 前后收购中科英华、松江铜业,持有宁波银行7.16%股权,投资1.32亿持华创证券12%股份,还有投资新华传媒、徽商银行、贵州商业银行、稠州银行、乌鲁木齐银行等。截止2012年初,杉杉直接、间接控股的投资基金就有6家,包括杉杉创投、磐石基金、龙田投资、华山资产管理、升阳资本、芜湖江东创投。通过上述公司,杉杉在股权投资、风险投资、期货等领域展开业务。 据《理财周报》报道,郑永刚表示:“还有比如宁波银行,我们做了大股东之一,要公告,但以前投的那些企业后来上市的,谁都不知道,随便赚的都是十亿、二十亿。”谈及金融投资,郑永刚告诉当时采访他的记者:“金融投资这么好的板块,是不能不做的”——由此我们读到了杉杉未来重视的第三大产业——金融投资,而且“是不能不做的”。除了金融投资赚钱之外,郑永刚认为,未来20年中国资本市场将会崛起,在体量和能量上成为世界最大的资本市场之一。“这对资本与产业之间的博弈,产业与产业之间的竞争、产业间厂商与厂商之间的较量,将产生深远的和致命的影响”(陈士信作品)。不少中国企业家对资本市场还是相当陌生,可能会错过大机会,甚至吃大亏。 前面谈到的杉杉未来的三个产业发展,换成郑永刚的战略规划就是“以这两个主要产业(服装、电池材料)为基础,以投资为手段,到2018年争取公司市值能够上千亿”。而对于未来的企业集团的经营模式,杉杉的选择是:综合商社或中国商社,向伊藤忠商社借力与学习,希望“整合全球资源”,转型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综合商社模式。据管理专家表示,目前世界上的企业经营无非两种模式,“一种是欧美模式,另一种是亚洲模式,也就是日本模式”。 何为综合商社?一般是指,以贸易为主导、多种经营并存,集贸易、金融、信息、仓储、运输、组织与协调等综合功能于一体的跨国公司形式的组织载体。也有人做过形象的比喻,“三井物产(全球最大的综合商社)是扮演了一个母亲的角色,会哺育孩子,等孩子养大了,她就把股权关系给厘清,然后再去哺育一批”。日本财团通常以横向联合的方式,由三个核心部分组成:主力银行、综合商社、大型制造企业。三井物产属于三井财团,樱花银行是三井财团的主力银行,三井物产是综合商社,而索尼、东芝等制造企业集团,通常称为企业系列。可以这样说,综合商社类似于产业培育者的角色,“它就像一个母体,不断培育新兴产业与公司,后者身强力壮之时,前者自动退出,此后一直陪伴左右给予照顾”。简单地说,综合商社是产业的“母体”和组织者。 正如此,前面提及的三井物产在粮食、机械、能源、纤维、物资、金融等广泛领域,培育了诸多的产业资本,拥有子公司超过1100家,在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生产参与、金融服务、仓储运输、信息咨询和科技开发等业务。“问我们做什么,不如问我们不做什么”,曾有三井物产中国的一位高管如此回答媒体的提问。 出版《三井帝国在行动》一书的作者、学者白益民认为,综合商社作为一种经营组织形式,有几个基本特征:经营商品的综合性,业务范围涉及很多产业;经济的规模性,建立独立的物流体系,发展规模经济;贸易活动的广泛性,包括进口贸易、国内贸易和转口贸易等;活动范围的全球性;职能多重性,具有信息功能、资源开发功能、贸易功能、金融功能、协调组织功能和服务功能等。白益民率先提出东方经济学的理念,并认为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并不适合美国模式。他表示:“中国企业家多热衷于美式的MBA,不关注日本和韩国被称为综合商社的企业组织。实际上,日本财团注重的团队合作,共渡危机,结成命运共同体,这些模式更多的传承了中国儒家和道家文化”。 伊藤忠是一家日本综合商社的典型代表,杉杉通过2009年与之展开的“亲密”合作的借力,向综合商社转型。2011年左右,郑永刚表示,“资源整合很见成效”。在两年里,伊藤忠通过关联企业在服装、能源、金融、投资、金属等领域,在经营管理、技术、产业升级方面给予了杉杉支持。在郑永刚看来,杉杉上市公司主业是服装,中科英华上市公司就是能源高科技,他只是这些公司实际的控制人,只是投资人,但是它们的产业是独立的,团队也是独立的。他拥有贸易、产业、投资等这些领域的公司,最后就可以形成相当于有中国特色的综合商社。回顾杉杉2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可谓同样热血澎湃。郑永刚领军的以资本为纽带的杉杉,旗下包括时尚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投资、园区开发、国际贸易、文化产业等板块,在全国拥有超过100家的独立法人资格的下属企业,这家中国商社初具规模。 梳理了杉杉的历程以及未来的产业发展规划,笔者可谓九分欣喜一分忧。“忧”在于杉杉基本放弃了重现上世纪在服装领域的品牌荣光的打算。在未来重点产业方向与投资上,作为主业之一的服装,未被郑永刚频频提及,更未出现借助资本、产业投资做大做强服装品牌的打算。之于综合商社的“产业组织者”这样一种定位,或许男装领导品牌的荣光之于杉杉、之于郑永刚,已不是那么重要。 对于综合商社的发展与转型,显然杉杉把许多的希望寄托在了日本伊藤忠身上。因为持股给予企业相当支持和帮助的情况是存在的,而对于立志成为世界级企业的杉杉而言,这条路注定是艰辛和孤独的——没有人会帮助朋友,和自己一样强大和富有(陈士信作品)!事实上,伊藤忠在中国已与几家纺织服装行业龙头企业展开战略合作。前文提及的学者白益民曾提出一个“很有争议”的看法:“杉杉究竟是引狼入室还是与巨人同行,还得等待时间的检验”。此外,从日本综合商社早期发展来看,它很多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在里面,白益民也曾说过,“招商局集团和中信集团等是中国仅有的几个具备财团(综合商社)雏形的企业集团”,中信与招商局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强大的国资背景,这一点是民营上市企业杉杉所不具备的。对于学习日本综合商社打造中国商社的发展,郑永刚表示:“企业的模式可以仿照,但是内在的文化和机制要有自己的独特性”,未来几多挑战,但这位曾经中国服装行业的巴顿将军、当今的中国商业领袖,会有他的战略与谋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