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股民
12月15日,新晋证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希望养老保险金和住房公积金大规模入市“抄底儿”。即使几万亿“养命钱”悉数进场给郭主席抬轿又能怎样?涨个几百甚至上千点撤不撤?撤了,前功尽弃、一泄千里; 不撤,在包装上市、高价发行、财务造假等顽疾难除,基本上还是“赌场”的地方输得起吗?一旦发生巨额亏损,将引起整个社会的剧烈动荡。所以,政府高层断然不会批准养老保险入市。郭主席的“昏话”透露了他的束手无策,股民前景岂不令人担忧。 最近沪指徘徊到2245点,公众和媒体的注意力多是往回看:十年来GDP涨了多少、房价涨了多少、猪肉涨了多少……试图总结资本市场十年“负”回报的根源。其实,普通股民根本没有必要高屋建瓴地找原因想对策。他们应当向前看:未来十年中国经济还会像前十年那样高速增长吗?恐怕最乐观的人士也不敢想。高速增长十年落了个负回报,增速回落的下一个十年零回报就算万幸了! “烧钱业” 国内团购网每1元营收的代价为4~7元!《2011年第三季度中国团购消费观察报告》显示,目前已有754家团购网站停止了正常业务。团购可以说是“烧钱业”的代表,他们的路数都是:炒作概念、融资烧钱、广告铺路,最终目的是上市圈钱。 烧钱的还有京东商城、当当网、卓越亚马逊等网商,为了争夺更大的市场份额,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价格战,“全场免运费”、“买100送200”、“双十”、“双十二”花样百出。 视频网站也属于“烧钱业”,5年前《武林外传》的网络版权,每集仅1200元左右,今天的热播剧已经稳居30万元以上。 假如某种商品或某顶服务的保本价是100元,有人以80元在市场上出售,消费者当然趋之若鹜。办到这一点有两个办法:一是挖掘成本,比如沃尔玛;二是烧风投的钱,如团购、电子商务和视频网站。假如某人为首都机场全年进出港的8000万旅客埋了单,市场占有率达到100%。不是他本领大,钱够多而已。“烧钱业”共同的特征是没有探索出可以持续盈利的商业模式,而是把消费者以低于成本价获得商品及服务的“贪念”打扮成“刚性需求”。一旦钱烧光,消费者自然随风散去,不留一丝痕迹。 房地产商 在一篇预言开发商将要“谢幕”的文章里有一段话说得非常对:“中国人口超过13亿,人多地少,贫富差距较大是基本国情。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主要依靠市场调节应对城市化进程和普通百姓改善住房条件的需求,就会出现房价飞涨、贫富差距拉大、社会不公等严重问题。”除客观条件外,我们整个社会的素养,也不足以通过市场经济的方式解决住房问题。拍地已经不是价高者得了,政府想让谁开发就让谁开发; 贷不贷款也不是银行的市场行为,要按政策; 从资本市场融资由不得市场作主; 即便账上的资金也是严格监管、封闭使用的,开发商不能自由调度; 售价要经审批或者干脆由政府制定(如珠海等地),开发商与“代工者”的界限早已模糊。从2012年开始,民营开发商的前途不外三类:一是被国企收编或者成为“买办”、二是像“绿城”那样成为“代工者”、三是“关门走人”。房地产开发者作为“商人”的日子不长了。 自主品牌汽车 2010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汽车大国。自主品牌汽车在数量上的贡献不小。但在2011年宏观经济环境趋冷和汽车行业优惠政策退出的两面夹击下,前11个月自主品牌乘用车共销售552万辆,同比下降2.34%,市场占有率较上年同期下降3.28%至42.15%。自主品牌车的两面旗帜——比亚迪和吉利,一家比一家令人担忧。 吉利收购沃尔沃之后,风头盖过巴菲特钦点的比亚迪。它的业绩算是自主品牌车中较好的,2011年前11个月总销量为37.4万辆,只完成全年目标的78%。 某财经媒体披露吉利集团负债金额超过700亿元、某国际投行将为吉利安排债券融资。吉利集团马上暴跳如雷,发表严正声明称该媒体“捏造数据”、“严重失实”,威胁采取法律行动,那家国际投行也一推六二五。从吉利旗下上市公司的公开信息看不出任何破绽,母公司非上市的吉利集团没有义务公开财报。媒体引用的数据,只要不是官方正式披露的,吉利集团可以不认账。最终,该媒体只好认错道歉。这不由使人想起十年前顾雏军状告瑞银分析师张化桥那桩已经被人淡忘的公案。同样面对外界质疑,当年的复星选择了公开集团的全部财务资料,顾雏军选择了“法律行动”。历史惊人地相似,吉利与顾雏军的态度让人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