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家身上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这是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在英国剑桥大学发表演讲时发出的呼吁。在温总理眼中,道德的光芒甚至比阳光还要灿烂。如果梳理近来我们经济生活中的关键字,“道德”可谓是热门之一。可是实际上,对于所有的企业而言,如何理解商业中的伦理道德是一个特别的挑战。
过去一段时间,发生在商业领域的败德事件,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恐怕就是号称“Made in Italy”的天价家具达芬奇中国一日游了,先是出口到上海保税区,又再进口到其上海仓库,经过包装就堂而皇之的成了进口产品。
其实,近年来这种伪装手法来欺骗消费者的事件已不是个案了:毒奶粉事件、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紫金企业环境污染事件等,将许多曾经知名的企业推上了风口浪尖,这些美其名曰的虚伪手段,在商业社会中的行为无一例外地对“道德”二字冷眼旁观,含糊其辞,这也越来越让人感觉到,商业伦理引发的问题已经成为破坏社会幸福水平的关键因素。
而针对“企业道德”这一问题,2011年11月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1年《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就详尽地对中国国有企业100强、民营企业100强和外资企业100强的社会责任发展水平进行了全面评价。
蓝皮书评价了国企百强、民企百强和外企百强共300家企业的社会责任管理现状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研究发现: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整体水平较低,整个社会对“企业责任”的认识也很有限,因此甚至出现企业责任与经济效益“倒挂”的现象。
这是为什么呢?
惩处力度不够
企业社会责任是什么?它是一个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特别是在当代信息社会和工业社会交融的局面下,更是要求企业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专注社会责任建设,更加重视在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对消费者、对环境、对社会的贡献。这是一个现代企业发展的基本“立身”之道,西方国家的大多数企业在实现发展的同时也都遵循这样的理念——惠及民众,反哺社会。
企业是法人,但企业行为却是由作为自然人的企业法人代表们决定的。中国企业如此缺乏责任,最根本的原因是法律约束缺位,是企业“失责”成本太低。企业的灵魂是资本的灵魂,追逐利润是资本的天性。为什么此次测评的外资企业在国外中规中矩,认真遵守行业规则,履行社会责任,而到了中国,却大干商业贿赂、污染环境、坑害消费者的勾当,就是因为中国的法律监管漏洞太多、执法不严,惩罚太轻,使资本恢复了血腥、贪婪的本性。
正如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汉林所言,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漠视自己对社会、消费者责任的扭曲经济行为,已产生“严重的社会后果”。
目前中国百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整体水平仍然较低,近七成企业仍处于“旁观”状态,没有推动社会责任管理。与去年相比,央企的社会责任呈现上升趋势。与此同时,国内的投资者也并没有把企业责任作为投资参考指标。调查发现,在一些企业发生环境问题时,与企业有关的基金不仅没有下跌反而上升,基金公司忙着抄底,而并不会考虑企业造成的社会影响。对500多家上市公司的统计显示,社会责任缺失的企业,其基金净值和财产总值反而比负责的企业更高。
中国企业公民委员会专职副会长刘卫华就建议当局提高刑罚,将违规企业关掉、让其倾家荡产,甚至处分企业负责人。违法的成本越高,料能起到更好的阻吓作用,“罚一点钱……是不够的”。比如最近,美国零售业巨头沃尔玛重庆分店拿普通猪肉当绿色猪肉卖,被罚269万元的事件,就引发一番争论。五年来先后被罚20次的沃尔玛一犯再犯,令人质疑现行政策罚得不够重。
抵制力度不足
“只靠那些执法人员去监督显然是不够的,我们国家有几千万个企业,每一个企业都设一个监管员吗?企业家和企业的自觉性一定是第一位的。”媒体的监督、研究机构的敦促,社会组织的宣传和消费者的抵制也都是关键因素。其中,消费者拒绝购买商品或投资,可谓是最好的反馈机制,可是在中国,消费者似乎并不把企业的社会责任放在心上。
蓝皮书指出,去年曾发生重大社会责任缺失事件的上市公司中,好些继续获得基金和投资者的青睐。例如被爆泄漏毒废水的紫金矿业,在被中国环保部处罚后,不但没有跌盘,反而涨停。因为,我们的机构投资者基本上都在积极地抄底,根本不考虑这家企业对社会环境是否造成重大影响。接受调查的587只中国证券投资基金里,共有67.75%“不负责任”,对投资对象的社会责任成绩单不够关注。
此外,外企到中国变了样,运营模式向来给人良好形象的外国企业,到了中国却“变了样”,麦当劳、肯德基等外资企业的社会责任缺失现象,固然要由这些企业承担主要责任,但不可忽视的是,社会责任建设并非只是企业自己的事,外部监督也很重要。如果没有必要的监督,完全依靠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是不现实的,更何况企业社会责任从一开始就是由公众和非政府组织倡议和发起的。
政府和社会组织是企业运营质量的外部监管者,对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负有重要的监管任务。然而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和社会组织对外资企业呵护有加,认为外资企业是带着先进的经营理念来的,是中国企业的楷模,不会出事,故而疏于监管。有时即便发现了问题,也网开一面,恐怕损毁了利用外资的业绩。可偏偏外资企业接连出事了,而且影响极坏,这不能不说是给政府和社会组织提了个醒,那就是,外资企业也是企业,它不会因为穿了个洋外套就比内资企业高贵、更守规矩。
但随着中国的制度更健全,情况逐渐在好转。比如目前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在惩处违规的外企时可能会“有些倾斜”,但等市场经济架构建立起来,法规更严谨,不论是外资或本地企业都会面对同等严厉的刑法和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