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权力领导力三大修炼 《鸿门宴》的三大领导力启示
即将于11月29日上映的古装巨制《鸿门宴》由著名导演李仁港执导,黎明、张涵予、刘亦菲、冯绍峰、黄秋生、陈小春、安志杰联合主演。凭借着炙手可热的故事题材,以及众多影星联袂的超强阵容,成为贺岁档最受关注的影片之一。“鸿门宴”是楚汉争夺天下的转折点,后人们从历史已知最终结局。但究竟张良如何助刘邦逃过一劫,凶悍的项羽又如何甘心放虎归山,却成为千古兵家之谜。 前几日,我看贺岁大片《鸿门宴》有感,相比而言,汉高祖刘邦在鸿门宴上举重若轻,可进可退的表现堪称leader典范,值得借鉴,刘邦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厉害的一任皇帝,不仅结束混乱更建设盛世,他从年少时就是一个抓大放下的豪爽人,因而和项羽一样吸引谋士和有才之士跟随。 《鸿门宴》是一个覆盖人群很广的电影作品,不管哪个年龄段的人都会去关心这个题材。不管你是怀着一个好奇心,或是对这段历史的喜欢,或是从欣赏演员的演技、个人魅力的角度,或是年轻人喜欢爱情和浪漫,大家各取所需,作为企管学者,著名领导力训练专家谭小芳老师总结了鸿门宴的三点领导力启示: 一、仁慈领导力 鸿门宴的历史背景我们要先交代一下:刘邦率先进入关中,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并且和当地百姓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者抵罪",因而深受关中人民的爱戴和拥护。关中人民期待刘邦顺利称王。项羽呢?入关之前,秦将章邯、司马欣等带领秦军投降项羽,不久,项羽借故坑杀二十万降卒。这二十万降卒兵源地何在,历史虽无明确记载,但大部分士卒应该来自秦朝的大本营关中地区。这样,采用暴力手段坑杀二十万降卒的项羽,在关中人民的心目中就成了杀人魔鬼,成了残暴的代名词。 秦王朝统治土崩瓦解,此时关中地区处于权力真空期,关中人心思定、人心思稳、人心思安,而这一切在刘邦的约法三章里似乎都得到了承诺,因此,先入关的刘邦在关中人心中无异于无冕之王。此时,如果有人加害刘邦,很难赢得关中人民的拥护和信赖。更何况项羽还欠下关中地区二十万条生命。在刘邦和项羽的对比中,关中百姓想不拥戴仁慈的刘邦都难。 著名领导力训练专家谭小芳老师表示,贤明的国君对人民有慈爱之心,人民和国家的财政才能富裕;政策的推动也才能顺利而没有障碍。在过去的封建时代,"仁慈之心"已经是君主统帅百姓,促进民主繁荣和国家安定的重要依据。如今是个民主时代,领导者更应该处处为众人着想,否则,一旦失去权威,想统御别人,便将成为不切实际的空想。 无可讳言,活在一个仁慈的世界里,我们会富足许多。仁慈以最广博的定义观之,是一种放诸四海而皆准的药方——它先治个人,因为唯有具备关怀他人能力、爱自己的人才是健全的人。继而治所有世人,因为人际关系越融洽,我们就越快乐、越成功。而商场上又如何呢?我们依然可以获得同样的结论——剥削劳工,破坏环境,欺瞒顾客,助长浪费风气的企业短期内或许能获利,长远的竞争力则远不如重视环保,不占员工便宜,诚心为客户服务的组织。 仁慈本身看似微不足道,其实它是我们生活的中心要素。仁慈的力量惊人,足以让我们洗心革面——说不定比任何心态或技巧的威力都大。阿尔多斯·赫胥黎在研究各种旨在发挥“人类潜力”的哲学和技巧上堪称先驱,他研究过林林总总的方法,例如吠陀哲学、幻觉、劳筋动骨、静坐冥思、催眠和禅学。他在临终前的一次演讲中说:“常有人问我,转化生命最有用的技巧是什么。经过这么多年的研究和实验,我实在有点难为情,可是我必须说,最好的答案就是——仁慈一点。” “仁慈”的领导者不害弱小,不仅如此,还会帮助弱小成长。爱心体现在付出上。这便是行布施,做利他的事情,比如:人与人是竞争的关系,给予他人(竞争者),对自己的伤害是双重的,著名领导力专家谭小芳老师了解到,当年李嘉诚将自己的原料给自己的竞争对手,以便竞争对手不死掉,这正是“仁慈”的体现。所以,“仁慈”是一种伟大的人格,仁者无敌啊!没有“仁慈”之心,布施是不可能真正发生的,故“仁慈”生“布施”。 德行领导在华人社会为员工所普遍期望。我们对大陆38家企业的1025名员工、我国台湾11家企业的1188名员工和香港两家跨国企业的256名员工进行的研究发现,华人员工对领导者有高的仁慈期望,而这种期望在大陆和台湾较高,在香港次之。相反,尊重威权以香港最高,大陆次之,台湾再次之;而较年长的员工则显现较高的权威尊重,较高教育水准者则呈现较低的权威尊重。这些结果表明,对华人员工而言,仁慈是可以接受的,然而,威权领导却可能不易接受,尤其是对年轻且高教育水准者而言。 二、沉着领导力 古语有云:胸有激雷而面若平湖,可以拜上将军。