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初,多数机构对全球市场的主流观点是:欧洲和美国经济可能会日本化,陷入较长期的资产负债表衰退期;而新兴市场继续高歌猛进,虽然增速会下降,但是不会受到太大影响。从投资角度说,投资“金砖四国”和“新钻11国”的机会要大于欧美市场。
但是,时近年底,情形却大异其趣。根据摩根斯坦利的统计,金砖四国的股市跌幅显著大于美国,甚至大于深陷债务危机的欧洲。对此,《华尔街日报》发表一篇评述,认为新兴市场存在5个不实之说:
第一,在迅速增长的经济体中,高股票估值并不重要;
第二,新兴市场股市与世界其他地方的金融动荡有效地隔离开;
第三,在新兴市场应投资于成长型基金;
第四,随着美元继续呈现长期贬值态势,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将升值;
第五,仅关注几个实力最强的新兴国家便可以实现更出色业绩。
笔者无意对这些“不实之说”进行评述,但为什么新兴市场的市场业绩要远远差于美国甚至欧洲呢?这需要重新寻找全球经济特别是全球金融市场的动力机制。
哪些实体经济是脱钩的?
在全球化的今天,几乎没有一个国家的经济能与其他国家完全脱钩。但哪些地方是可以脱钩的,哪些地方是不能脱钩的呢?这是值得分解探讨的。
首先,大宗商品是无法脱钩的,它几乎是全球流动性最强的实体产品市场,有色金属、石油、铁矿石在全球分布极不均衡,所以全球交易量巨大。同时,它们价格波幅极大。前几年巴西、俄罗斯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大宗商品涨价提振经济,反之,金融危机来临之后,这些产品跌幅也巨大,这种情况下,它们的股票怎么能不上蹿下跳呢。
其次,中国这样的经济体,在投资、出口和消费三驾马车里,投资和出口占比都非常大。中国房地产经过多年过热之后,政府一旦真正开始打压投资,必然会大大降低投资的拉动力度。而外需受到欧美市场经济萎靡的压制,自然也会失去大部分锐气。三驾马车的两个都下挫的话,相应的股票跌幅自然巨大。而这类股票的下跌,也会拉低金融、消费类股票的估值,从而让股票整体指数大幅下降。
那么印度呢?印度既不靠外需,也不靠投资吧?其实不然。很多人对印度的印象还停留在5年甚至10年前。但在印度积极学习中国改革路径之后,近几年投资对经济的贡献率也提升到40%左右,仅次于中国。而且,印度金融市场比中国市场开放很多,大量股票被外资持有。当欧美市场缺少资金时,很多资金就会回流,从而导致印度市场大量失血。
所以,全球经济当中,大宗商品、出口和金融资金流动都是不可能脱钩的。同时,消费、新兴市场之间的贸易存在局部的脱钩,但是,这种脱钩目前还是全球经济的“支流”,不足以改变全局。
股市还是实体经济晴雨表吗?
通胀无牛市。在这些新兴国家里,无论货币升值的中国、巴西,还是货币大幅贬值的印度,都有很高的CPI,从5%到10%不等;而无论是欧洲还是美国,其CPI都不算高,从2%到3.5%不等。
所以,我们看到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依然有着强烈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并非体现于GDP,也不体现于债务比重,而是存在着更复杂的运动机理。但是,实体经济依然是虚拟经济变迁的根源。
比如,虽然美国几年来经济增长不振,但是美国上市公司,特别是标准普尔500家大公司的业绩一直保持在两位数以上的稳定增长,而且估值不高。股市反映的正是这些大公司的增长情况,它们和实体经济存在着较大的脱钩。
但我们反观中国企业,因为政府压缩投资,还未出现需求不振,已经有高达20%以上的工业企业陷入亏损,而且亏损幅度在扩大。企业才是股票涨跌强相关的关键,而不是笼统的GDP数据。
因此,我们需要相信,那些业绩保持持续发展的股票,其股票的长期走势一定会成功。所谓股票,不正是“股东凭证票”,而不是“GDP凭证票”吧。
除此之外,我们也应看到,即便是在美国和欧洲,消费类股票的涨跌也较少受到宏观经济影响。麦当劳也好、蒂凡尼也好,低端和高端的消费市场及其股票都表现强劲;苹果也好,IBM也好,只要企业业绩稳定增长,股市表现也稳健甚至抢眼;而金融、地产等衰退行业跌幅巨大。
所以,股市仍然是一张晴雨表,但是,千万不要以为有云彩就会下雨,因为,也许天冷了,下来的是冰。或许,放下GDP和其他数据,核心关注企业数据,才是价值投资的王道。