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阁立志传5当老板 《刘邦最会当老板》 第一章 (5)



     凡成大事者,必定不拘于小节,他们不会在乎别人对他们的评价。有人评论这些人是厚脸皮,但是说这些人是厚脸皮的人有没有想过,和他们取得的巨大成功相比,这些细节上的小错,简直不值一提。

  所谓的瑕不掩瑜,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一个人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应该放弃那种在细节上的过分纠缠。

  刘邦作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后人对其褒贬不一。有人说他雄才大略,是一位豪杰之士;有人说他其实并没有什么真本事,只不过是机遇巧合,在历史的裹挟下,走到了他后来的位置。对刘邦的人品,后人的评价也有很多种说法。

  无论各种评价是怎样,其实很难解释清楚刘邦。刘邦建立的大汉王朝,后来成为中华民族的开端,所以中华民族也称为汉。刘邦建立的朝代当时称为汉朝,只是出于一种偶然,是因为当时的项羽分封诸侯时,为了防止刘邦有朝一日与自己争天下,而把他封到了汉地,封为“汉”王。这位大汉帝国的开创者,不是普通人用一般的伦理道德所能解释清楚的。

  刘邦进入汉中后,经过几年的养精蓄锐,终于有了和项羽争天下的本钱。于是,他挥师东进,要和项羽一争高下。双方的战争进行到胶着状态时,刘邦想,这样打下去不行啊。于是他问韩信,最快的取胜办法是什么?韩信在刘邦出汉中前已经被拜为大将,他当然得给刘邦出主意。于是他告诉刘邦:最好的办法就是进攻项羽的都城——彭城。

  刘邦就照着韩信说的做了,说实在话,刘邦并没有信心去进攻彭城。因为彭城是项羽的大本营,而且刘邦和项羽作战,一向是胜少败多。所以,在心理上,他对项羽其实是有一种畏惧感的。虽然如此,但是刘邦相信韩信,他任韩信为大将时,就是完全认可了韩信的军事指挥能力。

  果然如韩信所说,刘邦率大军轻而易举地就攻下了彭城。因为这时项羽的主力远在齐地,所以刘邦攻打彭城几乎没受到什么阻挡。

  攻下彭城后,刘邦没有和上次进咸阳一样秋毫无犯,而是得意忘形地在彭城项羽的王宫中每天喝酒庆祝。同时他还下令没收了项羽的财产美女,下令士兵在彭城大肆劫掠。虽然手下人对刘邦的这些行为一再劝阻,可是刘邦就是不听,我行我素。

  也难怪刘邦,一直以来,他受了项羽那么多的气,好不容易有了个发泄的机会,当然不肯放过。有人把这次行为解释为刘邦的“流氓”本性的显露,但是中间也有这样一种可能:因为彭城是项羽的都城,刘邦是想借这些行为来打击项羽一方的士气。因为彭城虽然攻下来了,项羽的部队主力还在,刘邦不可能不为以后的战争作准备。所以,刘邦这时的行为,和后来韩信所用的“四面楚歌”道理是一样的。那就是,打击项羽手下的士气,让他们明白,连彭城都不是安全的地方,跟着项羽混还会有什么好结果?

  项羽知道彭城被刘邦攻下来后,立刻带三万部队赶了回来。项羽判断,刘邦的部队在攻下彭城后,战斗力一定剩不下多少。

  项羽部队的战斗力果然大胜于刘邦,项羽发起突然攻击后,刘邦这边的部队还在睡梦中。本来战斗力就弱,而且毫无准备,汉军抵挡不住项羽部队的进攻。韩信下令部队撤退,汉军听到这个命令,立刻大乱,十几万人被挤杀在睢水中,据说是把睢水都弄得断流了。

  当然,刘邦是逃脱了,夏侯婴率着十几个人,趁天没亮,掩护刘邦逃走。

  刘邦本来是沛县人,他攻打彭城时,没想到会马上就败啊。所以当时他把家属都带回了沛县,交给同乡人审食其照顾。

  审食其听到汉军在彭城战败的消息时,就想到项羽会派人来抓刘邦的家属。但是刘邦的两个孩子不在身边,审食其于是交代亲戚帮忙照顾两个小孩,自己带着刘邦的父亲和老婆进山去躲避。