沉着意味着,领导人遇到事情的时候,不要急忙的决策,先表现出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从容,自己心态笃定了,下属才能有主心骨,否则,你在慌乱中的决策,很可能会给你以后的管理,制造新的历史遗留问题。艾森豪威尔曾引用拿破仑的一句话来为“领导”下注脚:“领导就是当你身边的人忙得发疯,又或者变得歇斯底里的时候,你仍然能沉着和正常地工作。在极端浓缩了“竞争环境”和“项目博弈”的鸿门宴上,沉着领导力便体现在这不留痕迹的调节与控制气氛上,更体现在他控制了对方人心与情绪的手腕上。 美国学者小约瑟夫·巴达拉克的新著《沉静领导》,在2003年初登陆中国企业界。它在国外被命名为“第五级经理人”,而国内则把它命名为“沉静领导”。从上世纪80年代的艾科卡到90年代的韦尔奇,人们坚信:外向、张扬是优秀企业家的必备特征;而同样从80年代的比尔·盖茨到90年代的郭士纳,人们更加坚信:冒险、传奇才应该是优秀创业家的必备经历。 谁能真正成功?是那些不为人所知的“沉静领导”,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内向、低调、坚韧、平和,甚至动机混杂。著名领导力专家谭小芳老师认为,沉静领导具有3大品格特征:低调、克制、谦虚和执着。低调、沉静的领导之道,与我们传统的东方处事哲学很相近,令国内企业管理者所思:这是不是管理思想的返璞归真,另外,沉着领导力要做到以下几点就完美了: 1、沉着冷静的智慧言辞 智慧的言辞最利于表现领导者的成熟和老练。领导者的成熟和老练不同于油滑,它是领导者沉着冷静、才思敏捷和富于经验的代名词,在谭老师看来,体现这种沉着冷静、才思敏捷和富于经验的最主要的形式便是富于智慧的言谈。有人在表达一种思想或揭露一场骗局时,言简意赅、语言犀利、切中要害,以至令对手语塞,甘拜下风;有人善于机敏巧妙地回答任何难题,既应对自如,又无懈可击,如此等等,均可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他们的成熟和老练。 2、沉着领导,必先修身 领导的思想道德、个人品质方面必须要达到一定的标准和水平,领导者培养自己的性格和品行就是自我修养,孔子一生不懈地教化民众,要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为第一要素。概括地说,一个有修养的领导,不仅要具备科学的思想,还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品格。 这个修养,其实就是领导者沉着的基础和前提,凡是遇事沉着的领导者,必定都有良好的修养。而沉着冷静的领导个性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会影响着整个团队的情绪和风格。有了这个修养“垫底”,这样的领导自然——大气稳重,不卑不亢,能表现出领导干部的风范。
3、掌握风险规律,应对惊涛骇浪 常言道,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稳坐的前提就是要做到心里有数,对风浪的规律与危险有一定的了解,对如何应付、过渡有一定的办法。有恃才能无恐,否则,就很难坐得稳。谋略与能力犹如冷静的双脚,领导者只有借助它的作用,才能迈开理智的步伐走遍天涯海角。 实践经验证明,办法越高明,领导水平越出色,往往越能沉着对付险情与乱势,哪怕是“惊涛骇浪”也会等闲视之。在关键、紧要时刻,许多领导者就主要靠自己的充分准备而表现出临危不惧,履险如平地。在竞争的环境下,能否善断时机就如同与时间赛跑,谁领先谁就是胜利者。 4、冷静的领导者才能当机立断 在现今社会,社会节奏不断加快,科技、经济发展瞬息万变,很多问题的处理、解决有时不亚于“沙场秋点兵”。时机一旦出现,要求领导者必须及时做出反应,果断利用,才能取得成功。有时候留给领导者“拍板”的时间甚至只有几分、几秒。几次“滴答”声后,必须做出决定,不然就可能功亏一篑,甚至大灾临头。那么在如此紧张、严峻的情况下,决策者如何才能得知时机是否到来,看得出,抓得住它们,当机立断地做出抉择、付诸行动呢? 有道是,没有胆识的人,可能失败一千次、一万次;有胆识的人,只失败一次。谭小芳老师认为,领导者面对危机或者机会——敢冒风险,勇担责任,才是大将的风范。沉着冷静,清醒理智,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判断,随机应变,可以这样说:冷静的头脑是统帅最不可缺少的本质。 5、不沉着的领导“心里没数,常被吓傻”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这是领导者自身特有的气质。