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茨迈斯特公司被三一重工收购的消息在德国国内引发不小的风波,数百名普茨迈斯特公司的员工甚至在总部门口举行了示威,担心失业和抗议对收购一无所知。 或许很多人会质疑,以低成本、低利润为特征的中国企业有能力收购并消化拥有核心技术的国外公司么?这种质疑不无道理,谁都不能保证三一重工这次收购最终一定能成功。但是,三一重工并非典型意义上的中国企业,低成本、低利润并不是三一重工的特征。从最近几年的财务指标来看,三一重工各项经营指标都在飞速增长,产销量多年居全球第一。2010年,三一重工的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57%,公司不久前刚刚公告,预计2011年度净利润将同比增长50-70%。
![中国三一重工 三一重工突破中国式收购](http://img.413yy.cn/images/a/06020206/020610493165232381.jpeg)
三一重工产品的性价比已被市场所证明。就技术研发能力和制造能力而言,三一重工的实力在业内同样不容小觑,绝非山寨二字所能涵盖。这当然不是说三一重工已成为能堪比众多世界巨头的领军企业,三一重工或许也存在着不少不为人知的短板。这里所要表达的重点在于,在以低成本、低利润为主要特征的中国企业中,确实也存在着一些那么不太一样的企业。 因此这桩收购注定与腾中重工收购悍马、吉利收购沃尔沃有所不同,三一重工斥资3.24亿欧元收购全球混凝土机械第一品牌既非炒作亦非高攀。三一重工现有实力大大超过普茨迈斯特公司,这桩收购并不会给公司带来很大的财务负担,收购之后的风险主要集中在其他方面。 很多人并不了解三一重工,更不了解普茨迈斯特,只是下意识地认为这是桩典型的“暴发户式”的收购。作为一家1994年才成立的企业,三一重工能够达到现有高度已经足够让人咂舌了。放眼历史,能够迅速取得如此成就的企业屈指可数。受制于视野和专业的局限,许多默默无闻、鲜为人知的中国企业取得的成就并不为人所熟知,对中国企业在产业链、供应链上所具备的一些优势更是知之甚少。譬如振华港机,有多少人知道这家爆发式增长的企业是世界首屈一指的集装箱机械制造商,没有之一? 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制造”的主流还是低端、低成本,“中国收购”的主体是挥舞巨额支票的央企巨头,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在有些不是那么为人熟知的行业,有些不是那么为人熟知的企业,在努力突破传统的中国形象。作为公众,没有必要凡事都妄自菲薄,对任何中国制造和中国收购都嗤之以鼻。此外,商业环境的不堪使得许多典型意义上的中国企业往往愿意把自己的不幸归罪于时代和大环境。但不论身处一个好的时代抑或坏的时代,企业家和工程师们的自我奋斗都是不可缺乏的,怨天尤人并不是一种积极且负责任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