  刘邦从彭城逃出来后,先去的也是沛县。审食其已经带着刘邦的父亲刘公和他老婆吕雉走了,刘邦就带上自己的两个孩子一起逃亡。

  项羽果然派骑兵队来找刘邦家属了,他们发现了前面逃跑的刘邦一行人,于是紧追不舍。

  夏侯婴驾车,后面的几十人断后,刘邦一行人拼命地想要逃离。

  楚兵一直在后面追,刘邦急于逃命,于是命令把自己的两个孩子丢到车下去,这样车子轻了,自己好逃走。可是部下没一个人愿意,也没一个人敢执行刘邦的这个命令。因为这个命令太违背常理了。俗话说,“虎毒不食子”,刘邦却不顾这些,他自己亲自动手,把两个孩子扔下了车。

  刘邦刚把孩子扔下车,夏侯婴就停下车,去把孩子抱上来。刘邦大怒,训斥夏侯婴道:“你留下这两个孩子做什么?他们一点用处也没有,只会害了我和大家的性命。”

  夏侯婴说:“虎毒犹不食子,如果这件事传出去,全天下人都会耻笑汉王的。”

  刘邦生气地举起剑威胁夏侯婴,如果他不扔两个孩子,就杀掉他。但夏侯婴不怕,随行的兵士也表示宁愿战死,而不要扔掉孩子。刘邦终于没办法了,只好闭上眼睛,任由夏侯婴去指挥了。后来,他们一行人终于逃离了楚军的追击,来到了下邑汉军控制的地方。

  后世很多人用这件事来指责刘邦,骂刘邦残酷自私。其实反过来想想刘邦的话,并不是没有道理。如果牺牲两个孩子,来挽救大家的生命,虽然于心不忍,但是也应该是万不得已之时最好的选择。何况,他对项羽太过了解,他料定项羽不到最后关头,不会把他的骨肉怎么样。

  记得小时候看过一部电影,解放战争时期,一支共产党的部队在国民党军的追击下,躲在了山林中。这时候,随军的一个小孩哭了起来,孩子的妈妈为了不让在不远处的国民党军队听到孩子的哭声而暴露大家,用被子把孩子捂了起来。后来国民党军队走了,孩子却因为窒息而死亡了。

  在战争时期,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候,遇到这样的危急时刻,很多人最终的选择都是牺牲掉亲人。相信那位做妈妈的,当时肯定是心里在流血,但是她明白大义所在。如果不牺牲孩子,部队被发现,牺牲的就不是一个人了,最终孩子也不能幸免。

  这个时候,我们再想想那些对刘邦横加指责的人,如果按他们的逻辑,刘邦就应该主动牺牲自己和手下人,去保住自己的孩子了?大多数对刘邦的指责,其实是建立在一种妇人之仁的基础上的。

  接下来刘邦回到下邑后,就收拾自己的部队,重新招集人马来与项羽决战。这个时候,刘邦有准备,他坚守城池。项羽的兵在下面,攻城不下,他就想要刘邦出城来和他决战。项羽想了个办法,在前面彭城之战后,楚军抓到了刘邦的父亲刘公和老婆吕雉。项羽让人把刘邦的父亲绑到阵前,在阵前放上一口大锅。然后派人在城下对刘邦喊话:“汉王听着,项王说了,你不下来决战,就用大锅把你的父亲煮来吃了。”

  城下城上的士兵都听到了,他们想,刘邦这次应该会为难吧?中国人以孝为先,在古时候,“不孝”可是一个很大的错误,有些政权是把“不孝”列为重罪的。就算刘邦是汉王,没人惩罚他,可是他仍要担着道义上的责任,如果让别人都知道汉王连自己的父亲都不顾,那么还会有人支持他、拥护他吗?

  结果刘邦不吃项羽这一套,他没让士兵去说,自己站在城墙上说:“当年我和项王一起受命于怀王,并结为兄弟,我的父亲也就是项王的父亲。项王今天煮自己的父亲来吃,也分我点汤喝吧!”