静乃是一种坚强与勇敢。任何决策都不可能没有风险,决策者要有随时承担失败责任的思想准备。领导者在逆境中应该审时度势,仔细掂量失败的代价与成功的几率。以极大的勇气和超人的智慧果断做出抉择,这一刻就是造就英雄的“尖峰时刻”。 置身于这样的时刻,成功的领导者一定能够有条不紊,一如既往,心平气和地进行控制、指挥,展示领袖风采。冷静,是一种心理状态,其产生与形成并非无缘无故,一般都有所依托。而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面临的问题有比较多的认识,对其解决有一定的把握和信心,也就是说心中有数。倘若没有一点儿的了解和信心,且不论能否保持冷静,即便是沉着,也没有什么意义和作用,反而是被吓傻了的表现。 三、诚信领导力 人们说到项羽,往往不屑一顾,因为他毕竟是一个“失败者”。即便赞扬他,也往往只是看到他“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太史公语)。包括历代赞美项羽的诗文,都是突出他的英雄气概,如李清照“生为人杰,死为鬼雄”的绝句,几乎没有人赞颂他的一念之仁。相反,后人往往感到惋惜,在灭秦之初,刘邦已经成了可任项羽宰割的刀下鱼肉,大好时机,就被项羽这样白白放过了。正是项羽的一念之仁,给他带来了无穷的后患。于是,鸿门宴的故事等于在逻辑上警告后人:千万不要学项羽的仁慈,“不可沽名学霸王”。 谭小芳老师认为,这种对鸿门宴的解读和认知会在道德观念上产生深远的影响。当人们指斥项羽时,实际上就等于放弃了自己内心那种“异于禽兽者几希”的恻隐之心,处世准则就变成了赤裸裸的利害计算。人类就是这样回归丛林状态的。于是,从放弃仁慈出发,守信也就成为累赘。刘邦那种不讲诚信的“斗智不斗力”,在刀兵相见的战场上明显占据优势。君不见,相约以鸿沟为楚汉疆界的谈判明明达成了协议,但刘邦即刻出尔反尔,守信回撤的项羽吃了大亏。 当人类不再仁慈、不再守信时,多数人并不是心安理得的。为了给自己找出良心解脱的理由,不少人就刻意把仁义分为两类,一类叫做“妇人之仁”,在更为高尚的理由之下完全可以抛弃。这样,批评起项羽就理直气壮—项羽的那种仁义不过是“妇人之仁”,我们追求的是“大仁大义”。刘邦和韩信,正是抓住了项羽“妇人之仁”的弱点击败了他。因此,刘邦和韩信就成为人们的榜样,但很少有人想过:如果连“小仁小义”都做不到,仁义的根基何在?
更多阅读
转载 《鸿门宴》中的“樊哙”与《樊哙传》中的“樊哙”比 樊哙传
原文地址:《鸿门宴》中的“樊哙”与《樊哙传》中的“樊哙”比较阅读作者: 一笑天下《鸿门宴》中的“樊哙”与《樊哙传》中的“樊哙”比较阅读(一)比较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回答文后问题。(22分)其一《鸿门宴》(节选)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
高中语文必修一《鸿门宴》文言知识点归纳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中语文必修一《鸿门宴》文言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1.成五采(采,通“彩”,颜色)2.内─纳: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3.要─邀:张良出,要项伯。4.倍─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5.蚤─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鸿门宴》中的“樊哙”与《樊哙传》中的“樊哙”比较阅读 鸿门宴樊哙
《鸿门宴》中的“樊哙”与《樊哙传》中的“樊哙”比较阅读(一) 比较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回答文后问题。(22分)
人教版必修一:《鸿门宴》教案
《鸿门宴》教案一、教学目标与要求: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写作方法。二、教学重、难点:
《鸿门宴》司马迁 原文及翻译--阅读推介网 鸿门宴原文及译文
[导读]鸿门宴,指在公元前206年于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新丰镇鸿门堡村)举行的一次宴会,参与者包括当时两支抗秦军的领袖项羽及刘邦。是次宴会在秦末农民战争及楚汉战争皆发生重要影响,被认为间接促成项羽败亡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