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边际效用论
奥地利学派的理论核心是边际效用价值论。边际效用价值论认为:一件东西要有价值,除有效用之外,还必须“稀少”,即数量有限。以致它的得、失成为物主快乐或痛苦所必不可少的条件。例如一杯水对井边的人而言,倒掉也毫不在乎,这时,这杯水只有效用而无价值;但对沙漠旅行者而言,水壶中剩下的最后一杯水,有了它如获甘泉玉器,没有它则不胜口渴的痛苦,于是这杯水就产生了价值。
2、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二重性是指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重属性。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商品的有用性,即能够用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各种商品的价值,只有量的差别,而无质的不同。价值存在于商品体内,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着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3、边际效用论与劳动价值论的统一性
奥地利学派的物品的效用可以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使用价值对应起来,稀缺性可以和价值对应起来。一杯水对井边的人而言,倒掉也毫不在乎,是因为井边的人取这杯水花费劳动很少,其实这杯水也是有价值的,只是很小,其价值被人忽视了而已。对沙漠旅行者而言,价值大事因为水壶中剩下的最后一杯水花费的劳动多。现实中有时沙漠旅行者可能愿意花出运送这杯水10倍甚至100倍价值的价格获得这杯水。这与劳动价值论也不矛盾,因为商品的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如果在沙漠之中建立一个基地,用于接待旅行者,那么那杯水的价格从长期来说就会等于运送这杯水的劳动价值。
4、共赢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
奥地利学派的边际效用论比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适用范围更加广泛一些,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更加能够揭示价值的实质。因为现实之中有很多自然资源存在稀缺性,自然资源稀缺性使价值规律和资本平均利润率都失去了作用。比如中国的煤炭、石油产品的价值长期高于价值,煤炭采掘业、石化行业利润长期高于社会资本平均利润率。还有垄断也使商品价格长期高于价值。运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能够更加直观反映出当今经济制度不公平性。边际效用论的主观效用论比马克思的使用价值论更加符合实际一些。因为每个人对一种商品的效用认识是不同,这种不同认识尽管不会直接决定商品的价值,但是会影响日人们对一种商品的需求,需求的增加会商品的价值。使用价值是客观存在,边际效用也是客观存在,使用价值是对商品基本用途的一个描述,边际效用是每个人对物品用途不同认知的客观认识。比如对于一双耐克运动鞋,有的人认为穿鞋就是合脚就好,有的人认为耐克品牌可以带来面子。这里的合脚就是使用价值,带来面子就是边际效用。这就是为什么耐克运动鞋比品质完全相同不知名品牌的运动鞋价值要高的原因。下面还分析一些人们对一种商品边际效用认知变化如何商品价值。
在产权清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当人们认为商品效用在变大时,人们就会增加对这种商品的需求,市场需求增加,就会导致商品的价格上涨,商品价格上涨,就会引起生产这种商品的企业利润增加,行业利润增加就会引起其他效率更低资本进入该行业,从而导致该商品的单位商品所含的社会劳动增加,这种增加就是商品价值增加。同理,当人们认为商品效用变小时,人们就会减少对这种商品的需求,市场需求减少,就会导致商品的价格下跌,商品价格下跌,就会引起生产这种商品的企业利润下降,行业利润下降就会首先淘汰效率最低资本,从而导致该商品的单位商品所含的社会劳动减少,这种减少就是商品价值减少。
共赢济学理论结合奥地利学派的边际效用论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提出了共赢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劳动是创造价值源泉,资本和企业雇员共同提供创造价值的劳动,资本是过往劳动,雇员提供的是活劳动。但是除了资本和雇员之外,稀缺的自然资源会使用该种资源生产的商品长期高于其劳动价值。在自然资源充足、没有垄断、不存在外部性、所有者和经营者信息对称的情况下价值规律、资本平均利润规律、竞争规律等市场经济规律才够实现价值与价格的统一。
因此,共赢经济学理论对于实行什么样的经济政策持这样观点:一是反对计划经济政策,因为每个人对商品效用认识是不同,任何人都不能预知其他人对某种商品效用的认知,所以计划经济生产不出来能够满足人们丰富需求的商品。现实中每个实施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商品都非常单一就是这个原因。二是反对没有任何约束的自由主义,推行高资源税高福利、反垄断、管制负外部性、管制公众性企业经营者的自由市场经济。现实中企业对稀缺资源占有,垄断、负外部性行为构成了企业对消费者和社会的暴利剥削,公众性企业经营者利用信息不对称对所有者进行抢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