  项羽想的办法就这样被刘邦化解了,他气得不行,就想真的下令把刘公给杀了。这时项伯也在旁边,他劝项羽:“真的把刘公杀了对我们没有什么好处,还会引起天下人的非议。而且刘邦想要的是争夺天下,他不会顾及自己的家人的。”

  项羽自己也觉得这样做会毁了自己的名声,就接受了项伯的劝止。

  项伯虽然是项羽的叔父,但是他在很多事情上维护过刘邦,从鸿门宴到这次劝说项羽不要杀刘公。由此可见刘邦这个人的吸引力,就是他对手那边的人也会帮助他。从这件事上来看,刘邦最后的胜利并不是偶然的。

  项伯说得对,成大事者,通常不会顾及家人,刘邦的志向是灭掉项羽,一统天下。这里不是说刘邦不孝,事实上,刘邦后来称帝后,对他父亲是非常好的。只是这一次和上次刘邦想扔掉自己的儿子一样,在这样的情势之下,他没有别的选择。

  不光是刘邦,从古至今,有多少顶天立地的男子都是这样。古语说,忠孝不能两全,其实就是这个意思。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抛开所有个人的得失。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是这样,前面我讲的那个为了不被国民党士兵发现部队行踪,而用被子捂住自己孩子的妇女也是这样。他们同样都是为了理想,而牺牲掉自己的家人和平常家庭的幸福。

 太阁立志传5当老板 《刘邦最会当老板》 第一章 (5)
  我们在赞美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美德时,为什么就要嘲笑刘邦对付项羽的这种方法呢?事实上,把人煮掉,并不是项羽第一次用这一招。

  《史记8226;陈丞相世家》中有这样一段:王陵者,故沛人,始为县豪。高祖微时,兄事陵,陵少文,任气,好直言,及高祖起沛,入至咸阳,陵亦自聚党数千人,居南阳,不肯从沛公。及汉王之还攻项籍,陵乃以兵属汉。项羽取陵母置军中,陵使至,则东厢坐陵母,欲以招陵。陵母既私送使者,泣曰:“为老妾语陵,谨事汉王。汉王,长者也,无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遂以死伏剑。项王怒,烹陵母。陵卒从汉王定天下。

  这件事的整个过程是这样的:当时刘邦派大将王陵和项羽厮杀,两个人打了二十个回合,结果是不分胜负。项羽这边就鸣金收兵了。项羽回营后,越想越气,他从少年起就有勇力,从未逢到过敌手。这次,却遇到了能和自己力战的人,而自己不能取胜。项羽就叫来手下谋士询问,这个人是谁?结果手下人说,这个人叫王陵,丰沛人,是刘邦手下大将。自古英雄重英雄,项羽因为勇武过人,这次遇到对手,所以很是看重。他对手下人说:“要想拿下荥阳,就得打败王陵。可是这王陵如此勇猛,怎样才能打败他呢?”

  范增这时献上一计:“项王不要担心,对付王陵有一个办法。听说王陵最为孝顺,现在他有一老母亲,在他丰沛的家中。你派人去把他老母亲接过来,然后让她劝王陵投降,王陵自然会听他母亲的话。”

  项羽听了,就按范增说的派人去接王陵的母亲。王母这个人善良而且明理,听说项羽派人来接她,很生气。见到项羽后,王母问:“你不是在和我儿子打仗吗?让我过来做什么?”

  项羽说了:“如果你能劝你的儿子归顺我,我保证他一生荣华富贵。”

  谁知道这王母一生最恨的就是秦始皇,因为秦始皇暴虐。现在秦始皇死了,而项羽也曾杀人无数,在她眼中,项羽和秦始皇是差不多的人物。所以王母不但没听从项羽的话,反而把项羽连骂带数落地说了一番。

  想想项羽是何等威风,几时受过这般数落,于是大怒。但是现在劝王陵投降要紧,于是他强忍怒气,让别人用王母的口气给王陵写了一封信。

  信送到王陵手中,王陵知道自己母亲在项羽手中,字却不是自己母亲所写。但是送信来的楚使却对他说:“将军如果不去楚营,你老母亲肯定受害。”

  王陵为人至孝,这时候心中不免乱了方寸,于是他拿着信来见刘邦,想商量该怎么办。

  刘邦和王陵是同乡,知道王母深明大义,也知道王陵是一位孝子。于是他对王陵说:“忠孝不能两全,你先去楚营,救出老人家来最为重要。”

  既然汉王发话了,王陵就准备起身前往楚营。这时张良看出点端倪,他问王陵:“将军,楚使送来的信是不是令堂亲笔书写的?”

