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总:介绍给你一个好东西--微博,外国人叫Twitter,网友称为‘围脖’。比我几年前介绍给你的博客更好用。用手机就行,更适合您,因为您从来不用电脑,只用手机。 ——潘石屹 在任志强还不知道微博的时候,潘石屹给任发了这样一条短信。于是地产大佬潘石屹和任志强便开始了他们为新浪“打工”的日子,同时也见证了微博从默默无闻到红遍网络这个空前盛况的到来。 截至9月底,新浪微博注册用户超过2.27亿,并于近期突破2.5亿,再次实现了5000万的增长。 其中,日均微博量突破7500万条,接近50000家企业入驻。就连联合国等官方机构都入驻新浪微博,倾听民声。 微博——140字的传播方式,正在试图打破人们原有地域、知识、阶层等束缚。通过微博,人们可以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等重新组成小群体,分享并产生共同的行为。 如此海量的用户基础,如此活跃的流量。不禁让人想起被营销界奉为圭臬的金句“用户在哪里,营销就在哪里”。 140个字符的传播革命,与传统媒体相比,微博给我们带来的是更快的传播速度,更好的互动性,更强的时效性。从这些特点看,微博的确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所以有了“万能微博”的说法。 “骨灰级”微博大号粉丝数的上窜,宣扬微博花费少、见效快的专家式“劝世良言”,让不少原先对微博营销一无所知的企业似乎一夜之间便幡然醒悟,纷纷降大任于微博,希望靠其打知名度、扩影响力、拉销售额,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于是建官博、聚粉丝、发博文、搞活动……一番大干特干,热火朝天的景象。 然而一味对微博的顶礼膜拜,实质上是一种舍本求末之举。裹挟那些极少数成功案例光环的微博营销更让企业误入歧途,患上新的“营销近视症”。 “我们想做一期微博营销,要达到网络的轰动效应,最好让全国的网友都能知道这个楼盘,从而带动销售增长”某楼盘营销总监对营销策划公司提出自己的需求。 在房地产调控的严冬中,部分开发商也积极尝试“走出去”,争披微博这件“万能的棉袄”。笔者有幸接触到部分的开发商,一方面,他们期望在短时间内,用微博就能事半功倍,一蹴而就;另一方面,他们认为粉丝数、转发数、评论数的传播评估指标,就等于房子的销售量,并以此考核营销策划公司。 “我们的微博现在有11万粉丝了,可是好像很不活跃,跟他们互动都没反应,人家才2万粉丝,转发评论却那么多”。在实际微博操作开始后,开发商又开始质疑……

类似的情况显然不止这一个! 现在,在群情振奋的微博营销浪潮中,我们有必要冷静下来思考! 建立一个官方微博,发布几个有趣的话题,策划几个投票,找几个大号转发几个话题,搞个转发抽奖…… 然后,就提升了品牌?建立了口碑?拉动了销量? 这无疑让诸多营销策划人崩溃! 事实上,微博只是媒体通路中的一种。它的差异,在于具备了其他媒体的一些“补充性”优点,应用微博作为传播通路首先要符合微博的这些差异性优点,同时,还要考虑和其他媒体通路的互补、搭配和组合,形成整合的传播矩阵。 就拿那些在微博营销方面取得了比较突出效果的案例来说,其实也不是仅仅局限于微博单一渠道的传播。 而且,它和其他媒体的传播一样,需要有完整的规划和持续的运营,才能达成真正的效果。信息的发布,话题的策划,投票,转发……等等,都只是手段,必须经过全过程的管理,坚持沉淀,才能真正把微博的优点发挥到最好的效果,也才能对品牌、对口碑、对营销有实际、可持续、长远性的作用和价值。 理性戴上“围脖”,将心中的“万能棉袄”恶魔除去,微博营销才不至于只是看起来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