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思维系统的运作过程。
了解了上面这些基本特点,我就可以与大家分享对反应思维系统的体验了。我们拿婴儿吃奶的事例来分析反应思维系统运作的过程。
我们可能听说过这样事例,有的新生儿因为种种原因,出生时不能母乳喂养,吃了顿牛奶,结果下一顿,吃母乳的时候,居然死活喂不进了,除非再给牛奶喝,小东西才会继续喝。所以,在以前如果有哪家的孩子生下来准备送人的,生下后,当妈的一定不能给孩子喂奶,一定要让新的乳母喂,这样孩子才能送走,只要吃过一口生母的奶,这个孩子就送不走了。这是一个中国人的常识。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这就是婴儿处在反应思维系统中的结果。
人出生后失去了母体的营养供给,身体就会有需要营养的“刺激”,我们把这种刺激称之为“饿”。
当前意识第一次感受到这种‘饿’的刺激的时候,它是不知道如何处理的。因为意识这时也不知道该给前意识下什么指令,这个时候前意识就会很焦躁不安,身体的‘不适’程度会越来越高。
这时,前意识能消除这种不适感的唯一办法,就是用先天就会的“哭”来降低不适的感觉。
婴儿哭了,会有什么结果呢?妈妈就会给TA喂奶。
就在婴儿吃奶的过程中,婴儿的前意识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变化:婴儿的前意识,在吃奶的过程中感觉到:饿的不适感消失了。伴随着这种不适感觉的消失,TA记住了那个奶的口味、TA记住了给TA喂奶者的体味与声音、TA记住了被拥抱的皮肤感觉、TA记住了吃饱后愉悦的体验以及TA天生就会的‘吃奶动作’。所有这一切,就形成了以一个完整的,对于消除饿的不适感的“综合体验心理影像”。
婴儿的前意识把这个“综合体验心理影像”存储了起来。等到下一次婴儿的前意识又接收到‘饿’的刺激的时候,如果换了人给婴儿喂奶或者喂牛奶,婴儿的前意识会把新感觉与前意识中的“综合体验心理影像”进行对比。
对比的结果,如果一样,婴儿就实施吃奶动作,并带有满足的情绪。如果不一样,婴儿就不会实施“吃奶动作”。因为,“吃奶动作”存在于前意识中的综合影像心理影像,对比结果不一样就不会发生行为。而且还伴随负面情绪,婴儿会焦躁不安,奶头硬塞嘴里都不会吃。时间长了,饿的不适感不断提升,婴儿的前意识就会再次选择“哭”,来降低饿的不适感。
人在出生之初的一些现象,很清楚的告诉了我们,反应思维系统是如何发生作用的。让我们随着TA们成长轨迹继续追寻潜意识发展的过程。
人在婴儿阶段,视力还没有发育完成,而且主要的任务是快快长身体,所以这个阶段主要是闭着眼睛吃奶、睡觉。等到稍微大一点,有了视力了,可以抓东西、爬行了,TA就开始“模仿”周边所有的事物。
小孩的模仿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模仿大人的对事物的认知。第二,模仿大人的行为。这两种模仿贯穿于人的一生,我们审视我们自己成长的过程,我们一直在模仿社会对事物的认知,模仿社会认同的行为规范。最简单的例子,女孩子们都喜欢按照时尚流行来打扮自己;崇拜明星;按照社会认同的标准嫁人。这些都是模仿。就是老年人也有自己流行的打扮,这些都是‘模仿’。
这种模仿带来什么结果呢?模仿了大人对事物的认知,结果小孩子的前意识中学会了各种价值观、知识,在前意识中建立了“我想要什么”、、“我不想要什么”、“这是什么”……的“综合体验心理影像”。模仿了大人的行为,结果小孩子的前意识中,就建立了带有行为的“综合体验心理影像”。
人的前意识中有了“综合体验心理影像”以后,如果再遇到相同外界刺激的时候,人的身心又会产生不适的感觉,前意识为了消除这种不适的感觉,就在前意识中寻找相应的“综合体验心理影像”。如果找到了“综合体验心理影像”,就会做出相应的行为反应,消除不适,表现出愉悦、满足的情绪。如果找不到“综合体验心理影像”,就会表现出焦虑的情绪----否定、不安、不满,随着焦虑程度的不断提升,小孩子会选择“哭”,而成年人可能寻找各种各样宣泄情绪的做法,高声叫喊,骂人、打架、攻击别人都是宣泄情绪降低焦虑的方法。如果没有找到“综合体验心理影像”,但是有疑似的,就会归类到相似的“综合体验心理影像”,并做出相应的行为反应,消除焦虑,表现出愉悦、满足的情绪。
人在这种“模仿”的过程中,不断产生了“综合体验心理影像”,并放入前意识中。这会带来这么样的变化呢?
人的前意识不断的充实、扩大,结果是,前意识里装的内容逐步接近了社会对所有事物的认识,社会对所有行为的规范,并都伴随正面、愉悦的情绪。有了这样前意识的人,就能应对处理各种问题。就好比安装了数据库的软件可以运行了一样。
到最后,当我们认为一个人成熟的时候,这个人的前意识就非常的大了,也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阅历、经验丰富了。人逐渐越来越依赖这个强大的前意识来管理我们的行为,管理我们的思维。我们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都由来自这个前意识。我们平时说的学习,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而是模仿,通过模仿不断的充实前意识----我们的自动驾驶仪。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