  王陵说不是。张良说:“这信很可能是假信,令堂也不一定在楚营。如果令堂不在楚营,将军此去,岂不是自投罗网!不如派使者先去看看,若是令堂真的在楚营,再想办法去救她不迟。”

  这样,刘邦就派使者去楚营,见了王母。王母问:“是谁派你来的?”使者说:“是汉王和王将军不放心,派我来看看,如果您老人家真在楚营,就想法救您出去。”

  王母就对使者偷偷地说:“我知道我的儿子最孝顺了,你回到汉营告诉他,说项羽做了很多坏事,让他千万不要过来。汉王是有德之人,最终能得到天下,他要是跟着汉王,好好地忠于汉王,就是对我最大的孝敬了。”

  使者还没来得及说话,王母突然拔出一把匕首,在自己脖子上一抹,立刻流了很多血。项羽见计不成,就把王母放在锅中煮杀了。

  听到王母被害的消息,刘邦泪如雨下,王陵更是哭得昏了过去。使者把王母临终前说的话告诉了王陵,王陵说:“请汉王让我出兵去和项羽决一死战。”

  刘邦说:“这账我们一定要讨,但是不是现在。现在我们去和项羽决战,正好中了他的计。”

  王陵答应了,此后王陵一直对汉王忠心耿耿,以遵从母亲临终之言。

  这件事和上次项羽杀刘邦的父亲一样,所不同的是结果。在两件事情上,刘邦的表现也不一样。项羽要杀刘邦的父亲时,刘邦是谈笑自若,并没有显得心急。从这次刘邦劝王陵去楚营就知道,刘邦并不是不急。而是那一次是自己的父亲,他不能在众将士面前乱了方寸。他一乱,则军心必乱。这样下去,非吃败仗不可。所以,刘邦谈笑间让项羽无计可施。

  而王母被抓,刘邦宁可失去一位对自己至关重要的大将,也要让他去楚营,这也说明刘邦并不是不顾小事,而是为了大事,他自己没办法来顾全自己的家庭。所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就算刘邦听了项羽的,然后败给项羽,刘公也一定不会有好的结果。

  这件事上,真正错的其实是项羽。虽说成大事都不拘小节,但是项羽勇冠天下,却一再用这种手段来要挟对手,一点也不光明磊落,用的全部是一些小人用的伎俩。

  走自己的路,是非功过自有人来评定。做大事的人,往往会引来很多人的议论。但是,这些议论往往并不一定是对的。所以,做事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见,知道得失之道。

管理上也是如此。很多时候,一些计划或者管理方法在实施时,总会引来众人的非议。但是如果这些计划是正确的,决策者就要有决心来把这些计划实施下去。管理其实并不难,难的在是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只有不拘小节者,才能用尽全心去成就自己要做的事。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63701.html

更多阅读

太阁立志传5-详解 太阁立志传5娼馆

一,称号卡入手方法茶头:持有5级以上茶具,茶会次数50以上数寄者:持有6级以上茶具,茶会次数100以上茶仙:持有7级以上茶具,茶会次数250以上职人:制作1级以上武具。熟练工:制作3级以上武具。名工:制作5级以上武具。天下一煅冶:制作7级以上武具。今

太阁立志传5完美综合心得十一:忍者之路完美指南

忍者路线作为一个隐秘的工作,忍者没有集体评定也无法自己选择任务,接到女忍的通知(PPMM呀……)以后必须在一个月内赶到上忍屋报道,接受任务,由于这种形式的通知不属于评定通知,即使在家里休息的时候也不会自动中断,因此要注意不要错过日期

PSPPS2版太阁立志传5攻略 ps2太阁立志传5金手指

ps2版太阁5资料集1200张卡片全收集之道!事实上卡片系统是从《太阁立志传Ⅳ》开始引入的,借助这一系统,“《太阁》系列”从最初的只能扮演羽柴秀吉一人的初代《太阁立志传》、可作为新武将的《太阁Ⅱ》,一下子跳到可扮演游戏中登场的数

声明:《太阁立志传5当老板 《刘邦最会当老板》 第一章 (5)》为网友对不起是种借口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